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江北将继续加大对均衡教育的投入,在区内形成强校带弱校、城区帮农村的发展格局(资料图片)。
核心报道
中国宁波网讯 江北全区现有公办中小学24所,民办中小学4所;义务段在校学生28840余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5400余人,约占53%;公办幼儿园18所,民办幼儿园39所,在园儿童总数12650余人,其中本地户籍儿童数5790余人、约占46%。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近年来,江北区紧紧围绕城乡一体、优质均衡这条主线,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统筹资源,推进区域教育城乡均衡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质量。
四大举措
走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前列
江北作为“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先行先试区”,在教育发展上创新了四大举措。确立并实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五统一”的政策。即:区域城乡义务教育统一制定布局发展规划、统一学校建设标准、统一学校设施配置标准、统一教师配备标准、统一教师工资福利待遇。
撤销了云湖小学、崇本学校、虹星小学、慈湖书院、修人学校(初中部)、妙山中学等多个学校,新建、改扩建了洪塘中心小学、慈城中学、洪塘中学等一批现代化农村中小学,改变了农村中小学规模小、条件差的局面,形成了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城乡均衡的布局。并针对农村学生上下学路途远的客观情况,与公交公司合作,实施农村学生上下学公交化。
江北区还大力推进信息化工程。与华师大、浙师大等国内知名高校合作,设计信息化建设方案,实现区域中小学“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加强全体教师技能培训,积极开发应用平台,更新教师工作电脑,新装备一批微格教室、探究性实验室,完成20%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电子书包及智慧教室装备工作,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在时空上的快捷共享。
执行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高于城区10个百分点政策,适当放宽农村学校的师生比,制定实施农村学校学科带头人三年行动计划,开展省“领雁工程”,全面落实省市区三级政府对农村教师实施的各项补助政策,全面落实对农村贫困学生的各项扶贫帮困政策。
加大投入
外来务工子女上学“不见外”
江北区通过公办学校挖潜足额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创办专门吸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公办学校缓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压力、大力扶持民办学校发展三举措,确保占总量53%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从“有书读”向“读好书”、“就近入学”转变,并实现这一群体公办就读、享受全免费双超75%。
同时,借校安工程的东风,投入资金,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民办学校的基础设施进行扩建。此外,还通过慈善总会等途径每年投入16万余元,对区域内的贫困学生进行帮扶、提供免费营养午餐等,确保区域内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按照“共建、共享、共融、共进”的原则,江北在城乡中小学推行“区域教育、初小衔接、教学实验”三种模式,注重成员学校文化建设、共享各校教育资源,在区内形成强校带弱校、城区帮农村的发展格局,区域教育效益进一步扩大。以文化建设为抓手,在全区不同特色、不同学校开展提炼人文精神、完善学校制度、共造育人环境和认真组织策划各类活动的校园文化建设,督促学校办出特色、办出个性。
改革试点
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为加快推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江北区积极开展省小班化改革试点和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估两个项目。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中首批挑选6所中小学实施试点,多次召集专家、学者、校长、教研员等就实施小班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广泛论证,通过提供政策支持、推行区校联动等措施,确立了小班化学校教育研究重点项目与专题,拟定了小班化教学课题研究指南,制定了小班化教学实施方案与细则,明确了下一步小班化教学研究方向和目标。
据悉,江北区还积极开展与北师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对全区中小学生的学业、社会认知、个性差异等状况和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学方法等进行前测;根据监测数据,组织中小学骨干,重点就师生关系、教学效果、职业倦怠、课堂行为、管理满意度等维度进行解读;指导学校逐一对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并通过后测,形成新的纠正数据,开展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良实践。
从2008年起,江北区调研管理体制,将区域内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职责划归街道(镇),进一步推进基层政府落实发展学前教育责任;4年来,已有4所涉农街道(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先后开办。2009年,又率先制订了《江北区农村片幼儿园近期建设规划》,计划到2013年,再通过新建、扩建和改造三模式,布点46个幼儿园,基本改善农村学前教育的面貌。 东南商报周浩 张文明
编辑: 张赛霞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