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近年来不少名校毕业生放弃高薪 错位就业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3-09 09:37:51报料热线:81850000

  上月下旬,一则题为“复旦研究生沦为流浪汉”的新闻被各大网站广泛转载,百度相关搜索超过100万条,光网站转载就有450多条。

  80%的网友对复旦研究生小武的做法表示不理解,甚至极端地说小武“硕鼠”、“教育废才”。只有不到20%的网友称赞小武“有想法”,敢于坚持理想。

  此事虽然已经过去半月,但仍有很多网友关注,打听小武近况。小武已于上周离开宁波回安徽老家休养。

  前天,小武的哥哥告诉记者,小武回到了安徽老家,现在精神状态很好。

  记者咨询了教育部门和多家高校后发现,近年来,名校毕业生放弃高薪和“铁饭碗”、错位就业的案例蛮多,他们并非找不到“体面”工作,而是徘徊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最终选择了一条与世俗相背离,同时充满艰难坎坷的求职道路。

  在以“稳定、高薪、社会地位”作为评价职业好坏唯一标准的传统心理下,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坚持着自己的理想、追求,他们时常受到孤独的煎熬,挨着现实的“板砖”。浙江省教科院的王向东博士表示对他们要宽容,“就像马云和史玉柱这样,他们初期也做了很多常人无法理解的选择,后期才逐步成功的。”

  事件回放:复旦研究生沦为流浪汉

  前不久,鄞州警方在邱隘镇的一间废厂房里找到了一名流浪汉。这名流浪汉叫小武,安徽人,33岁,本科毕业于安徽财经大学。曾经是一名公务员的他,因不想窝在小县城,就辞掉“铁饭碗”,报考了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2009年毕业后,他先到一家外企做软件开发,后来觉得自己价值得不到发挥,就辞职了,到工地打零工过活。

  去年,他只身一人到宁波闯天下,不料钱包和手机被偷,举目无亲,沦为流浪汉。

  事发后,记者在宁波康复医院住院部找到了小武。小武没有接受采访。对于网友的“拍砖”,武爸爸也只回应了一句:小武自尊心强,从小就很刻苦,也很有想法,并非找不到工作。复旦大学校方也表示,小武是他们的学生,校方想帮助他,可遭到了拒绝。

  小武的哥哥告诉记者,小武在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打算先到学校教书,等稳定后再慢慢调整。“吸取了前几次的教训,弟弟这次现实多了,说要脚踏实地,慢慢来。”

  现实中:不满现状而折腾的人很多

  现实生活中,像小武这样不满足现状的例子还有很多,当事人也多为名校毕业生或海外留学生。

  有网友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理想VS现实”的经历。

  “二世”,江西人,2010年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小吴一心想做记者,可碍于媒体门槛高等因素,至今未能如愿。为了生存,他先在宁波找了家物流公司,从事业务拓展。三个月后,表现突出被升为主管,月薪过万。可就在领导赏识、同事羡慕之时,他突然提出了辞职,到一家媒体干起了没有一分钱收入的实习生。小吴说:“大伙说我瞎折腾,可我有自己的想法,人生难得几回搏,我觉得值。”

  前不久,毕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linsky”经半年努力签约成为某银行上海分行管理培训生。她说,她放弃了家乡的事业单位,放弃了澳洲月薪4000澳元(折合约3万人民币)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一门心思想在上海银行业有所作为。过去半年多时间里,她一直在投简历、笔试、面试中度过。她白天找工作,晚上做兼职家教,弥补生活开支。“本科同学,大部分有了事业和家庭,我却还在找工作,想想怪难受的。”

  心理专家:立足现实及时调整人生目标

  宁波市心理咨询治疗中心心理咨询师张子霁给记者找了一组数据:2011年,他们接待的20-35岁咨询者中,有三成遭遇过理想与现实差距的困扰。

  张子霁分析,越是名校毕业生和校园里的风云人物,越容易遭遇理想与现实落差的心理困扰。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差距比较大,过多关注过去的成功,忽略了成功过程中的能力点。

  对于这类情况,张子霁给出两条建议。一方面建议他们基于现实认清自我,不要让过去的成功成为现在的包袱;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坚持理想,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人生目标和策略。

  教育专家:

  个性化就业不见得是坏事,社会应多些支持和宽容

  小武事件被媒体报道后,记者咨询了多家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对于学生就业指导,各高校的普遍做法是:坚持主流价值观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实现认知匹配,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对于学生就业情况的调研统计,也多停留在签约就业率上,而忽视了就业质量。

  浙江省教科院的王向东博士认为,这些毕业生追求个性化的就业选择不见得就是坏事情。在传统社会心理的影响下,我国普通大众往往以“稳定、高薪、社会地位”作为评价职业好坏的唯一标准,所以我国最优秀的研究生都喜欢考公务员,而在国外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却愿意到一线企业中创造财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年轻一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逐渐多样化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社会大众应当更支持和宽容他们的选择,就像马云和史玉柱这样,他们初期也做了很多常人无法理解的选择,后期逐步成功的。据他介绍,省教科院在去年启动的浙江省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跟踪调查”中,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也没有简单地认为在国家机关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会比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好,相反,自主创业成功的学生往往对社会的贡献更大。

