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走好转型路 余姚安吉两地专家为宋岙竹林发展把脉
稿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2012-02-24 13:03:58报料热线:81850000

  浙江日报余姚2月23日电2月22日,浙江日报“佳友民情快车”栏目推出了题为《宋岙:转型之路在何方》的重点报道,讲述曾因毛竹而扬名的小山村如今谋求新发展。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大家纷纷就宋岙转型发展出谋划策。

  竹林再造“黄金屋”

  今天一大早,余姚市林业特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沈立铭,带着技术人员一头扎进了宋岙茂密的竹林。

  摸着粗壮的毛竹,踩着棉花般松软的泥土,沈立铭感慨万分。“坊间流传着一句话,在宋岙的竹林里‘赤脚可以奔,赤膊躺下睡’,看来真不假。经过多年的培育,这里的‘山底子’很好,竹林里找不到一棵杂木,踩不到一块石头,全都是松软的黄泥土,种出来的竹子品质特别好。”

  “俗话说,靠山吃山,宋岙的农民应该做好‘竹’文章。科学发展老祖宗传下的‘家底’,是能再造出‘黄金屋’来的。”沈立铭说。

  “当务之急,村民要做好四件事。”沈立铭说,“一是科技推广,利用科技多种效益高的冬笋、鞭笋,改变现在春笋多、价格低、劳动投入大而收入少的格局。多施有机肥,提高竹笋的品质与肥力等。二是竹林道的建设。目前市里出台了多项竹林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助措施,农民要用足用好。建设好林道,可以减少劳动强度,节省三分之二的运输成本。三是安装好喷滴灌,提高产量,通过科学管理,提高亩产效益。四是加强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合作社,带领农民发展。”

  “现在冬笋为主的笋用林,每亩冬笋收入最高可达6600多元;再加上春笋、竹材和其他竹副产品,每亩收入可以达到7800元。如果再用竹叶、稻草进行覆盖,每亩收入可以达到1.2万元到1.4万元,扣除各种成本后利润可达8000元到1万元。”沈立铭说,“同时还可以因地制宜发展一些高山果蔬,增加收入。”

  听着沈立铭的建议,今年66岁的村民方良水不停地点头,他高兴地说:“是啊,现在我们每亩竹山收入只有2000元,农民没有积极性。当了大半辈子的农民,现在终于知道,种田育林也要与时俱进。”

  沈立铭表示,接下去,林技推广总站将通过请专家讲座、现场示范指导,推广应用各种毛竹高产高效关键技术,提高竹林经营管理水平。

  山村需“强筋健骨”

  “改革,我们以前改革很成功,现在还要改革。”在现场,陆埠镇农经办副主任郑岳云说,针对现在宋岙老年人多的现状,是否可尝试着竹林流转,像农田一样,把竹林租出去,老年人可以拿租金养老。

  这个法子引起了在场老年人的共鸣。今年79岁的方世强说,家里的年轻人都外出了,只剩下他夫妻俩,上山背毛竹、挖竹笋的活已承受不了,竹林流转可以解决竹山管理的后顾之忧。

  报道还引起了毛竹之乡安吉的关注。上午,安吉山川乡富民竹笋专业合作社社长潘建平打来了电话,希望能给宋岙送经验。潘建平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当年,山川农民就是在林业合作组织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潘建平说,林业合作组织的成立,将原本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进入市场,形成了以“龙头+基地+林农产销”一条龙的新机制。现在合作社有120多户农民股东,村民以自己的竹山入股,每年就可以按股分红,分红所得超过了自己管理竹山所得的收入好几倍。

  “现在,我们乡的一支竹子能值200元,一亩竹林能生长出70支竹子,直接的笋竹产出是1.4万元……”潘建平说。

  “其实根本的问题还在于大力发展竹加工产业,拓宽经济发展渠道。”据统计,目前余姚全市每年80%的毛竹是以原竹的形式外流,70%的春笋都卖到罐头厂,如果因地制宜发展深加工,解决竹农卖竹难、卖笋难,将会带动竹农的发展。”沈立铭说。

  发展旅游是远景

  “保护生态、发展旅游是山村发展的方向。”陆埠镇农经办副主任袁永强说,宋岙处于陆埠水库上游,保护生态成为最首要的任务,通过劳动力转移搬迁下山,同时,为老年人建造“阳光公寓”,为一批需要留守在山上的老人们营造好环境,让他们安享晚年,让村庄自然归隐,就是对生态最好的保护。

  “宋岙风光好,有开发旅游的前景,但目前各项基础设施都很薄弱,所以旅游开发不是短期能做到的。现在,村民在保护好环境的基础上,可以先开三五户农家乐,把市场带动起来。”陆埠镇人大主任毛善庆说。

