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长篇小说诗歌 “新宁波人写作”异军突起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2-24 09:21:20报料热线:81850000

  林波:打工之余创作100多首歌词

  “那一年我离开家乡,来到这陌生的地方。在这片热土上,我追寻我的梦想。”这是林波为江东区文联“唱响新江东”原创歌曲征集活动而创作的歌词《第二故乡》的开头。林波创作的歌词,也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2006年初春,年过四十的林波像许多外出打工者一样,背着简单的行囊,再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江西临川,来到宁波,开始了打工生活。“我刚来到的时候/天空下着小雨/我背着我的行囊/像一只迷途的蚂蚁。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在川流不息的人海里/我一次次的努力/却一次次碰壁……”这是林波创作的歌曲《蚂蚁》里的歌词,迷茫、彷徨、忧伤,写出了初来乍到的打工者常有的心态。“好在,宁波这座城市有着宽大的胸怀,毫不吝啬地接纳了我,使我成为新宁波人。”林波如是说。从2006年至今,林波一直在宁波企业工作,妻子也随其来到这里。

  在众多的外来务工者中,林波的学历并不算低。1982年在家乡高中毕业后,林波参加了两次高考,但都名落孙山。此后,他在临川温泉乡一所小学当了多年的代课教师,并自修了两年电大课程。后来,他到温泉中学教书,当然身份仍然是代课教师。1991年,林波弃教从商,贩过菜,收过废品,做过清洁工,到建筑工地扎过钢筋,在上海郊区当过仓库保管员。在宁波期间,他在化工厂、洗衣机厂打工。

  说起写歌词,林波说,早在1989年就开始了创作,还在《江西新声》、《人民日报》“杜鹃花”发过《开门红》等歌词。但后来几年,因工作原因,创作断断续续。2007年冬天,一则“新宁波人之歌歌词征集活动启事”再次点燃了埋藏在他心中的创作激情。他先后创作了《打工者之歌》、《兄弟》、《新宁波人之歌》。虽然这三首歌最终没有入围,但他借此认识了宁波音乐界的不少老师,大家都鼓励他多多创作,写出好歌。此后林波在工作之余,坚持挑灯夜战,潜心创作。

  2009年,他试着将一首《环保志愿者之歌》应征“宁波市生态环保志愿者总队队歌歌词征集”活动,没想到竟入了围,还得了三等奖。至今,他已写下《阳光宁波》、《有了你——献给优秀环卫工人徐辉》、《宁波的月亮》、《我们靠得更近》、《爹娘》、《平常心》等歌词100余首,有不少已被谱曲、传唱。

  去年2月,江东区文联组织开展“唱响新江东”原创歌曲征集活动,林波的歌词《第二故乡》入选。为了修改歌词,林波向打工的企业请假,结果被企业开除。后来,他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一个有文化意识的企业主相中了他,请他去工作。前不久,他与人合作,写了一本《一日一对联》的书稿。

  “我相信我自己/前方一定有我的天地/尽管道路铺满荆棘/我会坚强走下去”。

  新宁波人写作者队伍不断壮大

  走过和停留在宁波这块热土上,坚持创作并有所收获的“新宁波人”还有不少。

  10多年来,唐以洪辗转全国各地打工,直到夫妻双双留在奥康。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跑到网吧去写作。如今,他的作品已散见《广西文学》、《诗潮》、《星星》、《扬子江》、《浙江作家》、《北京文学》、《绿风》、《打工族》、《当代小说》等刊物。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宁波打工时,还加入了宁波市作协。2011年12月18日,唐以洪获得“安子·第二届中国打工诗歌奖”大奖,这是继前年唐以洪被评为首届“中国十大农民工诗人”及摘得“郭沫若诗歌奖”三等奖后,获得的又一全国性大奖。

  故乡在河南陕县的韩文建,1997年南下广东工作,做过销售员,纸箱厂、电子厂等工人和小组长,先后在东莞纸品厂、玩具厂任主管、工程师助理等。2008年他从杭州来到宁波,目前,在鄞州区一家企业任设计师。2001年,《人民文学》发表了韩文建的处女作《可以回家乡了》,这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2006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静思》。2009年,他开始创作长篇小说三部曲,首部《斜边是几》,全书21万字,由香港艺海出版社出版。第二部《这样一家人》全书14万字。2010年1月,他与北京大美文化传播公司签约,《这样一家人》与第一部《斜边是几》同时在手机网络版上发行。现在,第三部《弃》已完成第一稿,目前在修改中。

  故乡在河南宁陵的葛志华,现在鄞州区一家企业打工。“在宁波,我感受到心灵的温暖,心旷神怡。热爱文学的我,提笔写下了《他乡遇知音,待外来民工如亲人》,几天后在报上发表,从此,迈开了走上文学的路。”葛志华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文章。因为爱读书,他常到图书馆借书,听天一讲堂的文学讲座,并得到了宁波、鄞州文学界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最近,他还尝试写出了小说《同居》。

