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由于在保障房的建设、分配过程中,缺乏信息公开、社会监督,以及执法不严,产生诸如开宝马住保障房、公务员团购经适房、保障房成“楼脆脆”……一个好端端的“民心工程”却变成“闹心工程”,并因此给群众造成“不公平、不公正”的观感。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利时集团董事长李立新在会上建言献策。
保障性住房在我国才刚起步,如何尽可能保障中低收入的人群“居者有其屋”,一直是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但让人遗憾的是,在具体建设、分配的过程中,“零资产”、“豪车门”、“豪宅门”等各种负面消息层出不穷。为此,全国政协委员、利时集团董事长李立新在两会期间呼吁:从建立、健全信息共享、社会监督、依法惩处三大机制着手,实现保障房的规范建设和保障房分配的公开公平公正,从而有效遏制和消除保障房建设和分配中的“乱象”。
我国实行住房商品化改革以来,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成为一项凸显的民生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花力气解决好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近年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国仅去年就开工建设保障房和棚改房达1000万套。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保障性住房,都能保证质量没有问题。”李立新委员对保障房的规划、建设和验收等环节作过深入调研,明了其中的水有多深。他说,有些建筑商在施工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很不负责任地偷工减料,出现了所谓的‘瘦身钢筋’、‘豆腐砖头’。如果老百姓住进这样的房子,安居乐业就成了一张‘空头支票’。”
“做民生就要把事做到实处,保障房一定要做成‘良心工程’。”李立新委员对此深有感触,“我建议让建筑商、材料提供商承担终身责任。一旦发现问题要追究单位责任、追究人员的责任,从根本上遏制保障性住房中出现‘豆腐渣’工程。”
另一方面,怎样让有限的保障房真正公平分配到需要的人手上,也是李立新委员关注的重点:“分配公平是保障房的生命线,如果不能把保障房分配给最需要的人,建设的量越大,浪费反而就越大,还会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公。”
如何保证公平?
“一是事前堵漏。比如完善调查核算方法,对申请者的家庭存款账户、股市账户、纳税记录、房产拥有等各种信息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多种方式,多方整合信息资源。”李立新委员说。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提高违法成本,骗购者必须付出沉重代价,这样才能起到警示效果。”李立新委员特别指出,目前对骗购者的处罚,多以取消申请资格、补足差价为主,而在香港、新加坡等城市,骗购者大多要付出刑事处罚的代价。比如,香港一名前高等法院大法官,因骗取近10万港元的综合援助申请一套公屋,被判处11个月徒刑。“因此,我建议,对经核实确属违规的人员,应立即执行退出程序,坚决予以查处,要加大对虚假申报、骗购骗租、转租转售、闲置浪费保障房等行为的惩罚力度,不仅要对违规者进行经济处罚,收回保障房,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并终身不再受理其住房保障申请。”
“相应的,也不妨借鉴国外住房保障的法治理念,尽快出台《住房保障法》。”李立新委员说,比如美国,1934年颁布《国民住房法》,1968年又通过《住房和城镇发展法案》,这两部重要的法律都旨在建立覆盖全美国的住房保障体系,消除住房领域的歧视和不平等。如今,美国的住房保障统一由联邦住房和城镇发展部(HUD)负责,HUD在全国各地设立3000多个分支机构,负责当地保障房的开发、建设和管理。此外,HUD还运用预算拨款,为低收入家庭提供房租补贴以及住房按揭保险。
编辑: 朱宗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