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小门票,大世界——一位退休老人的门票情结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2-19 09:35:07报料热线:81850000

陈贤渊和他心爱的门票。

陈贤渊收藏的出自不同年代的国内外门票。

  编者的话

  星期日周刊的赏玩版面与读者见面了,这个版面将延续晚报之前赏玩版的宗旨——将百姓收藏进行到底!您的收藏也许并不是什么稀世珍宝,甚至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但我们相信,一个小小的兴趣,如果持之以恒,就能开启一扇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如果你的收藏爱好丰富了你的人生,你有自己的收藏故事愿意与人分享,或者有一些收藏经验想告诉大家,那么,这里就是你展示的舞台。

  投稿邮箱:sat@cnnb.com.cn 电话:87682648

  赏玩客

  一个人一辈子能走过多少地方,收集到多少张旅游门票?几十张?几百张?今年68岁的陈贤渊老人给出的答案是:1万多张!因为喜欢游山玩水,陈贤渊与各地景点的门票结了缘,又因为喜欢收集各类门票,更促使他寻寻觅觅,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照陈老的话说,门票收藏为他“开启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旅程”,也让他收获了无穷乐趣。

  最早宁波景点的

  门票几分钱

  在陈贤渊的家中,各类门票塑封好后,被整齐地放在相册里,足足有厚厚的几大本,而这些还不是他的所有“家当”,“大多数被放在别处,因为太多了,家里不够放。”这些五颜六色、出自不同年代、不同地点的门票都是老陈花了心血收集起来的,每一张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

  陈贤渊退休之前在宁波电业局工作,要说他与门票的结缘,还得从30多年前说起。1989年,单位里组织去青岛疗养,他和同事们一起去当地的湛山寺游玩,于是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张门票。“记得当时的门票才几毛钱,而且很别致很漂亮。那时候在宁波还没有景点收门票呢。”从那时起,陈贤渊每到一个地方,总不忘保存那里的门票,而他的人生也从此与各色门票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陈贤渊的记忆中,宁波的门票最早才几分钱。记者发现,他收集的上世纪90年代初中山公园的入场券,上面画有中山公园的凉亭,线条简单古朴,分黄、绿、蓝等色系的几种颜色,“每个季节会推出一种颜色的门票,以便区分。”他解释说。而当时姚江公园的门票有一种夜门票,“因为节假日的时候,姚江公园会举办灯会,所以收费会比较贵一些,颜色也与白天的不一样。”陈贤渊介绍,记忆中,最早时候,门票最贵的要数白云山庄,一角钱一张。而1996年时天一阁的门票也才两角钱。

  每年和藏友组团出游

  收集一路门票

  陈贤渊说,因为爱好收集门票,久而久之,他的身边聚集了一群同样痴迷于门票的铁杆藏友。这帮藏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年龄相仿,文化水平与经济条件相当,还有最重要的是都特别喜欢旅游,喜欢游览名胜古迹。为了收集更多各地的门票,也为了游览祖国的山山水水,他们每年都会一起组团出游几次。

  不过,他的旅游和一般人眼中的不一样,“可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到此一游的那种”,陈贤渊笑着告诉记者,他们绝不参加旅行团,不走马观花,旅游之前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力求把一路的景点一网打尽,收集一路的门票。

  出游前几个星期,大伙就开始忙活开了,先定目标线路,然后分头寻找景点资料,确定旅游路线。旅游的方式一般选择火车,“一方面经济实惠,一方面可以一路观光,看到更多的风景。”而且住得也很简单,一般是火车站旁边的旅馆。到了一个城市后,他们往往先找当地的旅行社接洽,或者直接在当地租一辆车,一路寻找景点。

  很多时候,因为旅程中的不可知因素,有时他们到了一个景点后才发现已经很晚,早过了它的开放时间,但“有些景点的守门人很善良,看我们一帮都是老年人,又那么爱旅游,就破例放我们进去参观。”

  当然,陈贤渊他们进景点后的首要任务是收集门票。每到一个景点,他们首先要和看门人“搞好关系”,央求检票的人把存根给留下来,让他们得以收藏完整的门票。有时进了景区后,还要低着头到处寻找别人扔掉的门票,以便带回来送给没去旅行的藏友。

  旅游归来,细致而漫长的整理记录工作又开始了。每一次出游后,陈贤渊都会整理出一本厚厚的旅游纪念册,里面不但附有门票、景点简介、宾馆联系卡、机票登机牌、车船票、照片等,还有详细的旅游日记,“我们每个人都有在旅游中记日记的习惯,当然途中记得简单一些,回来后,经过几次聚会,互相交流旅游心得,进行补充加工后形成详细生动的旅游日记。”

  陈贤渊的夫人在一旁介绍说,这些年积累下来的旅游纪念册可是他的心头宝,一有空,他便会静下心来细细翻阅,神游在自己的天地里。

  “中国这么大

  谁敢说走得遍?”

