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190位老人接力烧水 棠云茶亭无偿供茶38载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2-15 07:13:13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道德之光 闪耀甬城

古树下的棠云茶亭。

  奉化萧王庙街道棠岙村“棠云茶亭”可谓远近闻名,38年来,190多位老人在这里接力烧水,为路人无偿提供茶水。2月9日下午,记者来到茶亭第四任“掌门人”袁通年家,却意外得知,老人在当天中午刚刚去世。

  记者还得知,袁通年在两年前自感身体不佳,已经为茶亭物色好了第五位“掌门人”——67岁的村民江长义。

  老人早晨4点半到岗烧水

  棠云茶亭是两间白墙黛瓦、古香古色的房子,坐落于棠岙村溪下自然村的一棵古树边上,旁边是一条溪流,溪上一座木质廊桥是上世纪50年代当地人自发捐款建造的,得名文明桥。

  棠云茶亭有一副红字对联:棠优云美频来紫气,茶湛亭长永葆淳风。茶亭里面有一个大灶台、几口大水缸,墙上挂着几面锦旗,其中一面写着“山乡多有热心人,路人暑天有茶喝”。

  “茶亭每年6月1日开门,10月1日天气转凉则关门。”江长义说,在开门的日子里,老人们清晨4点半上班,生火烧水,置于两只不锈钢茶桶里,一桶是白开水,一桶放了金银花等消暑中药材。

  早上7点,老人们便将两桶已经冷却的茶水放在茶亭的窗台上,路人可以用自带的杯子盛水喝,也可用茶亭放置的杯子。老人们还会在大树阴凉处和一旁的文明桥上放桌子和椅子,以便路人边喝水边休息。

  每天中午时分,茶亭前面最热闹,在田里干活的农民、附近学校的学生,都到这儿来打水喝,有些村民还装上满满一壶,带到田里。

  茶亭虽小,但分工明确:亭长负责全面工作;会计负责茶亭账目;出纳负责采购柴禾、消暑中草药等。另有20多名烧水员,分为若干组,轮流值班。

  38年五位老人当起掌门人

  棠云茶亭得名于原来的奉化市棠云乡(后并入萧王庙街道)。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是人们进山、出山的必经之地。当时的棠云车站也在旁边,南来北往的乘客很多。

  看到路人汗流浃背却没水喝,1974年,叶落归根的上海退休工人江善林和棠云车站站长柳慈康筹资在文明桥旁建了两间小房子,购置了烧水工具,办起了棠云茶亭,免费为路人供应凉茶。

  开始,茶亭只有江善林一人打理,慢慢地,附近的一些老人被江善林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也加入到义务烧茶队伍中来。上世纪七十年代,每年有近20名老人轮班到茶亭烧水。就这样,茶亭年复一年地开了下来。

  1981年秋天,江善林因病去世,棠云车站站长柳慈康成了第二位“掌门人”。他在工作之余,精心管理茶亭。1991初,柳慈康因工作调动离开了棠云,棠云供销社的退休职工江圣祥随即接手操持茶亭。江圣祥去世后,茶亭由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棠岙村村民袁通年接管。

  两年前,袁通年自感身体不行了,便物色在茶亭做会计的江长义当管理者。如今,江长义成了茶亭的第五位“掌门人”。

  190余位老人无私奉献过

  茶亭能持续开办38年,除了这五位“掌门人”辛勤付出外,还有190余位老人接力奉献,他们中有60位已经离开人世。

  82岁的张定信老人从上世纪80年代就在茶亭烧水,一烧就是30多年,直到去年才在大家劝说下不再来烧水了。

  还有一位叫袁月英的老人,也在茶亭烧了30多年水,去年刚刚去世,去世前几个月还在茶亭服务。

  有些老人轮到值班临时有事,便会让儿女替自己值班,有的老人还将放暑假的孙子、孙女叫来一起帮忙烧水、摆桌椅。

  附近的村民也常捐款给茶亭,用于购买柴禾和消暑中草药。在茶亭旁边的桥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有棠云茶亭的来历和近年来的赞助情况:袁阿毛10元,江能秀20元,江苗叶100元,江自强300元,江安裕500元……密密麻麻全是捐款人的姓名。

  江长义告诉记者,茶亭每年要烧掉2500多公斤柴禾,加上添置各种用具,花费近2000元。这些钱大多是群众赞助的。

  【记者感言】

  老年“雷锋”成为一道风景线

  采访结束后,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很多老年“雷锋”:早上,在江东区贺丞路上,总有30多位老人组成的“银发交管队”在指挥行人和车辆;上午,在宁波汽车南站公交站台前,八旬老人徐世利在为南来北往客指路;每个月的12日,5位老人组成的“香香爱心理发队”在小港街道红联社区为人免费理发……

  中华民族有尊老爱幼的传统,老年人本应是接爱服务的对象,也是“雷锋”服务的重要对象,他们却不顾年老体弱,用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让我们向宁波所有的老年“雷锋”致敬!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接过他们的工作,传承他们的精神。