  故乡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的彭素虹,2005年跟随爱人的步伐来到宁波,先在北仑一企业打工,工作之余,她记录生活的感悟,并在博客“红颜知已”上发表。自2006年在《宁波晚报》上开始发表散文以来,彭素虹已陆续在市内各大报纸发表了多篇文学作品,并于2007年加入了北仑区作家协会、宁波市作家协会。如今,作为“宁波市打工作家”之一,彭素虹已经顺利实现了从业余作者到报刊编辑的梦想,现在报社从事编辑工作,并出版了散文集《隐形的翅膀》。

  如果,从广义上的“新宁波人”来看,写作者名单就会很长很长,他们从事着大学老师、媒体记者等工作,如老剑、江南梅、赵嫣萍、姜宇清、海冬青、高丽娜、张淑琴、刘颖等。据了解,在宁波作家队伍中,从外地调来或大学毕业后分配过来,或者在宁波打工,这样的写作者已占市作家协会会员的三分之一。

  “新鄞州人写作”——

  文化的包容和交融

  对于“新鄞州人”写作的关注,鄞州区文联和作家协会在2006年就已经开始。据宁波诗人成风介绍,他们先是做了大量的摸底调查,接着在《梁祝》期刊上辟出专栏,系统推介“新鄞州写作人”,并有意识地组织了一些相关主题的评论文章。2011年1月,鄞州区文联和作协召开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文化交融与新鄞州人写作”的主题研讨会。2011年,鄞州区作协向区委宣传部申报了编辑出版《新鄞州人文学作品精选》一书,并获通过,不久,此书将与读者见面。

  成风认为,“新××人”写作与前些年广东一带提出的“打工文学”是有区别的。“打工文学”更注重的是作品的题材,而“新××人”更注重的是作品的写作者,让读者从作品中触摸作家的主观视角和艺术感受。当年,广东沿海聚集了庞大的打工群体,打工者对文学的诉求应运而生。时隔多年,对于一个经济发达地区来说,外来人口的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新××人”并不就是打工人,他们的生活也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政府官员、商人、科研者、教育者以及金融、计算机等行业里的白领等。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多种文化在一地的“碰撞、交汇、融合”,这个过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省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郑晓林在《新鄞州人文学作品精选》序言中说:从文学组织工作的角度来讲,“新鄞州人”从概念提出、创作实践、宣传弘扬,到现在的作品检阅,整个文学生产流程,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影响扩大,成绩显著,这是不争的事实,非常值得肯定。《新鄞州人文学作品精选》可以看成是对近年来鄞州文学创作的一次检阅。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长篇小说诗歌 “新宁波人写作”异军突起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2-24 09:21:20

  林波:打工之余创作100多首歌词

  “那一年我离开家乡,来到这陌生的地方。在这片热土上,我追寻我的梦想。”这是林波为江东区文联“唱响新江东”原创歌曲征集活动而创作的歌词《第二故乡》的开头。林波创作的歌词,也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2006年初春,年过四十的林波像许多外出打工者一样,背着简单的行囊,再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江西临川,来到宁波,开始了打工生活。“我刚来到的时候/天空下着小雨/我背着我的行囊/像一只迷途的蚂蚁。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在川流不息的人海里/我一次次的努力/却一次次碰壁……”这是林波创作的歌曲《蚂蚁》里的歌词,迷茫、彷徨、忧伤,写出了初来乍到的打工者常有的心态。“好在,宁波这座城市有着宽大的胸怀,毫不吝啬地接纳了我,使我成为新宁波人。”林波如是说。从2006年至今,林波一直在宁波企业工作,妻子也随其来到这里。

  在众多的外来务工者中,林波的学历并不算低。1982年在家乡高中毕业后,林波参加了两次高考,但都名落孙山。此后,他在临川温泉乡一所小学当了多年的代课教师,并自修了两年电大课程。后来,他到温泉中学教书,当然身份仍然是代课教师。1991年,林波弃教从商,贩过菜,收过废品,做过清洁工,到建筑工地扎过钢筋,在上海郊区当过仓库保管员。在宁波期间,他在化工厂、洗衣机厂打工。

  说起写歌词,林波说,早在1989年就开始了创作,还在《江西新声》、《人民日报》“杜鹃花”发过《开门红》等歌词。但后来几年,因工作原因,创作断断续续。2007年冬天,一则“新宁波人之歌歌词征集活动启事”再次点燃了埋藏在他心中的创作激情。他先后创作了《打工者之歌》、《兄弟》、《新宁波人之歌》。虽然这三首歌最终没有入围,但他借此认识了宁波音乐界的不少老师,大家都鼓励他多多创作,写出好歌。此后林波在工作之余,坚持挑灯夜战,潜心创作。

  2009年,他试着将一首《环保志愿者之歌》应征“宁波市生态环保志愿者总队队歌歌词征集”活动,没想到竟入了围,还得了三等奖。至今,他已写下《阳光宁波》、《有了你——献给优秀环卫工人徐辉》、《宁波的月亮》、《我们靠得更近》、《爹娘》、《平常心》等歌词100余首,有不少已被谱曲、传唱。