  宁波日报见习记者 王 博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近年来不少名校毕业生放弃高薪 错位就业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3-09 09:37:51

  上月下旬,一则题为“复旦研究生沦为流浪汉”的新闻被各大网站广泛转载,百度相关搜索超过100万条,光网站转载就有450多条。

  80%的网友对复旦研究生小武的做法表示不理解,甚至极端地说小武“硕鼠”、“教育废才”。只有不到20%的网友称赞小武“有想法”,敢于坚持理想。

  此事虽然已经过去半月,但仍有很多网友关注,打听小武近况。小武已于上周离开宁波回安徽老家休养。

  前天,小武的哥哥告诉记者,小武回到了安徽老家,现在精神状态很好。

  记者咨询了教育部门和多家高校后发现,近年来,名校毕业生放弃高薪和“铁饭碗”、错位就业的案例蛮多,他们并非找不到“体面”工作,而是徘徊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最终选择了一条与世俗相背离,同时充满艰难坎坷的求职道路。

  在以“稳定、高薪、社会地位”作为评价职业好坏唯一标准的传统心理下,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坚持着自己的理想、追求,他们时常受到孤独的煎熬,挨着现实的“板砖”。浙江省教科院的王向东博士表示对他们要宽容,“就像马云和史玉柱这样,他们初期也做了很多常人无法理解的选择,后期才逐步成功的。”

  事件回放:复旦研究生沦为流浪汉

  前不久,鄞州警方在邱隘镇的一间废厂房里找到了一名流浪汉。这名流浪汉叫小武,安徽人,33岁,本科毕业于安徽财经大学。曾经是一名公务员的他,因不想窝在小县城,就辞掉“铁饭碗”,报考了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2009年毕业后,他先到一家外企做软件开发,后来觉得自己价值得不到发挥,就辞职了,到工地打零工过活。

  去年,他只身一人到宁波闯天下,不料钱包和手机被偷,举目无亲,沦为流浪汉。

  事发后,记者在宁波康复医院住院部找到了小武。小武没有接受采访。对于网友的“拍砖”,武爸爸也只回应了一句:小武自尊心强,从小就很刻苦,也很有想法,并非找不到工作。复旦大学校方也表示,小武是他们的学生,校方想帮助他,可遭到了拒绝。

  小武的哥哥告诉记者,小武在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打算先到学校教书,等稳定后再慢慢调整。“吸取了前几次的教训,弟弟这次现实多了,说要脚踏实地,慢慢来。”

  现实中:不满现状而折腾的人很多

  现实生活中,像小武这样不满足现状的例子还有很多,当事人也多为名校毕业生或海外留学生。

  有网友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理想VS现实”的经历。

  “二世”,江西人,2010年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小吴一心想做记者,可碍于媒体门槛高等因素,至今未能如愿。为了生存,他先在宁波找了家物流公司,从事业务拓展。三个月后,表现突出被升为主管,月薪过万。可就在领导赏识、同事羡慕之时,他突然提出了辞职,到一家媒体干起了没有一分钱收入的实习生。小吴说:“大伙说我瞎折腾,可我有自己的想法,人生难得几回搏,我觉得值。”

  前不久,毕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linsky”经半年努力签约成为某银行上海分行管理培训生。她说,她放弃了家乡的事业单位,放弃了澳洲月薪4000澳元(折合约3万人民币)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一门心思想在上海银行业有所作为。过去半年多时间里,她一直在投简历、笔试、面试中度过。她白天找工作,晚上做兼职家教,弥补生活开支。“本科同学,大部分有了事业和家庭,我却还在找工作,想想怪难受的。”

  心理专家:立足现实及时调整人生目标

  宁波市心理咨询治疗中心心理咨询师张子霁给记者找了一组数据:2011年,他们接待的20-35岁咨询者中,有三成遭遇过理想与现实差距的困扰。

  张子霁分析,越是名校毕业生和校园里的风云人物,越容易遭遇理想与现实落差的心理困扰。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差距比较大,过多关注过去的成功,忽略了成功过程中的能力点。

  对于这类情况,张子霁给出两条建议。一方面建议他们基于现实认清自我,不要让过去的成功成为现在的包袱;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坚持理想,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人生目标和策略。

  教育专家:

  个性化就业不见得是坏事,社会应多些支持和宽容

  小武事件被媒体报道后,记者咨询了多家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对于学生就业指导,各高校的普遍做法是:坚持主流价值观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实现认知匹配,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对于学生就业情况的调研统计,也多停留在签约就业率上,而忽视了就业质量。

  浙江省教科院的王向东博士认为,这些毕业生追求个性化的就业选择不见得就是坏事情。在传统社会心理的影响下,我国普通大众往往以“稳定、高薪、社会地位”作为评价职业好坏的唯一标准,所以我国最优秀的研究生都喜欢考公务员,而在国外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却愿意到一线企业中创造财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年轻一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逐渐多样化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社会大众应当更支持和宽容他们的选择,就像马云和史玉柱这样,他们初期也做了很多常人无法理解的选择,后期逐步成功的。据他介绍,省教科院在去年启动的浙江省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跟踪调查”中,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也没有简单地认为在国家机关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会比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好,相反,自主创业成功的学生往往对社会的贡献更大。

  宁波日报见习记者 王 博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