岙里弄村民正在“捣年糕”。(张煜 摄)
“吃块年糕吧,尝尝我们岙里弄的年糕!”昨天,笔者走进地处山脚下的象山县贤庠镇岙里弄村时,年糕已经新鲜出炉,年过七旬的村民周如才热情地递过来一根洁白细腻热气腾腾的年糕。
周如才说,年糕与“年高”谐音,意寓人们过的日子一年更比一年高。做年糕在村里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乡下还没有通电的年代,年糕是靠手工捣制出来的,乡亲们称这种手工活为“捣年糕”。
“以前,我们最常用的工具就是大头捶和石缸,米粉揉成粉团状,大头捶往粉团的中央重重地落下去,传来‘卜卜’的声响。”周如才幼年的回忆里,满是这结实的响声和声响里飘散的年糕香。
后来,岙里弄村村民研制出了半自动化的成套工具,村民分工合作,“捣年糕”成了整个村的“集体劳动”,这项“工艺”传了40多年。
每年12月初,小村的“盛会”就开始了。村里的机器搬进了大会堂,家家户户的壮劳力都回村来,每户出一个劳力,一起捣年糕。“大家分成两班或三班,每天轮流工作,这样大概要捣上40来天呢!”周如才说。
“捣户”送来的湿米过秤后马上磨成粗粉,然后就是搓粉,接着上饭蒸,农家人也叫上蒸。不一会,饭蒸上便会有袅袅的白雾蒸腾,飘出浓浓的米香。上蒸人双手抱起饭蒸,将热腾腾的糕花倒入捣年糕的机器漏斗里,这时便有两位大寒天脱得只剩单衫的男人抡开木捣槌,有节奏地捣斗里的糕花,白白的年糕就从特制的模子里捣出来,模子口有一人手起刀落,一根根年糕落入了码晒人的手,整齐地码放在竹制晒板上,再由两个人帮忙抬进晒场翻晒晾干。这时,各村各岙相识的不相识的,热热闹闹地分食一块块年糕,香喷喷,热腾腾……
“我要买500斤年糕。”年糕作坊门口,早就停着一辆小货车。年糕售价是每斤3.5元,比外面的年糕每斤要贵五毛钱左右,但这位老客户还是钟情这儿的年糕。“韧性好,口感爽滑,煮的时间长也不糊……”他一口气说了三个岙里弄年糕的好处。
“我们的年糕还被带到上海、北京呢!”周如才一脸骄傲,“十里八乡都会把米送到这儿来捣,有时候排上三天三夜还不一定轮得上,我们收取每公斤2元的加工费。”看着形势一年比一年好,今年小作坊把生产线往“上游”移,不再接加工单,而是自己加工好成品拿去卖。这一个月来销售额有五六十万元,分到村民手上每户一万多元。
宁波日报记者 王量迪 象山记者站 丁华 陈光曙 实习生 任腾飞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