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村民写春联
探访者争相拍照留念
雨中探访
下了几天的雨,地面上湿湿的,气温也越发寒冷,许多人想出去走走的念头都打消了,只好宅在家里。然而,当各种颜色的花伞,点缀在萧瑟的山村里,竟突然让人感到了春的气息,春的灵动。
春节前夕,200余人的宁波文化之旅又出发了。这一次,是去乡下感受渐浓的年味——贴春联、买年货、捣年糕……
东南商报记者 张落雁 通讯员 周东旭/文
东南商报记者 王鹏 通讯员 王根甫/摄
当年崔溥从此过
第一站先到了南浦村看广济桥,这座建于元代的广济桥是宁波十佳名桥之一,早在1989年便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广济桥又名南渡桥,旧时是奉化三大水路交通要道之一,上通台温,下达宁绍,为商旅过往必经之路。桥北有南渡市,桥上也是市集中心。直到1927年鄞奉公路建成后,此地渐趋冷寂。
杨古城先生在给大家讲广济桥的时候又讲到了一个叫崔溥的朝鲜人。在明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初二这天,从济州(今属韩国)乘船奔父丧,在归途中因遭遇风浪漂至浙江台州府海滨处。上岸后经地方官员查明身份,被一路护送北上,转道回国。崔溥在描写这次经历的《漂海录》里就提到了广济桥,“又过虚白观、金钟铺、南渡铺,至广济桥。桥跨大川,桥上架屋,桥长可二十余步……”
杨先生又详细介绍了广济桥的历史,广济桥始建于宋,明、清虽几度重修,但桥墩仍系元代建筑物。广济桥为四孔廊屋式桥,木石结构,通长52米,阔6.60米。桥墩每缝用石柱六根,上下做榫,用锁石拴牢,锁石上承木梁,梁上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上建廊屋二十二楹,中间跨空五架梁,阔3.13米,两廊各阔1.80米。
“福星常照”好兆头
第二站是大堰镇的福星桥,福星桥也是宁波十佳名桥之一,是宁波最长的石拱桥,光绪辛卯(1891年)时,已成为近千人大村的常诏村与附近的善士议建大石桥,费时七年,终于建成长达百米、宽达6.4米的5孔石拱桥,名曰“福星桥”。在大桥和古庙之间的桥亭内立有七块古碑,记载着福星桥的修建功德。一个小伙子在大家的要求下,慢慢地念道:“窃维吾奉邑南乡有大溪邑,上通宁绍,下通台温,溪面辽阔,水势急湍。苦无津筏。虽有平桥,水来屡遭冲塌。于是邀集乡里筹议,开捐造作,环桥五眼,以便交通往来,自辛卯择吉兴工,至今五载。”福星桥既成,常诏村也改名“常照”,意为“福星常照”。探访者们站在桥上,纷纷拍照留念,说福星常照是个好兆头。远远地望过去,探访者们站在桥上看风景,却不知他们站在桥上,也成了别人眼中的一道风景。
写春联,过大年
柏坑村,深藏于深山溪谷间,2000多村民在这里世代共享山明水净的清幽。村上面有一个柏坑水库,是奉化江的源江之一。据《柏溪王氏宗谱》记载,奉化王氏源始于山西太原,一支迁山东琅琊,晋代迁往绍兴。唐时始祖银青光禄大夫因守明州,晚年归隐此处。至今为78代。王羲之为先祖一脉。村中有108间走马楼,原是始祖王敬屺后裔居处,如今部分已经倒毁。2003年被列为文保点。
在村里的农家乐吃过午饭,好戏就在王氏宗祠里上演了。由探访领队之一的王介堂先生,邀请了方颖谊、马和青、吕节伟等书法家,在宗祠里泼墨挥毫,为村民写对联。村民闻讯纷纷赶来。“这字写得真好,一定要给我留一幅。”大家争先恐后,生怕被落下了。“不急,不急,每个人都有。”王介堂先生除了现场书写外,他还准备了许多写好的春联、福字,就怕不能满足村民的需求。在村里,探访者们还买了许多农副产品。这边环境好,无污染。
访故居,读历史
最后一站在大堰镇上。大堰镇上出过许多名人,有明代工部尚书王钫,新中国第一任驻印尼大使王任叔,被称为“宁波秋瑾”的王慕兰。
探访者们先来到王钫的故居“狮子阊门”,门前立着一对精干雄壮的狮子。杨古城先生向大家讲述了明代狮子的风格。杨先生是研究狮子造型艺术的专家,出过《中国狮子造型艺术》一书,还曾被邀请去台湾讲述狮子的故事。然后,杨先生还给大家介绍了王钫,这位奉化的清官。王钫,字子宣,号印岩,连山乡大堰人,明工部尚书。工部即相当于现在的工程部,他为官期间廉洁自律,后来年事渐高,退职家居,七十余岁,无疾而终。王钫故居现存大门及中堂,大门面宽三间,硬山顶,顶部耸起似牌楼,就像汉字“品”字,三级踏垛左右各有拴马石,人称“狮子阊门”。
绕过王钫故居,后面有两间古朴幽静的居所,那就是王任叔曾住过的房子。王任叔(1901~1972年),笔名巴人,1915年考入浙江省第四师范,五四运动中任宁波学生联合会秘书。1920年毕业,先后执教于镇海、鄞县等地小学。1922年5月始发表散文、诗作、小说,由郑振铎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10月任《四明日报》编辑,主编副刊《文学》。翌年任县立初级中学教务主任,主编剡社月刊《新奉化》。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首任大使。王任叔故居被评为宁波十大名人故居之一,免费开放。
在狮子阊门不远处有一处叫白阊门,出过一个女教育家王慕兰。关于她的生平资料很少,据说是王任叔先生的族姐,说法没有统一。杨古城先生说,王慕兰可以算是宁波的“秋瑾”,他最早知道王慕兰的名字是缘于宁海长洋的一座甲子桥。有这样一个故事,清末,西店名族孙乃泰胞妹是王慕兰的学生,嫁到长洋,不料夫死,留下三岁儿子,族人逼孙氏交出房产,孙氏无奈投水,王慕兰写下“十年流恨无穷时,试看甲子桥下水”,诗里满是抑制不住的悲愤和对女学生的同情。
王慕兰小时候跟随父亲入蜀,深受家学影响,博览经史百家,是奉化有名的“闺阁诗人”。她热心教育,见家乡只有男人上学,没有妇女读书,便筹办了一所女校,还捐献自己部分月薪,特地办了一个“启蒙班”,专门接收乡下来的大龄女子读书。她推行新学,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女子缠足,并从学校推及社会。捐年薪五分之一,助穷苦学生就读。获县公署“巾帼丈夫”奖匾。
杨古城讲起这位女诗人来,显得非常激动。因为在这个房子里找不到任何关于王慕兰的介绍,这是一位被人遗忘的伟大女性。他说,我们文化之旅要为这位女诗人立一块碑,哪怕一块小木匾,让探访者知道,曾经有一位诗人生于斯,长于斯。杨先生说,文化探访就是要更多的人来“知宁波,爱宁波”。
编辑: 陈燕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