  下午3时,余姚市老区办、旅游局会同陆埠镇政府负责人,也专程到宋岙进行了实地查看,余姚市老区办副主任何黄真送来了好消息,他说:“洪山行政村已被列入宁波重点村庄整治提升的范围,目前,已搞好村庄总体规划。宋岙自然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古村落的现状,是今后发展以古村落保护为主的旅游开发重点区域之一。计划明年开始启动村庄外立面修缮、村内道路的修建和生活污水垃圾的环境整治,为今后农家乐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旅游部门负责人说,宋岙的旅游发展将突出生态保护,结合余姚市正在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整体谋划。

  “太好了,有了各位专家的一席话,给我们小山村的发展理清了思路,农民发展心中有数。”“最主要的是让村民看到了希望。我们创业积极性高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临走,按照大家的合理建议,回村创业的研究生方建勇迅速地写出了山村近期工作计划表:一、下星期,组织宋岙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二、开始筹备合作社成立前期工作。三、整洁村庄环境。四、修葺黑石木屋,保护好古民居。五、请专业人士指导村民筹备农家乐事宜。

  我们看到,小山村的发展机遇就在身边,发展之路在前方。

  短评:农民致富讲门道

  藏在深山的农民,受交通、信息不便的影响,最苦恼的是想发展没有路子,缺资金、缺人才、缺点子而困扰着山乡。

  时下,新农村建设迎来了创新创业的最佳机遇:近年来,国家不断推出惠农、扶农、富农政策,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山村变得更美起来。

  如何发展山村经济?如何抓住机遇,让山上的农作物变票子?关键在于发展现代农业,让农业科技唱主角,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农村的竹园、茶园、果园等,都是农民致富的“园子”,只要从技术上、经营品牌上打造“园子”,还是这几亩地,收益却不一样。

  除了农业产业外,还可以发展农家乐,我们浙江的农民背靠的是长三角之山、富人堆积的山、高速交通连接的山,都是金山银山,城里人进山,我们就可以吃“城里人”了。

  来料加工助农增收。来料加工业是农民在家门口可以找到工作的一种途径,只要农民兄弟肯干,地方积极培养来料加工经纪人,把更多的来料加工搬进农村,农民在家里也可以创造财富。

  农民致富讲门道。当前,农业、农村、农民在转型升级中,的确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惑和问题,只有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位置,找准致富路子,“三农”的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记者 聂伟霞 报道组 张伟 谢敏军 陈毛应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走好转型路 余姚安吉两地专家为宋岙竹林发展把脉

稿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2012-02-24 13:03:58

  浙江日报余姚2月23日电2月22日,浙江日报“佳友民情快车”栏目推出了题为《宋岙:转型之路在何方》的重点报道,讲述曾因毛竹而扬名的小山村如今谋求新发展。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大家纷纷就宋岙转型发展出谋划策。

  竹林再造“黄金屋”

  今天一大早,余姚市林业特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沈立铭,带着技术人员一头扎进了宋岙茂密的竹林。

  摸着粗壮的毛竹,踩着棉花般松软的泥土,沈立铭感慨万分。“坊间流传着一句话,在宋岙的竹林里‘赤脚可以奔,赤膊躺下睡’,看来真不假。经过多年的培育,这里的‘山底子’很好,竹林里找不到一棵杂木,踩不到一块石头,全都是松软的黄泥土,种出来的竹子品质特别好。”

  “俗话说,靠山吃山,宋岙的农民应该做好‘竹’文章。科学发展老祖宗传下的‘家底’,是能再造出‘黄金屋’来的。”沈立铭说。

  “当务之急,村民要做好四件事。”沈立铭说,“一是科技推广,利用科技多种效益高的冬笋、鞭笋,改变现在春笋多、价格低、劳动投入大而收入少的格局。多施有机肥,提高竹笋的品质与肥力等。二是竹林道的建设。目前市里出台了多项竹林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助措施,农民要用足用好。建设好林道,可以减少劳动强度,节省三分之二的运输成本。三是安装好喷滴灌,提高产量,通过科学管理,提高亩产效益。四是加强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合作社,带领农民发展。”

  “现在冬笋为主的笋用林,每亩冬笋收入最高可达6600多元;再加上春笋、竹材和其他竹副产品,每亩收入可以达到7800元。如果再用竹叶、稻草进行覆盖,每亩收入可以达到1.2万元到1.4万元,扣除各种成本后利润可达8000元到1万元。”沈立铭说,“同时还可以因地制宜发展一些高山果蔬,增加收入。”

  听着沈立铭的建议,今年66岁的村民方良水不停地点头,他高兴地说:“是啊,现在我们每亩竹山收入只有2000元,农民没有积极性。当了大半辈子的农民,现在终于知道,种田育林也要与时俱进。”

