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师攻关队的代表展示队旗。记者 王增芳 摄
昨天,首次在华东地区把狮虎兽育幼成活的宁波雅戈尔动物园饲养员严华菊增添了一个“头衔”:宁波市首席工人。
市总工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昨天表彰命名了66名市首席工人。自2004年我市在市属工业系统进行“首席工人”评选试点,并且推出首批72名市属工业系统的“首席工人”以来,我市已评选和命名了519名市级首席工人,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首席工人”制度。
现在519名首席工人中,有的拿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的获国家专利,有的受聘进高校当教授。在宁波,首席工人已成为一个响亮的名字。
手中绝活是他们的“身份证”
首席工人被称为蓝领,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的学历并不高,但是与许多高学历人士一样,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备受尊敬。不为别的,只因为他们个个拥有绝活。
市首席工人、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机修工孙阿五,凭借42年潜心钻研练就的“绝活”,一次次给进口设备“动手术”,一次次使机器“起死回生”。近5年来,通过孙阿五技术改造而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已近千万元,他也成为宁波产业工人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第一人。
被人们称为“飞机医生”的邓少宽,是东方航空公司浙江分公司飞机维修部员工,从事飞机维修30多年,创造了骄人的业绩。他在民航飞行学院修理厂工作时,先后设计制作了TB—20飞机的螺旋桨平衡测试平台、起落架功能测试平台、运五飞机油箱单向活门测试工具等设备,先后获得学院级科技革新奖13次。
到东航浙江分公司工作后,先后取得磁粉、涡流专业二级无损检测资格,同时编写了全套波音737、空客320无损检测工艺,并且设计制作了飞机机轮运载车等。
邓少宽说:“现在大家遇到技术难题,会说你是首席,你去试试。我想要对得起这个名字,不能出洋相。”
敢于创新成为“必杀技”
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这些首席工人,尽管岗位很平凡,但他们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成为各行各业职业技能带头人。
李泽东是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员工。2008年时,公司花了500万从日本引进数控机床,这个机床要转起来,每年要花费300万~400万元。原因在于这台机器非常刁钻,它只“吃”进口的辅料,不“吃”本地产辅料,否则就水土不服,闹脾气罢工。于是这台机器就成了“买得起,用不起”的摆设了。李泽东经过3个多月的技术攻关,把机器上的所有英文数据都进行研究后,对这台设备进行了改造,终于让它“吃”上了北仑产的辅料。这样,成本节约了近一半。当年,公司就奖励了李泽东5000元钱。
李泽东虽然只有高中毕业,但是脑子非常灵光,他是公司里有名的“发明家”,还被评为宁波市十大发明之星,有45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有3项。
“30岁之前为生计而打工,30岁之后为理想而打工。”李泽东是陕西人,2000年时来甬,现在他年薪10万,住着公司的福利房,开着吉利车。因为他的聪明脑袋,有人才猎头还多番跟他接触。他说:“在这公司里,我能实现我的理想,所以我不打算走。”
肯钻研不服输是成功关键
昨天,记者访谈了多位宁波市首席工人,发现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共性,就是有股子钻研劲,遇到困难,从来不服输。
“价值5500万元的机器在张贤彪手里像是‘玩具’,能将它从头到脚修个遍。”有人曾经把这句听起来有点夸张的话拿来形容张贤彪。
宁波港北仑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工人张贤彪如今已是大家公认的电气专家,可谁又能想到,1975年他结束知青生涯到宁波港工作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尽管当时只是一名装卸车司机,张贤彪却把自己的目标定得很高,因此,他总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电子电气知识,甚至抽空到街上电器修理店去“偷技术”。
前些年,公司的卸船码头引进了几台瑞典卸船机。有一次,其中的一台卸船机坏了,只得请瑞典技师来维修。没想到,瑞典技师到了后,白天上班时间不是找毛病而是磨时间。“显然不想把技术泄露给中国工人”,张贤彪打定了主意:哪怕是天天加班也要把技术学到手。
“当时瑞典技师几乎天天都是趁我们下班后才开始维修,我自然也不能下班,一直跟着他们。他们什么时候修好,我什么时候再离开。”张贤彪说。卸船机终于修好了,张贤彪也把洋设备的维修技术学到了手。此后,这几台卸船机有什么毛病,他都心里有数。
-相关新闻
新增66位首席工人
首批劳模创新工作室诞生
昨天,在全市职工“同心破难谋发展、转型创新勇为先”联合大行动动员大会上,市总工会等单位联合授予宁波科环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中控室等188家集体宁波市“工人先锋号”称号、命名沈金明等66位同志“宁波市首席工人”称号,命名任祖伊劳模创新工作室等20个团队为首批宁波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新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功地把企业的技术骨干、研发能力凝聚起来,化人才优势为先进生产力。从日本原装进口的叉车,每季度需更换一对价值2万元的丝杆。由全国劳模、高级技师胡耀华领衔的“胡耀华工作室”对叉车叉齿侧移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后,不但降低了叉车的故障率,每年还可节省配件费4万元。
创新工作室还促使“名师带徒”活动从传统的“一带一”模式升级为“一带多”,加快培育一支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蓝领人才队伍。宁波电业局的徐坚刚工作室把技能培训与名师带徒紧密结合,由“金牌蓝领”徐坚刚领军,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对中青年技术工人进行传帮带,手把手传授技艺,带领一线职工开展技术攻关。
我市许多企事业单位有效发挥劳模、首席工人、技术能手等高技能人才的引领作用,最大限度将职工群众吸引和动员到各项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素质提升工程上来,以“小发明”、“小创新”、“小课题”促进转型发展,掀起了职工创业创新的热潮。2011年,全市产生创新成果1.2万项,产生经济效益4.8亿元;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8.5万条,产生经济效益5.7亿元。
东南商报记者卢科霞 通讯员田冬 周洁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