  宁波日报记者 杨静雅 奉化记者站 徐猛挺 吴培维 实习生 毛京宇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190位老人接力烧水 棠云茶亭无偿供茶38载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2-15 07:13:13

古树下的棠云茶亭。

  奉化萧王庙街道棠岙村“棠云茶亭”可谓远近闻名,38年来,190多位老人在这里接力烧水,为路人无偿提供茶水。2月9日下午,记者来到茶亭第四任“掌门人”袁通年家,却意外得知,老人在当天中午刚刚去世。

  记者还得知,袁通年在两年前自感身体不佳,已经为茶亭物色好了第五位“掌门人”——67岁的村民江长义。

  老人早晨4点半到岗烧水

  棠云茶亭是两间白墙黛瓦、古香古色的房子,坐落于棠岙村溪下自然村的一棵古树边上,旁边是一条溪流,溪上一座木质廊桥是上世纪50年代当地人自发捐款建造的,得名文明桥。

  棠云茶亭有一副红字对联:棠优云美频来紫气,茶湛亭长永葆淳风。茶亭里面有一个大灶台、几口大水缸,墙上挂着几面锦旗,其中一面写着“山乡多有热心人,路人暑天有茶喝”。

  “茶亭每年6月1日开门,10月1日天气转凉则关门。”江长义说,在开门的日子里,老人们清晨4点半上班,生火烧水,置于两只不锈钢茶桶里,一桶是白开水,一桶放了金银花等消暑中药材。

  早上7点,老人们便将两桶已经冷却的茶水放在茶亭的窗台上,路人可以用自带的杯子盛水喝,也可用茶亭放置的杯子。老人们还会在大树阴凉处和一旁的文明桥上放桌子和椅子,以便路人边喝水边休息。

  每天中午时分,茶亭前面最热闹,在田里干活的农民、附近学校的学生,都到这儿来打水喝,有些村民还装上满满一壶,带到田里。

  茶亭虽小,但分工明确:亭长负责全面工作;会计负责茶亭账目;出纳负责采购柴禾、消暑中草药等。另有20多名烧水员,分为若干组,轮流值班。

  38年五位老人当起掌门人

  棠云茶亭得名于原来的奉化市棠云乡(后并入萧王庙街道)。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是人们进山、出山的必经之地。当时的棠云车站也在旁边,南来北往的乘客很多。

  看到路人汗流浃背却没水喝,1974年,叶落归根的上海退休工人江善林和棠云车站站长柳慈康筹资在文明桥旁建了两间小房子,购置了烧水工具,办起了棠云茶亭,免费为路人供应凉茶。

  开始,茶亭只有江善林一人打理,慢慢地,附近的一些老人被江善林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也加入到义务烧茶队伍中来。上世纪七十年代,每年有近20名老人轮班到茶亭烧水。就这样,茶亭年复一年地开了下来。

  1981年秋天,江善林因病去世,棠云车站站长柳慈康成了第二位“掌门人”。他在工作之余,精心管理茶亭。1991初,柳慈康因工作调动离开了棠云,棠云供销社的退休职工江圣祥随即接手操持茶亭。江圣祥去世后,茶亭由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棠岙村村民袁通年接管。

  两年前,袁通年自感身体不行了,便物色在茶亭做会计的江长义当管理者。如今,江长义成了茶亭的第五位“掌门人”。

  190余位老人无私奉献过

  茶亭能持续开办38年,除了这五位“掌门人”辛勤付出外,还有190余位老人接力奉献,他们中有60位已经离开人世。

  82岁的张定信老人从上世纪80年代就在茶亭烧水,一烧就是30多年,直到去年才在大家劝说下不再来烧水了。

  还有一位叫袁月英的老人,也在茶亭烧了30多年水,去年刚刚去世,去世前几个月还在茶亭服务。

  有些老人轮到值班临时有事,便会让儿女替自己值班,有的老人还将放暑假的孙子、孙女叫来一起帮忙烧水、摆桌椅。

  附近的村民也常捐款给茶亭,用于购买柴禾和消暑中草药。在茶亭旁边的桥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有棠云茶亭的来历和近年来的赞助情况:袁阿毛10元,江能秀20元,江苗叶100元,江自强300元,江安裕500元……密密麻麻全是捐款人的姓名。

  江长义告诉记者,茶亭每年要烧掉2500多公斤柴禾,加上添置各种用具,花费近2000元。这些钱大多是群众赞助的。

  【记者感言】

  老年“雷锋”成为一道风景线

  采访结束后,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很多老年“雷锋”:早上,在江东区贺丞路上,总有30多位老人组成的“银发交管队”在指挥行人和车辆;上午,在宁波汽车南站公交站台前,八旬老人徐世利在为南来北往客指路;每个月的12日,5位老人组成的“香香爱心理发队”在小港街道红联社区为人免费理发……

  中华民族有尊老爱幼的传统,老年人本应是接爱服务的对象,也是“雷锋”服务的重要对象,他们却不顾年老体弱,用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让我们向宁波所有的老年“雷锋”致敬!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接过他们的工作,传承他们的精神。

  宁波日报记者 杨静雅 奉化记者站 徐猛挺 吴培维 实习生 毛京宇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