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从辉煌到沉寂 甬上老字号"源康布店"的前世今生
稿源: 东南商报   2012-02-26 08:31:32报料热线:81850000

现在的橱窗

现在位于君子街1号的门面

上世纪80年代的店内场景

  开栏的话

  风物者,特有的景物也。四明风物知多少?或云:“奉江姚江汇流甬江,如锦如绣;日湖月湖遥对钱湖,亦雄亦幽。温泉凝碧,赏郭公南溪之题墨;天河飞湍,诵李白天姥之梦游。招宝山,扼全浙喉隘;天一阁,藏晚明书楼。天童育王,东南佛国,灯续灵鹫;松兰皇城,金银沙滩,浪遏飞舟。上林湖遗存越窑千年碎片,雪窦山记叙蒋氏几度春秋。前童慈城,粲然古镇遗韵;秦祠虞宅,蔚为大笔鸿猷。保国传神,隐机杼于梁殿;梁祝化蝶,结精诚之鸾俦……”或如一份材料所言:全国100多个历史文化名城,宁波拥有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数居于第15位,在15个计划单列市中居于首位;宁波有价值的文化、科学和观赏性名胜风景资源1200多处,目前实际开发利用的130处……不止于7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不止于1000多年前的古城遗迹,不止于东方“海上丝路”始发港口,也不止于徐霞客游记开篇、中国旅游日发祥之地,“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宁波好山好水,何其多矣!

  何其悠久兮云浮千秋,何其壮美兮江山万古,即便我们的笔不能记叙宁波风流山水之万一,我们也情愿不绝如缕地奉上虔敬的歌赋,也想望成为展示名城文化的一扇窗口——“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这,就是我们开设“四明风物”专版的理由。

  东南商报编辑部

  前世

  从辉煌到沉寂

  城里人乡下人买布都选“源康”

  源康布店,建于1904年,农历三月三,由浙江宁波鄞县西乡人屠景山投资3万余元,在宁波最热闹的黄金地段——东门口日新街街口开张。

  当时宁波一带渔民、农民都喜爱购买耐穿实用的毛蓝、玄色的16磅粗布做笼裤、衣裙和围腰。该店经营的毛蓝、玄色粗布质地格外挺括坚实,售价也合理。城乡人民慕名到“源康”购布,名声越来越大,生意也越来越好。

  源康的进货渠道主要是苏州、杭州、上海三地的正规厂家,由于进货数量多,总是能拿到最低的价钱,因此源康价廉物美,是老百姓买布首选之地。上世纪50年代,源康一年可以盈利40万,两年可以翻一番。

  一个电话最快速度送货上门

  源康自有一套在当时来讲十分新颖的经营方式,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串柜”。比如一个顾客进门,既要棉布、绸缎,还要买鞋口、裤腰等其他配件。连同选料、收款、发料,源康统由一个营业员服务到底,这样既节约了交易时间,又方便了顾客。

  源康还专设服务人员,给顾客介绍各种布料、款式等,这就是现在的“商场导购”,可是源康在很多年前就这样经营了。

  源康还有一个很超前的服务便是“送货上门”。源康的好口碑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

  繁华过后终究避免不了衰微

  “八·一三”战争爆发不久,宁波沦陷,布店老板屠申恺避居上海,店名改做“丰大”,营业大不如前。抗战胜利,恢复源康招牌。解放后不久,屠申恺在上海去世。

  1955年,“源康”成为公私合营商店,营业进一步发展。1980年恢复“源康布店”老字号,新辟二楼营业部,专营服装,业务进一步扩展。1987年改名为“源康纺织商场”,为宁波市同行业之冠。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人们手头开始富裕,思想也开始解放,新衣服不再是过年过节的专利品,平常的日子买一匹花色时髦的料子,做一件样式新颖的衣服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这个时候的源康布店已经有2240平方米。宽敞明亮的店面,却时常出现买布排队的情况。

  1993年,源康布店被国内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1994年源康布店的营业额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了它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销售高峰。

