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档案馆内景。(徐能摄)
记者 陈 敏 实习生 毛京宇
这四幅黑白照片是“共产主义筑路突击营”活动的资料照片。
29年前,宁波—北仑铁路支线宝幢站至育王岭段的建筑工地上,活跃着一支由青年团员组建的义务筑路大军——“共产主义筑路突击营”。
建设家乡,建设新宁波!怀着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全市3.2万名青年汇集在一起。
从大雪纷飞的“三九”,到阴雨绵绵的四月,100余个日日夜夜,这些年轻的战士们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给宁波的青运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建设家乡,共青团组建义务筑路大军
1983年改革开放之际,宁波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建造一条宁波至北仑的铁路,大力开发建设宁波港北仑港区。
1983年11月4日,共青团宁波市委向市委、市政府递交了《请战书》,代表全市共青团员和青年,决定承包一段2.5公里路段的路基建设任务,并组织“共产主义筑路突击营”,发动团员青年用义务投工来完成筑路任务。12月25日,在鄞县五乡镇举行的北仑铁路支线开工誓师大会上,浙江省顾问委员会主任铁瑛、宁波市委书记葛洪升授予筑路战士“共产主义筑路突击营”旗帜。突击营的任务是:三个月内,完成宁波—北仑铁路支线宝幢站至育王岭段2.5公里5万土方路基。
“争当筑路先锋,为建设新宁波留下足迹!”团市委、市青联发出的公开信在全市团员青年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工厂、商店、机关……一封封热情洋溢、慷慨陈词的“请战书”、“决心书”雪片般飞到团市委。
回忆起当时青年们争相报名的情景,“共产主义义务筑路突击营”的策划者、组织者,当时的团市委书记李令红仍感动不已。有一天,团市委来了几名市聋哑学校的学生,比划了好一阵,李令红才明白,这些聋哑学生也是来报名参战的。原来,修建北仑铁路的号召发出不久,市聋哑学校的240多名学生专门举行了参加修建北仑铁路的誓师大会,“虽然我们聋哑了,但是,我们有建设家乡的红心,我们愿为北仑铁路献青春!”会后他们还向全市大中专学校发出了倡议书。
很快,由全市1294名团干部和团员青年组成的七支常驻骨干连队组成了。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许雍章回忆说,他们中,有营业员、教师、驾驶员、医生、演员、理发师、机关干部、科技人员,还有待业青年、青年农民,他们中,有的是夫妻双双,有的是兄妹结伴,有的特意推迟了婚期,有的放弃了好不容易等到的就业机会……就这样,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工种、不同年龄的青年,为了建设家乡、建设新宁波这同一个目标,轰轰烈烈地筑就了“共产主义义务筑路突击营”。
风霜雨雪中,千万个“保尔”在行动
1984年1月9日早晨,六辆卡车满载着宁波军分区所属炮兵营的干部、战士和渔轮厂的部分团员青年200多人,浩浩荡荡地来到北仑铁路宝幢段工地参加劳动,揭开了共产主义义务筑路劳动的序幕。1月15日,寒风凛冽,细雨绵绵,首批常驻工地的第一连200余名团员青年赶赴工地。共产主义义务筑路劳动战斗正式打响。
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然而工地上却是热火朝天:鲜艳的营旗呼喇喇地飘扬着,广播里传出催人奋进的营歌,年轻的团员们挥汗如雨地挥动着洋镐、铁锹,路基上,几名青年战士喊着号子,合力抬起沉重的打夯机,打下去,再抬起来,再打下去……29年了,不经意间,当年的战士们,总会想起当年工地上那热火朝天的场景。
五十年代荒芜的旧路基,荆棘丛生,杂草遍地。由于土质不宜施工,战士们只得到育王岭附近的凤凰山上搬运,缺少机械工具,队员们便用肩挑,用手推车推拉。市服务外包协会的副会长徐玉芳至今还记得,由于天气寒冷,土结冰了,抡起的洋镐一落到坚硬的地面,双手震得发麻,只几下,虎口就震裂了,殷红的鲜血滴落在路基上;有的由于用力过猛,扭伤了腰;还有的由于劳累过度,大口大口地吐血……但是,没有人叫一声苦,没有人喊一声累,擦一擦汗水,咬紧牙关,又干上了。
修建铁路时的生活条件真是艰苦啊。陈玉清回忆说,当时1000多号人分散住宿,有的租住农民房子,有的住在农村生产队的牛棚里,他们三连算是条件不错的,住在阿育王寺的附属房里。在冰冷的地面铺上一层稻草,再铺上自带的被褥,那就是他们睡觉的地方,能放下多少床被褥就睡多少人。陈玉清至今还记得,每天6点不到,大家就起床了,山里冷,毛巾都冻成了冰条,由于炊事班来不及烧热水,他们只得用结冰的水洗脸,最受不了的是劳动出汗后,却不能洗澡,为了能洗一把,忍受不了的男战士甚至跳进了冰冷的小河里。
恶劣的天气,艰苦的生活条件,高强度的劳动,加上很多团员青年根本就没有下农村干活的经历,没多久,不少人倒下了。令人感动的是,没有一个人撤离战场。三连的孙春龄是个待业青年,高强度的劳动中,她阑尾炎发作,痛得直打滚,被连夜送到宁波医院,可让战友们想不到的是,挂了两天点滴后,小孙又出现在了工地上。
看着战士们忘我的奉献精神,一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同志感慨地说:这些年轻人就是新一代的“保尔”,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希望。
筑的是路,唤醒的是千万青年的奉献精神
2月18日,宁波钢铁厂21名团员青年到工地劳动;
2月19日,宁波海洋学校30多名团员青年到工地劳动;
2月19日,纺校三年级50多名团员,利用休息天参加筑路劳动;
……
从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三九”天到阴雨绵绵的四月,由于广大团员青年的无私奉献和各级党委、政府、东海舰队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到1984年4月底,经过100余个日日夜夜的奋斗,“共产主义筑路突击营”预定的任务胜利完成。在这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市有3.2万多名青年直接参加了筑路劳动,投工7.2万多人次。在常驻的1294人中,受到嘉奖的有741人,303人立功,17人立大功。
1984年5月4日,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了共产主义义务筑路活动总结表彰大会。当时的市委副书记黄建英在表彰大会上评价说:“你们修筑了两条路:一条是有形的通向北仑港的土石之路,另一条是无形的通向共产主义的精神之路。”
“共产主义筑路突击营”活动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筑路本身。
突击营指挥部副指挥沈季明接受采访时说,虽然突击营常驻战士只有1294人,但是,突击营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唤醒了千千万万青年的奉献精神。
采访中,当年的战士们一再提到,“共产主义筑路突击营”虽然具有一定的时代烙印,但是,这种为建设家乡、建设新宁波而贡献力量的筑路精神、奉献精神,将永远具有现实意义,也将永远闪耀着光芒。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