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王澍设计的坐落在宁波市鄞州新区的宁波博物馆和五散房项目。 新华社发
王澍站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一处高层建筑顶端为记者讲解他的建筑理念。新华社发
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2月28日揭晓,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这一被称为“建筑学界诺贝尔奖”的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这也是中国建筑师首次问鼎这一桂冠。
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表示:“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面对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城市化浪潮,中国如何在传统和现实之间踩好钢丝?中国应该用怎样的城市化实践,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答卷?昨天,现任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的王澍教授接受了新华社的专访。
传统工艺砌的石墙,都称得上是文化遗产
当下,很多人忧心“中国的城市模样在被外国人重新塑造”,还有些人认为中国只能从事“平庸的批量生产”,无法在文化创意领域和西方竞争。
对此,王澍认为,现代建筑学来自西方,大批建筑师向西方学习取经,很多城市大兴土木,到处涌现“高新奇特”的建筑。实际上,中国曾经有很优秀的建筑营造传统,例如在皖南山区里,至今还能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
在王澍看来,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而今天,这些传统工艺只在农村尚有保留。比如农民工“砌石头”,被不少人视为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可言。他认为,这些农民工是传统营造工艺的大师,他们砌出来的一小段石墙,放在美国都可以称得上是文化遗产。在设计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时,王澍曾大量启用了传统的手工建造,从各地回收了600万片旧砖瓦,让农民工展现“砌石头”的精湛手艺。许多国际著名建筑师看到这样的建筑非常激动,认为看到了真正的“中国味道”。
历史文化记忆构筑现代城市之美
面临世界最大规模的城市化,我国的城市建设中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王澍认为,作为拥有悠久城建史的中国,其传统营造工艺历经千年依然具有生命力,这是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最需要珍惜、挖掘和发扬的地方。传统延承所带来的文化独特性,才是城市最有价值之处,构成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那些简单模仿欧美的城市建设是没有生命的。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比如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建筑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
他认为,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城市的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与“落后”的比较,而应该是“文化的差异”。城市之竞争力来自于创造“有差异性文化”的能力。
建筑并非匠作小事,当慎之又慎
建筑的功能是什么?在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让建筑艺术发挥更大作用?
对此,王澍的回答是,建筑是一种表达的终端,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建筑能影响人的思想,也可以让人“腐败”。现代建筑学中有一种观念,认为建筑的造价不应太高,看到高造价的房子应该感到是“不道德”的。很贵的社区就属于“不道德社区”。中国传统建筑理念的主流导向也提倡“贫寒是高贵的”,白粉墙很廉价,但是代表品格高洁,文澜阁用黑粉墙,都是有文化有品格的表现。所以好的设计应是有文化的,但是成本不高、不讲奢华。建筑的设计思想,应让人明白生活品质不等于奢侈,高端设计并不等于昂贵的住房。
王澍表示,源于中国本土文化的优秀建筑设计,是中国居住文明的核心竞争力,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经济、民生等领域,还是向世界表达我们的理念和价值观,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达。真正的自信,往往以温和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用夸张、奇观化的方式。建筑并非匠作小事,当慎之又慎。据新华社电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