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远高于传统模式
“去年,‘味香园’大棚葡萄亩产值2.5万至3万元,其中最高的达到4万元。”这几天,余姚市临山镇味香园葡萄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正忙着为葡萄大棚盖膜,与社员们一起干得正欢的合作社社长傅伟尧开心地说:“能取得这样的高效益,全靠政府实施的万元亩值工程,推进了农业生产由传统、单一、粗放型向精细、复合、集约型转变。”
同样,在镇海区的部分果园里,原本长在田间的蔬菜,却被搬进了果园,让水果和蔬菜这两大作物其乐融融地“居住”在了一块。这种果蔬套种方式,充分利用了土地,并且每亩地的产值能达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元地”。
与种植业相比,水产养殖业的效益似乎更明显。象山县泗洲头镇的红升水产养殖公司业主黄庆宏说:“公司70亩大棚工厂化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一年三茬的亩产值平均可超10万元。”
农业部门的调查统计显示,尽管去年由于蔬菜价格出现大幅波动,部分产品滞销,但我市“万元地”整体生产形势较好,节本增效明显:全市“万元地”平均产出1.44万元,比上年增加0.14万元;生产成本0.51万元,每亩平均经济效益为0.93万元,较上年增收0.15万元,增幅17.2%。
面积已超25万亩
“万元地”通常采用先进种养模式,充分利用作物的茬口衔接、优化时间和空间搭配、紧密结合种植业与畜牧水产业,达到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农业产出增加,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深受农民欢迎。
为此,我市于2010年把“万元地”工程列入“四大科技工程”,在全市范围大力推广。
农业部门的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共有“万元地”面积25.3071万亩,比上年增加了5.6945万亩,增幅达30.8%。其中,“万元地”以大棚设施栽培为主,占总面积的68.9%;露地栽培面积占总面积的23.2%,种养结合面积占总面积的7.9%。
从“万元地”面积来看,慈溪、鄞州、余姚三地最多,分别为5.3727万亩、4.18万亩和3.51万亩,占到全市总面积的51.6%,其余为:象山3.05万亩、宁海3.022万亩、奉化2.57万亩、镇海1.3万亩、江北1.2834万亩、北仑1.019万亩。
“万元地”的分布为何出现不平衡?据农业专家介绍,由于“万元地”高效模式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因此其分布区域主要为各县(市)区设施条件较好、农产品营销能力较强的产业基地、科技园区、“菜篮子”基地,以及西瓜、草莓、茭白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产区。
推广普及仍需加油
目前,“万元地”占我市耕地面积还不到十分之一,是否还有进一步推广普及的空间?
据农业专家介绍,现有的“万元地”中,无论是大棚设施栽培还是其他模式,均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因此基础设施的水平直接影响了“万元地”的推广。但目前我市部分基地由于基础设施较差,限制了“万元地”的进一步发展。
除此之外,模式推广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也是制约“万元地”发展的主要原因。“万元地”种养模式是经过多年发展后逐渐形成的,受地理位置、资金投入、种植习惯、技术水平、市场营销等因素制约,单种模式的适用范围狭窄,地域性十分明显。
对此,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我市“万元地”建设已取得了很大成就,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了更好地做好这项惠农工作,应以已经建立的“万元地”示范基地为载体,做好生产示范;做好相关试验,创新高效模式;开展技术培训,做好生产技术服务。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支持,改善基础设施、配制生产装备、增加科研和培训经费。同时积极申报各类农业项目,并及时将项目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充分发挥科技在“万元地”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宁波日报记者王量迪 通讯员顾见勋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