  然而,1995年2月,因中山东路改造,源康布店不得已缩小了一半的面积,而且一楼的门面被拆除了。这对源康的打击是致命的,再加上当时月湖布料市场分流了一部分顾客,源康的营业额开始慢慢下滑。

  随着成衣业的发展,人们更倾向于去商场挑选合适的衣服,马上就可以在身上试穿,免去了很多中间繁琐的环节和时间。人们开始渐渐淡忘“买布做衣”的经历,源康的生意也就这样一点点冷清下来。

  今生

  寻求特色经营

  2000年,源康布店从中山东路迁至崔衙街,过了几年后迁至狮子街,源康发展至此已是哈工大首创股份有限公司的下属企业。如今又迁到君子街,从繁华的路段到相对冷清的角落,从2000多平方米到300平方米的店面,源康布店仍旧坚强地生存着,凭借着老字号的口碑和适时调整的经营特色。

  源康布店的经理孙金萍告诉记者,虽然服装消费的主流是年轻人,但其实不少中老年人都有定制服装的消费需求。他们对服装面料有比较高的要求,但又不想花大价钱去商场买,而这就是源康的优势。如今,源康还聘请了两位服装设计师傅,推出上门量体裁衣的服务。

  源康现正在拓展自身的业务,一些学校和单位的校服及工作服也会在源康定制。市外事接待办多次陪同外国贵宾来店里选购丝绸礼品,如贝宁共和国总统夫人一行,越南总理等国际友人。每届宁波国际声乐节的比赛阶段,也是源康的一个小旺季。很多国外的选手每年都到源康来定做演出服。甚至有一些外国游客也慕名而来,挑面料定做衣服。

  让孙经理比较感动的是,有很多八九十岁的老顾客找到店里说:“唉,你们源康怎么老是搬,我们找了好久,总算找到了。”语气中不无埋怨,却流露出对源康的一往情深。

  令人欣慰的是,市政府为了扶持老字号,今年在南塘老街聚集了多家老字号,源康布店也将在那里开一家较大规模的店。源康的未来,值得期待。

  记忆

  乐秀衡,91岁

  91岁高龄的乐秀衡师傅是源康布店的老员工。从1954年开始,他就成为源康的一员。那时的源康布店在东门口,有两间多的店面,十几个员工负责营业、仓库管理、销售、管理、出纳等工作。那个时候,宁波周边地区的老百姓置办婚嫁用品都首选“源康”,街坊小巷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到源康,枉来宁波。”“有些农民好不容易进一趟城却没有去源康买东西,回去以后就没脸再见父老乡亲了。”乐师傅边说边笑起来,仿佛重回到那个时代。

  刚开始,乐师傅做的是售货员,这可是个手艺活。那时,店里的布料都缠裹在长1米宽约40厘米的木板上。等顾客选定,售货员就抖开紧裹着的布料,然后用剪刀在量好的面料边剪个小口,两手用力一扯,只听“嘶”的一声响,布料被扯了下来。随后把布叠得方方正正,包上“招牌纸”,扎上细绳。动作麻利,整个过程也就是几分钟。

  杨先生,73岁

  记得小时候,从8岁到初中毕业,每年父母都要带我到源康布店做新衣服。那个时候,要做衣服,去源康买布似乎是最好甚至是惟一的选择。店里的老师傅很耐心,业务也很精,具体要扯多少布,他只要量一量身高就知道。每到春节前一个月,店里拥挤的程度简直令人咋舌。现在,大多都是到商场里买成衣了,连源康到底在哪里我都摸不清楚。

  小雨,36岁

  结婚前,妈妈带我去源康买了两块布做了两套衣服,一套是粉色的西装,另一件是旗袍。那料子很服帖,婚礼上我穿了那件旗袍,接受所有人的祝福。之后的很多年,我没有再去过源康,直到孩子出生。孩子用的丝绸被套,我都是特意到这家店去买料子,因为信得过。

