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雷晓芬)一旦进入配套体系,利润成倍增长。这是上海大众落户杭州湾新区给我市汽配企业带来的诱惑之一;一旦进入配套体系,品牌价值倍增。这是诱惑之二,也是我市汽配企业的最终追求。
今年1月6日,上海大众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正式签约落户杭州湾新区。一石激起千层浪,慈溪汽配企业主们至今激动不已。与大众配套,慈溪更具地缘优势,称得上“近水楼台”。加上近年来,慈溪汽配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市第四大支柱产业。据市汽配行业协会统计,目前我市共有规上汽配企业120余家,整体产值达100亿元左右。大众落户新区这把火,已点起慈溪汽配转型升级的热情。
小企业:蠢蠢欲动忙升级
在宋杰的办公桌上,一本TS16949品质手册被翻得泛黄破旧。眼下,作为轻飞特拉索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杰正忙着对现有的质量体系查漏补缺,向更高目标——TS16949进军。“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2002年公布的汽车行业生产件与相关服务件的质量体系要求,几乎所有的一流整车制造企业都要求其供应商通过这项认证。”
宋杰的野心正在于此。通过升级提档,为大众等知名整车制造企业配套。“大众的到来是个好消息。”宋杰告诉记者,这如同有一个孩子想上大学,恰巧有个清华高材生住在隔壁。“即使讨教不到经验,也是个参照,时时刻刻激励你上进。”
轻飞特在去年5月份曾努力进入上海大众的配套体系,但是吃了闭门羹。“没办法,产品质量的确还达不到他们的要求。”他意识到产品升级的紧迫性,开始扩建厂房,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但在人才方面,宋杰很头疼,“可以跟进体系建设、懂得整车厂配套要求的人实在太少。”
目前,公司年产500万条拉索,为国内华泰、力帆等车企做一级供应商。“给这些自主品牌车企配套,门槛相对较低,利润也低。”宋杰告诉记者,如果给大众配套,一根拉索30元,利润将成倍增长。“但利润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跟大众配上,就意味着公司产品质量过硬,品牌价值倍增。”宋杰清楚,要做一个“高材生”,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地缘优势并不是最重要的,主要还是看质量体系如何,以公司目前的状态,还要赶个三五年。”
市汽配行业协会秘书长周余江认为,大众落户新区,对于我市大部分汽配企业来说是一个大利好。“这必将带动宁波乃至浙江省一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为其配套,业内专家预计对区域零部件产业的带动将超过700亿元。”
“但需要警惕的是,部分不思进取的汽配企业会被边缘化。”周余江分析,著名整车制造企业都有严格的配套要求,并不意味着地域临近就有胜算。“入驻新区的还有核心零部件企业。在他们优势的凸显下,我市零部件企业边缘化危机更加逼近,尤其是关键零部件市场份额上更加没有机会与之竞争。”
龙头企业:补齐关键零部件短板
值得欣慰的是,我市汽配行业龙头企业已经开始在研发上转向核心零配件。宁波四维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正是这股潮流的引领者。四维尔在1999年进入上海大众配套体系,为大众全系列车型配套标牌,为明锐车型配套出风口。
“大众落户杭州湾新区,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巧合的幸运。”该公司总裁办主任马春丽告诉记者,2006年公司在杭州湾新区选址设厂,完全按照欧美汽配供应商生产标准建设,投入了一条电镀线,今年9月份一期将投产。“在主机厂周边设厂,可以更好地提供服务,新产品同步开发、技术交流、售后服务都有优势,尤其是新产品承接上,我们可以第一时间争取机会。”
在四维尔的产品展示厅内,奔驰、奥迪等高端汽车标牌列于其中。“可以说,我们在汽车外饰件上已达到一流水准。”马春丽介绍,汽车标牌、格栅、出风口、装饰条是公司的主力产品,这些产品都已进入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各大主机厂的一级供应商序列,并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但是,我们的目标是做一流的汽车零配件企业,而不仅仅是一流的汽车外饰件企业。”马春丽话锋一转,“我们制订了2011年到2016年的公司发展规划,技术升级是第一位的。”据悉,公司致力于扩大产品群,在创新产品方面,正由装饰件慢慢向功能件倾斜,部分功能件产品已进入研发阶段。
转向关键零部件,并非一朝之功。四维尔对此做好了充分准备。“新产品取得信任是最难的,简而言之也是质量两字,我们如何保证功能件也能做到一流水准。”公司正加大对研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人才是关键,要靠基础研究打破技术封锁和专利壁垒。”对于上海大众宁波分公司将带来一批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四维尔在目前阶段仍将视之为“老师”而非“对手”。
周余江介绍,我市汽配企业中,进入著名汽车厂家一级供应商配套体系的仅有三四家,而且配套产品都不是关键零配件。目前我市汽车零配件企业在传统的、低附加值的零部件方面已经形成一定配套规模,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零部件,特别是电子技术零部件方面,比如空调、电动转向、电子制动、悬挂系统、发动机控制等,我市汽配企业还是个“门外汉”。
“‘大众’来了,我们不仅要主动‘靠上去’,跟他套近乎,还要‘冲上去’,坚持技术和产品创新。”周余江说。另外,他建议:“要‘联起来’,走产业集群之路,进一步发挥我市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规模优势和整体效能,更要‘扶上马’,希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