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高桥派出所民警慰问敬老院老人。周华敏 摄
说起鄞州公安分局高桥派出所,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他们“爱民为民”这个品牌。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高桥派出所就因此闻名全国,是浙江乃至全国公安系统的一面旗帜。
近30年来,尽管所领导换了一任又一任,所里的民警也换了一轮又一轮,但高桥派出所“爱民为民”的优良传统却从未发生过改变。
在新的时期下,这份“爱民为民”的真心,因为在工作方法上的创新、工作细节上的执着、工作思路上的转变,焕发出了更为强盛的生命力。
派出所名片:
鄞州公安分局高桥派出所3次被团中央、公安部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青年文明号十年成就奖”,并获得永久挂牌资格;连续3次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并荣记集体一等功;2009年,被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2010年,被授予“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关键词
创新
警民携手共建综治路
2011年9月,高桥镇宋家漕村旧村改造工程启动。社区民警周崇伦在走访中了解到,部分村民与承包商存在一定利益冲突。
为避免矛盾纠纷升级,周崇伦将情况迅速上报。高桥派出所立刻组织展开多方协商,创造性地提议由村里有威望的长辈出面成立老年协会,将工程承揽下来。
该工程在派出所民警和村老年协会的共同监管下,不仅保质保量提前完成,还节省资金20余万元。
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拆迁安置、村级财务、劳资纠纷等牵涉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不断呈现,这也对派出所工作提出了很大挑战。
顺应城市发展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高桥派出所首创的这一套工作办法,效果显著,很快在鄞州以及其他区的新农村建设中得到推广。
何以高桥派出所能有此创举?原因很简单,“爱民为民”创造了新的“高桥奇迹”。
过去几年中,在十几项省、市级重点工程建设中,高桥镇征地1500余亩、拆迁45万平方米,涉及企业85家、个人民宅2100余户,高桥派出所坚持主动预警,敏锐获取信息,规范应急处置机制,探索出“警民携手,群策群力,综治共赢”的模式,在政府与老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真心换来的是大家对民警的信任。2011年年底,受经济环境影响,高桥镇一家有几百名员工的民营企业老板欠债出走,工人紧闭厂房的大门,要求发工资回家过年。工人们说,就认派出所的理儿。派出所民警一到,经过调解,这门就开了。
关键词
细节
一串数字织就安全网
“真没想到,电动车被偷才一小时,你们就破案了。”2011年1月,当派出所民警郁琦慧前来返还赃物时,高桥镇藕缆桥村村民老陈紧紧握着他的双手。一小时就失而复得,电动车上一小串喷漆数字“藕缆桥村0032”功不可没。
若非亲身经历,恐怕老陈都不敢相信,这串毫不起眼的喷漆数字这么有用。一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电瓶车喷漆防盗机制一经推出,高桥派出所辖区电动车盗窃案两个月内下降了四成。
这一防盗机制的推出并不容易。派出所通过大量走访,摸清辖区内电动车数量,给所有电动车喷上一串编号,并将车辆车主信息输入联网数据库。巡逻中,民警只要根据喷漆号即时比对,偷车贼便无处藏身。
不仅仅是电动车喷漆防盗机制,从社区保安与巡逻队员夜间交换签名制到社区民警上门推荐防盗技术考核制,再到社区民警在走访居民时随身携带防攀爬水管的黄油、固定窗户的木块、加固木质门的装置……这些“小”机制、“小”工具体现的正是高桥派出所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注重细节,“破大案,更要破小案”的治安理念。
近年来,高桥派出所还依托警务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有效整合各类打击、防范资源,实施24小时全天候网络化巡逻,以打击指导防范,以防范促进打击,构筑了一张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防控网络,辖区刑事发案在全区同类地区保持较低水平,根据历年调查问卷,群众安全感连续十年上升,去年达到99.6%的新高。
关键词
思路
以服务强管理促和谐
大大小小的民营企业是高桥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同时也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来这里工作、生活。除了日常的治安管理,民警们最担心什么?企业运转出现问题,工人们无法按时拿到工资。
从2011年开始,当地很多企业里,都出现了一名“联络员”,他们本身是企业的员工,了解企业运转,熟悉员工状况,一旦企业在经营方面出现波动,例如2个月没能按时发放工资,就会及时跟负责的民警联系,有利于相关部门及早介入,以便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员工的权益。
“联络员制度”只是当地加强厂区建设的一项内容,是派出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转变管理思路的一个举措。
人口“倒挂”是高桥镇面临的特殊问题。在辖区管辖人口中,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比例达到7:5。尤其是近几年来,大量外来人员成为经济建设新军,辖区一半以上村子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
如何使新老高桥人和谐相处?