  沈立铭表示,接下去,林技推广总站将通过请专家讲座、现场示范指导,推广应用各种毛竹高产高效关键技术,提高竹林经营管理水平。

  山村需“强筋健骨”

  “改革,我们以前改革很成功,现在还要改革。”在现场,陆埠镇农经办副主任郑岳云说,针对现在宋岙老年人多的现状,是否可尝试着竹林流转,像农田一样,把竹林租出去,老年人可以拿租金养老。

  这个法子引起了在场老年人的共鸣。今年79岁的方世强说,家里的年轻人都外出了,只剩下他夫妻俩,上山背毛竹、挖竹笋的活已承受不了,竹林流转可以解决竹山管理的后顾之忧。

  报道还引起了毛竹之乡安吉的关注。上午,安吉山川乡富民竹笋专业合作社社长潘建平打来了电话,希望能给宋岙送经验。潘建平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当年,山川农民就是在林业合作组织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潘建平说,林业合作组织的成立,将原本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进入市场,形成了以“龙头+基地+林农产销”一条龙的新机制。现在合作社有120多户农民股东,村民以自己的竹山入股,每年就可以按股分红,分红所得超过了自己管理竹山所得的收入好几倍。

  “现在,我们乡的一支竹子能值200元,一亩竹林能生长出70支竹子,直接的笋竹产出是1.4万元……”潘建平说。

  “其实根本的问题还在于大力发展竹加工产业,拓宽经济发展渠道。”据统计,目前余姚全市每年80%的毛竹是以原竹的形式外流,70%的春笋都卖到罐头厂,如果因地制宜发展深加工,解决竹农卖竹难、卖笋难,将会带动竹农的发展。”沈立铭说。

  发展旅游是远景

  “保护生态、发展旅游是山村发展的方向。”陆埠镇农经办副主任袁永强说,宋岙处于陆埠水库上游,保护生态成为最首要的任务,通过劳动力转移搬迁下山,同时,为老年人建造“阳光公寓”,为一批需要留守在山上的老人们营造好环境,让他们安享晚年,让村庄自然归隐,就是对生态最好的保护。

  “宋岙风光好,有开发旅游的前景,但目前各项基础设施都很薄弱,所以旅游开发不是短期能做到的。现在,村民在保护好环境的基础上,可以先开三五户农家乐,把市场带动起来。”陆埠镇人大主任毛善庆说。

  下午3时,余姚市老区办、旅游局会同陆埠镇政府负责人,也专程到宋岙进行了实地查看,余姚市老区办副主任何黄真送来了好消息,他说:“洪山行政村已被列入宁波重点村庄整治提升的范围,目前,已搞好村庄总体规划。宋岙自然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古村落的现状,是今后发展以古村落保护为主的旅游开发重点区域之一。计划明年开始启动村庄外立面修缮、村内道路的修建和生活污水垃圾的环境整治,为今后农家乐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旅游部门负责人说,宋岙的旅游发展将突出生态保护,结合余姚市正在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整体谋划。

  “太好了,有了各位专家的一席话,给我们小山村的发展理清了思路,农民发展心中有数。”“最主要的是让村民看到了希望。我们创业积极性高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临走,按照大家的合理建议,回村创业的研究生方建勇迅速地写出了山村近期工作计划表:一、下星期,组织宋岙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二、开始筹备合作社成立前期工作。三、整洁村庄环境。四、修葺黑石木屋,保护好古民居。五、请专业人士指导村民筹备农家乐事宜。

  我们看到,小山村的发展机遇就在身边,发展之路在前方。

  短评:农民致富讲门道

  藏在深山的农民,受交通、信息不便的影响,最苦恼的是想发展没有路子,缺资金、缺人才、缺点子而困扰着山乡。

  时下,新农村建设迎来了创新创业的最佳机遇:近年来,国家不断推出惠农、扶农、富农政策,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山村变得更美起来。

  如何发展山村经济?如何抓住机遇,让山上的农作物变票子?关键在于发展现代农业,让农业科技唱主角,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农村的竹园、茶园、果园等,都是农民致富的“园子”,只要从技术上、经营品牌上打造“园子”,还是这几亩地,收益却不一样。

  除了农业产业外,还可以发展农家乐,我们浙江的农民背靠的是长三角之山、富人堆积的山、高速交通连接的山,都是金山银山,城里人进山,我们就可以吃“城里人”了。

  来料加工助农增收。来料加工业是农民在家门口可以找到工作的一种途径,只要农民兄弟肯干,地方积极培养来料加工经纪人,把更多的来料加工搬进农村,农民在家里也可以创造财富。

  农民致富讲门道。当前,农业、农村、农民在转型升级中,的确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惑和问题,只有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位置,找准致富路子,“三农”的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记者 聂伟霞 报道组 张伟 谢敏军 陈毛应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