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宁海
宁海长街镇西岙村举行“正月十八行大龙”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2-10 08:09:23报料热线:81850000

  昨晚,长街镇西岙村举行“行大龙”巡游,当地村民和游客争相观看。(周建平摄)

  “正月十八行大龙”,这是有千年历史的宁海县长街镇西岙村沿袭700多年的古老习俗。昨天的西岙村,鼓乐齐鸣、烟花璀璨,村民看大戏、行大龙,展现了一幅热闹喜庆的浓郁民俗风情画卷。

  地处三门湾车岙港的西岙村,村口碧波清流,村中群山环绕,古意盎然。据当地宗谱记载,在宋初真宗时,便有陈姓祖先从福建迁居到此地。如今的西岙村,不仅留存着古桥、古亭、古祠、古树等众多古迹,有“石桥钓月、曲水留香”等八景,更有“兄进士,弟进士,兄弟四进士”的登科盛举,造就了南宋丞相叶梦鼎(原名陈吉甫)等杰出人物。

  昨天,记者来到西岙村,看到家家户户门口高悬着大红灯笼,贴着大红春联,门口还停着许多上海、杭州等外地牌照的小轿车。“春节是西岙村的小年,正月十八才是大年,在外地工作的村民都要返乡全家团聚,亲朋好友也在这一天来拜年。”在上海工作的西岙媳妇蒋霞宏告诉记者,“成为西岙媳妇9年来,工作再忙,每年正月十八这天肯定要回家团聚的。”

  一大早,西岙村村民就忙碌开了。主妇们忙着制作三角团、荔枝团、麻糍等各色糕点,蒸糕点、做大餐,厨房里热气腾腾。下午,村大礼堂内,宁海小百花越剧团带来的经典越剧《双枪陆文龙》正在上演,台上演出抑扬顿挫、水袖飞舞,台下村民目不转睛、神采飞扬。观看演出的村民陈善木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大戏要连演三天,为我们过年增添了浓浓的年味。”压轴戏“行大龙”在晚上亮相。晚上7时,古山村已成了人的海洋、灯的世界。古祠堂桥旁的村委会前,台阶上挤满了村民,旁边民居的露台上也被村民抢占着好位置。7时30分许,烟花绽放,鼓乐齐鸣,“行大龙”正式开始,这个有着300多户村民、平日宁静的山村此刻一片喧腾。

  号称“江南第一大龙”,直径1米、长分别为32.5米和39米的青、白“双龙”开始了村东、村西的巡游。在近两个小时的巡游中,由36位村民抬着的青龙和由44位村民抬着的白龙光彩熠熠,人流随着巡游的“双龙”游走,欢呼声、鞭炮声荡漾在被流光溢彩的烟花点缀得分外美丽的小山村。

  “‘行大龙’这一传统习俗已有700多年历史了,目前已是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大龙”非遗传承人陈万珍告诉记者,“‘行大龙’最初游走在田头,寓意庄稼越踏越青,如今每年正月十八在村内‘行大龙’,寄托着大家的美好祝愿,祈福风调雨顺、吉祥如意。”据悉,“行大龙”民俗不仅在西岙村传承至今,还声名远播,参加过中国徐霞客开游节和第五届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巡游。

  链 接

  据西岙村《陈氏宗祠》记载,南宋咸淳十三年(1253年)八月初三,在朝中任右司郎中的西岙人陈文纬退老回乡,经过扬子江时风浪交作,渡船有倾覆危险。陈文纬仰天哀告,祈求上天保佑。霎时,江中露出龙身,风浪随之平息下去。陈文纬绘下龙形,回到西岙后打造了两条大龙,设定每年的正月十八夜里抬龙出游,以答谢神龙保佑之恩。

  这个习俗一直保留到民国16年,后因战乱未能延续。2004年,西岙村民用竹篾等材料做了一条长32米、直径1米的大龙,恢复了在农历正月十八抬龙的习俗。

   宁波日报记者 史伟刚 陈朝霞 宁海记者站 陈云松 周武军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海长街镇西岙村举行“正月十八行大龙”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2-10 08:09:23