  1万多张门票的收集不可能全靠自己旅游得来,很多是来自其他藏友的交流所得。陈贤渊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还与外地藏友交上了朋友,并得以扩充了藏品。

  1992年,一次他给《旅游》杂志投稿,呼吁全国的门票藏友们组成一个群体,定期交流学习。谁知文章刊登后,引起了国内很多藏友的共鸣,他们纷纷给他来信,还给他寄来很多自己的收藏门票,让陈贤渊惊喜不已。

  走过那么多的山山水水,收集了无数的大小门票,门票的变迁在陈贤渊的心里历历在目。陈贤渊说,他收藏的门票这么些年来在形式、制作质地、手法和票价上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门票的形式由原来的单张、连张、折式、书签式,演变成了成套式、明信片式、磁卡式、嵌币式等;在制作质地上,除了纸质外,门票还有了竹、木、金、银、铜、不锈钢等材质;在创作手法上,除了早期的图画、书法之外,摄影、剪贴和雕刻作品等如今也融入到了门票制作中……从过去简单的字券到现代激光技术的运用,从过去几分钱的票价到现在上百元不等,门票的变化让他深刻地体会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至于今后的打算,陈贤渊表示,有机会还要继续走下去,收集自己心爱的门票。他说,他们几个老伙伴已经在计划今年的旅游行程,“打算上半年到东北三省,下半年到新疆。”考虑到年岁的增长和体力上的原因,以后的行程会安排得更加宽松一些,“不像以前那么紧张”,但旅游和收集门票的步伐不会停止,因为“中国这么大,谁敢说走得遍”?记者 李菁/文

  宁波晚报唐严 实习生 庄茹/摄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小门票,大世界——一位退休老人的门票情结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2-19 09:35:07

陈贤渊和他心爱的门票。

陈贤渊收藏的出自不同年代的国内外门票。

  编者的话

  星期日周刊的赏玩版面与读者见面了,这个版面将延续晚报之前赏玩版的宗旨——将百姓收藏进行到底!您的收藏也许并不是什么稀世珍宝,甚至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但我们相信,一个小小的兴趣,如果持之以恒,就能开启一扇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如果你的收藏爱好丰富了你的人生,你有自己的收藏故事愿意与人分享,或者有一些收藏经验想告诉大家,那么,这里就是你展示的舞台。

  投稿邮箱:sat@cnnb.com.cn 电话:87682648

  赏玩客

  一个人一辈子能走过多少地方,收集到多少张旅游门票?几十张?几百张?今年68岁的陈贤渊老人给出的答案是:1万多张!因为喜欢游山玩水,陈贤渊与各地景点的门票结了缘,又因为喜欢收集各类门票,更促使他寻寻觅觅,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照陈老的话说,门票收藏为他“开启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旅程”,也让他收获了无穷乐趣。

  最早宁波景点的

  门票几分钱

  在陈贤渊的家中,各类门票塑封好后,被整齐地放在相册里,足足有厚厚的几大本,而这些还不是他的所有“家当”,“大多数被放在别处,因为太多了,家里不够放。”这些五颜六色、出自不同年代、不同地点的门票都是老陈花了心血收集起来的,每一张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

  陈贤渊退休之前在宁波电业局工作,要说他与门票的结缘,还得从30多年前说起。1989年,单位里组织去青岛疗养,他和同事们一起去当地的湛山寺游玩,于是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张门票。“记得当时的门票才几毛钱,而且很别致很漂亮。那时候在宁波还没有景点收门票呢。”从那时起,陈贤渊每到一个地方,总不忘保存那里的门票,而他的人生也从此与各色门票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陈贤渊的记忆中,宁波的门票最早才几分钱。记者发现,他收集的上世纪90年代初中山公园的入场券,上面画有中山公园的凉亭,线条简单古朴,分黄、绿、蓝等色系的几种颜色,“每个季节会推出一种颜色的门票,以便区分。”他解释说。而当时姚江公园的门票有一种夜门票,“因为节假日的时候,姚江公园会举办灯会,所以收费会比较贵一些,颜色也与白天的不一样。”陈贤渊介绍,记忆中,最早时候,门票最贵的要数白云山庄,一角钱一张。而1996年时天一阁的门票也才两角钱。

