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这是记者在宁波采访时常听到的一句话。
说起宁波,不能不提宁波天然的港口优势。宁波北仑港是全国第二、世界第四大港口。然而,宁波港大而不强,大进大出的港口转运,不能带来增值效益。宁波经济过分依赖中小企业,其对GDP的贡献率高达70%,全市税收80%靠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也是90%靠中小企业,但中小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附加值不高。因此,宁波市早在几年前就提出要打造国际强港,加快推进产业升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宁波提出教育为地方经济转型服务的新要求。”宁波市教育局局长黄士力说,“如今,全市高校和职业院校主动为宁波产业升级服务的格局已经形成。”
政策优惠、加大投入
政府主导建服务型教育体系
地处北仑区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被一条马路分割成东西两个校区。在占地200亩的西校区门口,挂着“宁波开发区数字科学园”的牌子。
学院党委副书记史习明告诉记者,这个园区是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信息产业局和学院三方共建的一种新型的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基地。“园区自2008年4月设立后,为了鼓励企业入驻,政府对落户企业提供税收减半、场地免费等政策优惠。如今已有160家企业入驻。”史习明说。
为何要建这样的园区?史习明说:“入驻企业的资源优势是我们非常看重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为人才培养服务。”为此,学院构建了“院园融合”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截至目前,园区已有20多家企业参与到学院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学生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
当然,政府牵头搭建这样的平台,目的不仅是为学院的办学服务,更主要的是希望利用大学的科研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据史习明介绍,这几年,学院与北仑区政府有关部门合作,依托园区相继成立了“北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北仑工业设计促进中心”等服务机构,建立近20家科研机构,以科研孵化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用优惠政策帮助高校创建数字科技园区,是宁波市政府力推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举措之一。最近几年,宁波市政府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大手笔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初步构建起服务型教育体系。
从2006年起,宁波市联合当地高校、职业学校、支柱企业,通过跨校、跨学科专业合作,着重打造石油化工、港口物流、纺织服装等10个人才培养基地。至今,市财政已累计投入7500万元,共有27个学科、58个专业参与,建成校内实训基地63个,校外实训基地436个。
宁波还启动20个职业教育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建在职业院校内的机械数控、商贸物流、建筑等10个示范基地已建成,每个基地设施投入都在1000万元左右。
根据宁波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领域20个重点产业需要,宁波市政府在高校选择若干具有较好基础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每个专业投入300多万元。同时,市政府鼓励各县区开展特色专业中职学校创建工作。到2009年年底,先后分两批评估认定了10所市级特色专业中职学校。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