单纯依靠民警管并不是最好的办法。高桥派出所目前有在编民警25名,而整个辖区面积53平方公里,有20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达121300余人。
转变思路才能找到出路。
在“以服务强管理”的理念指引下,高桥派出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外来人口管理新模式。通过吸纳优秀分子作为治安骨干,组成外来人口管理服务队,在警务室内设立流动人口妇女组织、流动党团组织,形成了“以外管外”的新机制。
老年帮教协会、外来人口流动法制学校、租房客联谊协会……这些活跃在民间的协会组织,在派出所民警的带动下,在劝诫戒毒、法制教育、出租房管理等社区警务的基础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07年,高桥派出所在外来人员中统计出300余名党员,经过上级党组织批准后,成立了全市第一个外地人党支部。高桥派出所首创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经验,还得到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和中组部的认可,并在全国进行推广。
为拓宽与群众的交流渠道,派出所民警还在“网上警务室”的基础上,建立了“警务QQ群”,与各个群众协会、企业、学校即时性互动。
民警的付出没有白费,在每年的居民幸福指数调查中,新老高桥人亮出的全区的最高分,是对民警“爱民”之心的最好回馈。
关键词
爱心
“细心暖心贴心”记心头
2007年5月8日,一起盗窃案件的违法人员潘某在去拘留所的路上,面对民警突然嚎啕大哭。原来,潘某的妻子和女儿此时正因病卧床不起,女儿发烧到40.3℃。从拘留所回来后,民警们立刻带着大米、蔬菜和鱼肉送到潘某妻女暂住房里,又捐出1000元钱帮助两人就医。十天后,潘某拘留期满,所里民警仍不放心,特地进行回访,还帮着潘某和妻子找工作。潘某感动得泣不成声,“你们是我这辈子碰到最好的人。”
“老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对群众要细心、贴心、暖心。”这句话不仅挂在派出所的墙上,更记在民警的心里。在高桥派出所,这样的事还有太多。
去年10月,在社区恳谈会上,一位大婶的话让所长张吉峰留了心,“附近的采石场整天轰轰响,家里到处都是石沫子,庄稼也长不好,心里堵得慌。”
为了居民的这一句牢骚话,张吉峰带着社区民警实地走访,了解到近年来迅猛发展的采石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由于安全管理不规范,噪声、粉尘影响了周边老百姓的生活。
高桥派出所立刻同多方协调,多管齐下,新的《安全爆破守则》出台、居民监督小组成立、视频监控全部安装到位……企业主和老百姓都竖起了大拇指。
有一次,民警在调解一起劳资纠纷时,发现当事人17岁的贵州籍少女因感情问题情绪不稳,意图轻生。民警们知道后,安排女民警耐心劝导这名少女,并发起民警捐款,随后一路护送几千公里,陪她安全回到老家。
在高桥派出所还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当有民警调离,总要郑重其事地将自己的帮困对象托付给接班的同志。建所27年来,高桥派出所先后共帮困1500余户,民警为群众捐款捐物价值100多万元。
尽管所里的民警队伍不断更新换代,就连所长张吉峰也是个“80后”,但高桥派出所“爱民为民”的优良传统却从未改变,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东南商报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李毕华 张翼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