  每年和藏友组团出游

  收集一路门票

  陈贤渊说,因为爱好收集门票,久而久之,他的身边聚集了一群同样痴迷于门票的铁杆藏友。这帮藏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年龄相仿,文化水平与经济条件相当,还有最重要的是都特别喜欢旅游,喜欢游览名胜古迹。为了收集更多各地的门票,也为了游览祖国的山山水水,他们每年都会一起组团出游几次。

  不过,他的旅游和一般人眼中的不一样,“可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到此一游的那种”,陈贤渊笑着告诉记者,他们绝不参加旅行团,不走马观花,旅游之前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力求把一路的景点一网打尽,收集一路的门票。

  出游前几个星期,大伙就开始忙活开了,先定目标线路,然后分头寻找景点资料,确定旅游路线。旅游的方式一般选择火车,“一方面经济实惠,一方面可以一路观光,看到更多的风景。”而且住得也很简单,一般是火车站旁边的旅馆。到了一个城市后,他们往往先找当地的旅行社接洽,或者直接在当地租一辆车,一路寻找景点。

  很多时候,因为旅程中的不可知因素,有时他们到了一个景点后才发现已经很晚,早过了它的开放时间,但“有些景点的守门人很善良,看我们一帮都是老年人,又那么爱旅游,就破例放我们进去参观。”

  当然,陈贤渊他们进景点后的首要任务是收集门票。每到一个景点,他们首先要和看门人“搞好关系”,央求检票的人把存根给留下来,让他们得以收藏完整的门票。有时进了景区后,还要低着头到处寻找别人扔掉的门票,以便带回来送给没去旅行的藏友。

  旅游归来,细致而漫长的整理记录工作又开始了。每一次出游后,陈贤渊都会整理出一本厚厚的旅游纪念册,里面不但附有门票、景点简介、宾馆联系卡、机票登机牌、车船票、照片等,还有详细的旅游日记,“我们每个人都有在旅游中记日记的习惯,当然途中记得简单一些,回来后,经过几次聚会,互相交流旅游心得,进行补充加工后形成详细生动的旅游日记。”

  陈贤渊的夫人在一旁介绍说,这些年积累下来的旅游纪念册可是他的心头宝,一有空,他便会静下心来细细翻阅,神游在自己的天地里。

  “中国这么大

  谁敢说走得遍?”

  1万多张门票的收集不可能全靠自己旅游得来,很多是来自其他藏友的交流所得。陈贤渊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还与外地藏友交上了朋友,并得以扩充了藏品。

  1992年,一次他给《旅游》杂志投稿,呼吁全国的门票藏友们组成一个群体,定期交流学习。谁知文章刊登后,引起了国内很多藏友的共鸣,他们纷纷给他来信,还给他寄来很多自己的收藏门票,让陈贤渊惊喜不已。

  走过那么多的山山水水,收集了无数的大小门票,门票的变迁在陈贤渊的心里历历在目。陈贤渊说,他收藏的门票这么些年来在形式、制作质地、手法和票价上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门票的形式由原来的单张、连张、折式、书签式,演变成了成套式、明信片式、磁卡式、嵌币式等;在制作质地上,除了纸质外,门票还有了竹、木、金、银、铜、不锈钢等材质;在创作手法上,除了早期的图画、书法之外,摄影、剪贴和雕刻作品等如今也融入到了门票制作中……从过去简单的字券到现代激光技术的运用,从过去几分钱的票价到现在上百元不等,门票的变化让他深刻地体会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至于今后的打算,陈贤渊表示,有机会还要继续走下去,收集自己心爱的门票。他说,他们几个老伙伴已经在计划今年的旅游行程,“打算上半年到东北三省,下半年到新疆。”考虑到年岁的增长和体力上的原因,以后的行程会安排得更加宽松一些,“不像以前那么紧张”,但旅游和收集门票的步伐不会停止,因为“中国这么大,谁敢说走得遍”?记者 李菁/文

  宁波晚报唐严 实习生 庄茹/摄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