  昨晚,长街镇西岙村举行“行大龙”巡游,当地村民和游客争相观看。(周建平摄)

  “正月十八行大龙”,这是有千年历史的宁海县长街镇西岙村沿袭700多年的古老习俗。昨天的西岙村,鼓乐齐鸣、烟花璀璨,村民看大戏、行大龙,展现了一幅热闹喜庆的浓郁民俗风情画卷。

  地处三门湾车岙港的西岙村,村口碧波清流,村中群山环绕,古意盎然。据当地宗谱记载,在宋初真宗时,便有陈姓祖先从福建迁居到此地。如今的西岙村,不仅留存着古桥、古亭、古祠、古树等众多古迹,有“石桥钓月、曲水留香”等八景,更有“兄进士,弟进士,兄弟四进士”的登科盛举,造就了南宋丞相叶梦鼎(原名陈吉甫)等杰出人物。

  昨天,记者来到西岙村,看到家家户户门口高悬着大红灯笼,贴着大红春联,门口还停着许多上海、杭州等外地牌照的小轿车。“春节是西岙村的小年,正月十八才是大年,在外地工作的村民都要返乡全家团聚,亲朋好友也在这一天来拜年。”在上海工作的西岙媳妇蒋霞宏告诉记者,“成为西岙媳妇9年来,工作再忙,每年正月十八这天肯定要回家团聚的。”

  一大早,西岙村村民就忙碌开了。主妇们忙着制作三角团、荔枝团、麻糍等各色糕点,蒸糕点、做大餐,厨房里热气腾腾。下午,村大礼堂内,宁海小百花越剧团带来的经典越剧《双枪陆文龙》正在上演,台上演出抑扬顿挫、水袖飞舞,台下村民目不转睛、神采飞扬。观看演出的村民陈善木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大戏要连演三天,为我们过年增添了浓浓的年味。”压轴戏“行大龙”在晚上亮相。晚上7时,古山村已成了人的海洋、灯的世界。古祠堂桥旁的村委会前,台阶上挤满了村民,旁边民居的露台上也被村民抢占着好位置。7时30分许,烟花绽放,鼓乐齐鸣,“行大龙”正式开始,这个有着300多户村民、平日宁静的山村此刻一片喧腾。

  号称“江南第一大龙”,直径1米、长分别为32.5米和39米的青、白“双龙”开始了村东、村西的巡游。在近两个小时的巡游中,由36位村民抬着的青龙和由44位村民抬着的白龙光彩熠熠,人流随着巡游的“双龙”游走,欢呼声、鞭炮声荡漾在被流光溢彩的烟花点缀得分外美丽的小山村。

  “‘行大龙’这一传统习俗已有700多年历史了,目前已是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大龙”非遗传承人陈万珍告诉记者,“‘行大龙’最初游走在田头,寓意庄稼越踏越青,如今每年正月十八在村内‘行大龙’,寄托着大家的美好祝愿,祈福风调雨顺、吉祥如意。”据悉,“行大龙”民俗不仅在西岙村传承至今,还声名远播,参加过中国徐霞客开游节和第五届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巡游。

  链 接

  据西岙村《陈氏宗祠》记载,南宋咸淳十三年(1253年)八月初三,在朝中任右司郎中的西岙人陈文纬退老回乡,经过扬子江时风浪交作,渡船有倾覆危险。陈文纬仰天哀告,祈求上天保佑。霎时,江中露出龙身,风浪随之平息下去。陈文纬绘下龙形,回到西岙后打造了两条大龙,设定每年的正月十八夜里抬龙出游,以答谢神龙保佑之恩。

  这个习俗一直保留到民国16年,后因战乱未能延续。2004年,西岙村民用竹篾等材料做了一条长32米、直径1米的大龙,恢复了在农历正月十八抬龙的习俗。

   宁波日报记者 史伟刚 陈朝霞 宁海记者站 陈云松 周武军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