  去年2月,江东区文联组织开展“唱响新江东”原创歌曲征集活动,林波的歌词《第二故乡》入选。为了修改歌词,林波向打工的企业请假,结果被企业开除。后来,他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一个有文化意识的企业主相中了他,请他去工作。前不久,他与人合作,写了一本《一日一对联》的书稿。

  “我相信我自己/前方一定有我的天地/尽管道路铺满荆棘/我会坚强走下去”。

  新宁波人写作者队伍不断壮大

  走过和停留在宁波这块热土上,坚持创作并有所收获的“新宁波人”还有不少。

  10多年来,唐以洪辗转全国各地打工,直到夫妻双双留在奥康。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跑到网吧去写作。如今,他的作品已散见《广西文学》、《诗潮》、《星星》、《扬子江》、《浙江作家》、《北京文学》、《绿风》、《打工族》、《当代小说》等刊物。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宁波打工时,还加入了宁波市作协。2011年12月18日,唐以洪获得“安子·第二届中国打工诗歌奖”大奖,这是继前年唐以洪被评为首届“中国十大农民工诗人”及摘得“郭沫若诗歌奖”三等奖后,获得的又一全国性大奖。

  故乡在河南陕县的韩文建,1997年南下广东工作,做过销售员,纸箱厂、电子厂等工人和小组长,先后在东莞纸品厂、玩具厂任主管、工程师助理等。2008年他从杭州来到宁波,目前,在鄞州区一家企业任设计师。2001年,《人民文学》发表了韩文建的处女作《可以回家乡了》,这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2006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静思》。2009年,他开始创作长篇小说三部曲,首部《斜边是几》,全书21万字,由香港艺海出版社出版。第二部《这样一家人》全书14万字。2010年1月,他与北京大美文化传播公司签约,《这样一家人》与第一部《斜边是几》同时在手机网络版上发行。现在,第三部《弃》已完成第一稿,目前在修改中。

  故乡在河南宁陵的葛志华,现在鄞州区一家企业打工。“在宁波,我感受到心灵的温暖,心旷神怡。热爱文学的我,提笔写下了《他乡遇知音,待外来民工如亲人》,几天后在报上发表,从此,迈开了走上文学的路。”葛志华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文章。因为爱读书,他常到图书馆借书,听天一讲堂的文学讲座,并得到了宁波、鄞州文学界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最近,他还尝试写出了小说《同居》。

  故乡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的彭素虹,2005年跟随爱人的步伐来到宁波,先在北仑一企业打工,工作之余,她记录生活的感悟,并在博客“红颜知已”上发表。自2006年在《宁波晚报》上开始发表散文以来,彭素虹已陆续在市内各大报纸发表了多篇文学作品,并于2007年加入了北仑区作家协会、宁波市作家协会。如今,作为“宁波市打工作家”之一,彭素虹已经顺利实现了从业余作者到报刊编辑的梦想,现在报社从事编辑工作,并出版了散文集《隐形的翅膀》。

  如果,从广义上的“新宁波人”来看,写作者名单就会很长很长,他们从事着大学老师、媒体记者等工作,如老剑、江南梅、赵嫣萍、姜宇清、海冬青、高丽娜、张淑琴、刘颖等。据了解,在宁波作家队伍中,从外地调来或大学毕业后分配过来,或者在宁波打工,这样的写作者已占市作家协会会员的三分之一。

  “新鄞州人写作”——

  文化的包容和交融

  对于“新鄞州人”写作的关注,鄞州区文联和作家协会在2006年就已经开始。据宁波诗人成风介绍,他们先是做了大量的摸底调查,接着在《梁祝》期刊上辟出专栏,系统推介“新鄞州写作人”,并有意识地组织了一些相关主题的评论文章。2011年1月,鄞州区文联和作协召开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文化交融与新鄞州人写作”的主题研讨会。2011年,鄞州区作协向区委宣传部申报了编辑出版《新鄞州人文学作品精选》一书,并获通过,不久,此书将与读者见面。

  成风认为,“新××人”写作与前些年广东一带提出的“打工文学”是有区别的。“打工文学”更注重的是作品的题材,而“新××人”更注重的是作品的写作者,让读者从作品中触摸作家的主观视角和艺术感受。当年,广东沿海聚集了庞大的打工群体,打工者对文学的诉求应运而生。时隔多年,对于一个经济发达地区来说,外来人口的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新××人”并不就是打工人,他们的生活也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政府官员、商人、科研者、教育者以及金融、计算机等行业里的白领等。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多种文化在一地的“碰撞、交汇、融合”,这个过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省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郑晓林在《新鄞州人文学作品精选》序言中说:从文学组织工作的角度来讲,“新鄞州人”从概念提出、创作实践、宣传弘扬,到现在的作品检阅,整个文学生产流程,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影响扩大,成绩显著,这是不争的事实,非常值得肯定。《新鄞州人文学作品精选》可以看成是对近年来鄞州文学创作的一次检阅。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