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女儿、画家刘蟾(左一)讲解刘海粟美术作品。(记者 周建平 摄)
《桃花溪》《荷花》《天外群峰慈光阁》……昨天,从上海刘海粟美术馆900多件精品中精选的78幅刘海粟大师中国画在宁波博物馆展出,让观众大饱眼福,该画展将持续到3月11日。
参加展览开幕式的刘海粟的女儿、画家刘蟾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自己眼中的父亲,她深情回忆父亲的教导,说:“父亲的教诲让我铭刻终生。”
“学画先练心”
刘蟾是刘海粟子女中唯一学画的,说起父亲的教诲,她记忆犹新:“父亲一直对我们子女说,要不断追求,自强不息,身有一技之长才能立足社会。”
作为刘海粟最小的女儿,刘蟾出生时,父亲已经50多岁了,一直在父亲身边长大的刘蟾常常见到许多学生前来请教父亲,耳濡目染的她对画画很有兴趣,但是对父亲充满敬畏的她又害怕学画画,“因为害怕画得不好父亲会责怪,所以不敢尝试。后来在母亲不断鼓励之下,我才开始习画。”刘蟾回忆,“最开始父亲不教我,只好自己随意地画,始终不得要领。有一天,父亲看见我临摹古代拓片写的大字后,终于对我有了肯定。他告诉我,习画先要练心、练气,一个人只有内心大气沉稳,画画才能大气。”于是,从画松树开始,刘蟾正式得到了父亲的指导。
“昔日黄山是我师,今日黄山是我友”
昨天展厅一进门就能看到一幅《黄山西海门》,这幅长五六米的作品是大师1954年在黄山写生的代表作。刘海粟一生钟爱黄山,从1918年第一次跋涉黄山到1988年第十次登临黄岳,跨度长达70年。他一生重要的作品多以黄山为题材,本次展出的《黄山云海奇观》《黄山白龙潭》《黄山山上万峰奇》《黄山颂》等一批作品就是刘海粟黄山题材创作的典型代表。
刘蟾告诉记者:“父亲提倡和大自然接触,说这样画出的画才有生命力。父亲喜欢黄山的气势和千变万化,以前黄山没有石阶,更没有索道,爬山很危险,他经常在黄山一呆就是几个月,起早摸黑观察写生。父亲晚年曾说‘昔日黄山是我师,今日黄山是我友’,黄山给了父亲很多创作灵感,可以说黄山是父亲艺术的源泉。”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作为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和公认的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刘海粟一生致力于“中西融合”的艺术追求。“父亲早年去欧洲时就说过,我们不仅要研究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等中国古代留下的艺术瑰宝,古为今用,也要研究西洋艺术,把他们先进的理念变为我们自己的东西,洋为中用。”刘蟾告诉记者。
刘蟾指着一幅《荷花名典》图说:“在这幅图中,红色的荷花和绿色的荷叶仿佛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而水中游过的鸳鸯很有透视感,有西洋画的影子,再看背景中若隐若现的荷花轻描淡写,像中国古代水墨画,这体现了父亲中西结合、古今结合的画风,正如父亲说的‘古到极点就是新到极点’。”
刘蟾还向记者介绍了大师早、中、晚期不同阶段的艺术风格。“父亲一生不断挑战自己,他早期的写生作品线条结构等比较写实,中期作品笔触老辣浑厚,晚期则奔放自由,像这幅1981年画的《何年开混沌》,把雾气缭绕的吞吐气势画得非常生动,画完后整张纸水淋淋的,大家当时都担心效果不好,结果发现父亲技法已经炉火纯青,控制得很好。”
宁波日报记者 陈朝霞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