  东南商报 张落雁 陈也喆/文 王鹏/摄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从辉煌到沉寂 甬上老字号"源康布店"的前世今生

稿源: 东南商报 2012-02-26 08:31:32

现在的橱窗

现在位于君子街1号的门面

上世纪80年代的店内场景

  开栏的话

  风物者,特有的景物也。四明风物知多少?或云:“奉江姚江汇流甬江,如锦如绣;日湖月湖遥对钱湖,亦雄亦幽。温泉凝碧,赏郭公南溪之题墨;天河飞湍,诵李白天姥之梦游。招宝山,扼全浙喉隘;天一阁,藏晚明书楼。天童育王,东南佛国,灯续灵鹫;松兰皇城,金银沙滩,浪遏飞舟。上林湖遗存越窑千年碎片,雪窦山记叙蒋氏几度春秋。前童慈城,粲然古镇遗韵;秦祠虞宅,蔚为大笔鸿猷。保国传神,隐机杼于梁殿;梁祝化蝶,结精诚之鸾俦……”或如一份材料所言:全国100多个历史文化名城,宁波拥有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数居于第15位,在15个计划单列市中居于首位;宁波有价值的文化、科学和观赏性名胜风景资源1200多处,目前实际开发利用的130处……不止于7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不止于1000多年前的古城遗迹,不止于东方“海上丝路”始发港口,也不止于徐霞客游记开篇、中国旅游日发祥之地,“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宁波好山好水,何其多矣!

  何其悠久兮云浮千秋,何其壮美兮江山万古,即便我们的笔不能记叙宁波风流山水之万一,我们也情愿不绝如缕地奉上虔敬的歌赋,也想望成为展示名城文化的一扇窗口——“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这,就是我们开设“四明风物”专版的理由。

  东南商报编辑部

  前世

  从辉煌到沉寂

  城里人乡下人买布都选“源康”

  源康布店,建于1904年,农历三月三,由浙江宁波鄞县西乡人屠景山投资3万余元,在宁波最热闹的黄金地段——东门口日新街街口开张。

  当时宁波一带渔民、农民都喜爱购买耐穿实用的毛蓝、玄色的16磅粗布做笼裤、衣裙和围腰。该店经营的毛蓝、玄色粗布质地格外挺括坚实,售价也合理。城乡人民慕名到“源康”购布,名声越来越大,生意也越来越好。

  源康的进货渠道主要是苏州、杭州、上海三地的正规厂家,由于进货数量多,总是能拿到最低的价钱,因此源康价廉物美,是老百姓买布首选之地。上世纪50年代,源康一年可以盈利40万,两年可以翻一番。

  一个电话最快速度送货上门

  源康自有一套在当时来讲十分新颖的经营方式,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串柜”。比如一个顾客进门,既要棉布、绸缎,还要买鞋口、裤腰等其他配件。连同选料、收款、发料,源康统由一个营业员服务到底,这样既节约了交易时间,又方便了顾客。

  源康还专设服务人员,给顾客介绍各种布料、款式等,这就是现在的“商场导购”,可是源康在很多年前就这样经营了。

  源康还有一个很超前的服务便是“送货上门”。源康的好口碑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

  繁华过后终究避免不了衰微

  “八·一三”战争爆发不久,宁波沦陷,布店老板屠申恺避居上海,店名改做“丰大”,营业大不如前。抗战胜利,恢复源康招牌。解放后不久,屠申恺在上海去世。

  1955年,“源康”成为公私合营商店,营业进一步发展。1980年恢复“源康布店”老字号,新辟二楼营业部,专营服装,业务进一步扩展。1987年改名为“源康纺织商场”,为宁波市同行业之冠。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人们手头开始富裕,思想也开始解放,新衣服不再是过年过节的专利品,平常的日子买一匹花色时髦的料子,做一件样式新颖的衣服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这个时候的源康布店已经有2240平方米。宽敞明亮的店面,却时常出现买布排队的情况。

  1993年,源康布店被国内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1994年源康布店的营业额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了它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销售高峰。

