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伴随着一只只资源保护礁、游钓休闲礁的投放,象山港强蛟群岛白石山北侧海域这几天一派忙碌景象。据海洋专家介绍,今年以来,我市已先后在这里投放了价值155万元左右的人工鱼礁500只。目前,15只在温岭制造的大型人工鱼礁将于近日运抵我市,预计月底前组装完毕后再次投放白石山北侧海域。这标志着象山港海洋牧场试验区已基本形成。
海洋牧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海域里,为了有计划地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设置的人工渔场。与休渔一样,建设海洋牧场对靠海吃海的人们而言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由于狂捕滥捞、过度开发等人为因素,致使曾经海洋资源十分富饶的东海渔区的鱼种普遍出现低龄化、小型化的现象,渔民出海捕获的带鱼常常只有筷子粗,而曾经作为四大优质经济鱼类之一的大黄鱼则几乎绝迹。为此,我市海洋渔业部门把目光瞄准了“海洋牧场”。
海洋牧场首先要“建场”。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和移植藻类,营造一个适合海洋生物繁衍栖息的海底家园。2004年7月,我市出台了《宁波市人工鱼礁建设规划》,并先后在渔山和象山港海域进行了人工鱼礁的试验性投放。其中,2004年在渔山列岛东北侧海域由市财政投入100万元,通过清洗改造7艘报废渔船、搭建空方结构,在海底形成人工鱼礁单体;2008年7月在象山港白石山附近海域投放人工鱼礁单体128个,形成12组单位鱼礁组成的鱼礁区。2009年在北渔山外侧海域投放了混凝土礁体79只,形成5个礁体群的人工鱼礁区。通过对投放的人工鱼礁调查观测,人工鱼礁试验性投放有了初步的成效。
海洋牧场的关键是“放牧”。人工放养海洋生物苗种,并吸引海洋自然生物聚集。为探索鲍鱼、海参等海珍品在宁波海域“农牧化”养殖的可行性,我市于2009年在渔山海域放养了鲍鱼苗7000多头、海参9000多头,通过试验观察,投放后的鲍鱼、海参生长良好。
象山港海洋牧场试验区一期建设工程于2010年启动后,计划投入资金1390万元,在白石山北侧海域投放人工鱼礁1015只。目前已完成移植大型海藻10公顷,底播增殖经济贝类400万粒,暂养大规格岱衢族大黄鱼种50万尾。大型围栏牧场、研究展示海上平台等建设将于2012年底前完成。
按照计划,整个宁波近岸到2020年将建成6个以上人工鱼礁区,建礁区面积6000公顷,在象山港、渔山等海域移植海藻600亩,建设海草场;实现鲍鱼、海参等海珍品农牧化养殖;加大牧场区的增殖放流,年放流各类鱼苗600万尾,贝类增殖苗种800万颗,实现资源的有效恢复。
宁波日报记者王量迪 通讯员申屠基康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