  然而,1995年2月,因中山东路改造,源康布店不得已缩小了一半的面积,而且一楼的门面被拆除了。这对源康的打击是致命的,再加上当时月湖布料市场分流了一部分顾客,源康的营业额开始慢慢下滑。

  随着成衣业的发展,人们更倾向于去商场挑选合适的衣服,马上就可以在身上试穿,免去了很多中间繁琐的环节和时间。人们开始渐渐淡忘“买布做衣”的经历,源康的生意也就这样一点点冷清下来。

  今生

  寻求特色经营

  2000年,源康布店从中山东路迁至崔衙街,过了几年后迁至狮子街,源康发展至此已是哈工大首创股份有限公司的下属企业。如今又迁到君子街,从繁华的路段到相对冷清的角落,从2000多平方米到300平方米的店面,源康布店仍旧坚强地生存着,凭借着老字号的口碑和适时调整的经营特色。

  源康布店的经理孙金萍告诉记者,虽然服装消费的主流是年轻人,但其实不少中老年人都有定制服装的消费需求。他们对服装面料有比较高的要求,但又不想花大价钱去商场买,而这就是源康的优势。如今,源康还聘请了两位服装设计师傅,推出上门量体裁衣的服务。

  源康现正在拓展自身的业务,一些学校和单位的校服及工作服也会在源康定制。市外事接待办多次陪同外国贵宾来店里选购丝绸礼品,如贝宁共和国总统夫人一行,越南总理等国际友人。每届宁波国际声乐节的比赛阶段,也是源康的一个小旺季。很多国外的选手每年都到源康来定做演出服。甚至有一些外国游客也慕名而来,挑面料定做衣服。

  让孙经理比较感动的是,有很多八九十岁的老顾客找到店里说:“唉,你们源康怎么老是搬,我们找了好久,总算找到了。”语气中不无埋怨,却流露出对源康的一往情深。

  令人欣慰的是,市政府为了扶持老字号,今年在南塘老街聚集了多家老字号,源康布店也将在那里开一家较大规模的店。源康的未来,值得期待。

  记忆

  乐秀衡,91岁

  91岁高龄的乐秀衡师傅是源康布店的老员工。从1954年开始,他就成为源康的一员。那时的源康布店在东门口,有两间多的店面,十几个员工负责营业、仓库管理、销售、管理、出纳等工作。那个时候,宁波周边地区的老百姓置办婚嫁用品都首选“源康”,街坊小巷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到源康,枉来宁波。”“有些农民好不容易进一趟城却没有去源康买东西,回去以后就没脸再见父老乡亲了。”乐师傅边说边笑起来,仿佛重回到那个时代。

  刚开始,乐师傅做的是售货员,这可是个手艺活。那时,店里的布料都缠裹在长1米宽约40厘米的木板上。等顾客选定,售货员就抖开紧裹着的布料,然后用剪刀在量好的面料边剪个小口,两手用力一扯,只听“嘶”的一声响,布料被扯了下来。随后把布叠得方方正正,包上“招牌纸”,扎上细绳。动作麻利,整个过程也就是几分钟。

  杨先生,73岁

  记得小时候,从8岁到初中毕业,每年父母都要带我到源康布店做新衣服。那个时候,要做衣服,去源康买布似乎是最好甚至是惟一的选择。店里的老师傅很耐心,业务也很精,具体要扯多少布,他只要量一量身高就知道。每到春节前一个月,店里拥挤的程度简直令人咋舌。现在,大多都是到商场里买成衣了,连源康到底在哪里我都摸不清楚。

  小雨,36岁

  结婚前,妈妈带我去源康买了两块布做了两套衣服,一套是粉色的西装,另一件是旗袍。那料子很服帖,婚礼上我穿了那件旗袍,接受所有人的祝福。之后的很多年,我没有再去过源康,直到孩子出生。孩子用的丝绸被套,我都是特意到这家店去买料子,因为信得过。

  东南商报 张落雁 陈也喆/文 王鹏/摄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