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面子""里子"都要有 9年间东兴社区农民变居民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3-13 10:52:51报料热线:81850000

社区“变迁”图片展吸引众多居民。(记者 周建平 摄)

社区志愿者义务为老人理发。(记者 周建平 摄)

  来自党报热线基层联系点的报道(11)

  基层点简介

  东兴社区地处宁波近郊下应街道,地域面积16.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楼69幢,标准套房2080套,建筑面积为18.7万平方米,是个典型的拆迁安置社区。社区内幼儿园、商业小街、医疗网点、文化活动中心、健身休闲设施、邮电、信用社等配套设备一应俱全。社区内绿化率达40%,自社区成立以来,相继获得宁波市园林式社区、浙江省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宁波市科普社区、四无社区、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单玉紫枫)

  大家一起

  “洋气”起来

  中国宁波网讯 9日上午,阴冷多风,太阳躲在云层后,迟迟不肯露面,但在鄞州区东兴社区小广场上,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记忆东兴 九载变迁”暨党报热线在基层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一块块展板不仅讲述着社区环境面貌的巨变,更向人们展示着“东兴人”农民变居民的“洋气”生活!

  “说古道今讲大道,现在妇女了不起,各级领导都有女,各行各业都兼遍,双手撑起半边天……”腰鼓队表演一完,队长王明就给记者唱上了她新编的快板。“以前务农,睁眼闭眼都是田间地头。”王明笑道,住进社区后,看到大家组织这个队那个队,她便再也“按捺”不住了,要来凑凑热闹!谁知,这一凑被她凑出了“味道”,如今她不光是腰鼓队队长,还是“土编剧”小组的骨干!

  广场两侧,几张长桌摆开架势,义工服务和党报热线“同台竞技”:缝纫熨烫、理发设计、法律咨询、测血压等免费服务台前,“生意”红火;而党报热线工作台前,却围满一群好奇的居民:他们这样记了拍了,我们明天是不是能见报了?

  社区书记陈明旺笑着介绍:“东兴社区由过去团桥、袁家、柴家、岙里王4个村组成,2002年旧村拆迁,2003年起4000多位农民相继入住小区。现在9年过去了,农民无论从生活习惯,还是精神风貌都全面转型成了居民!”

  一曲铿锵热辣的《nobody》奏起,20位大妈身着红装,挂着小鼓,腰肢一扭,手鼓一敲,喜气劲儿滋滋地往外冒。东兴社区的这出开场舞“腔调”十足,而最令人意外的是,大妈们竟无一例外全是“退休”农民!

  农民的生活习惯、文化素养怎样才能融入城市生活环境?从2003年筹建社区至今,“东兴”历时九年,终脱胎换骨!

  “往事不堪回首”

  “回想这九年,真是‘宝事’一箩筐!”社区书记陈明旺笑了笑说。社区刚成立时,一些农民身份骤变,很不适应,抱怨颇多。“他们说,以前独门独户自由自在,现在住进‘鸟笼子’,被人管起来了!”

  他们把以前生活习惯也带到了居民区里:楼上住户贪图方便,频频从上面“空投”垃圾;楼下住户不甘“示弱”,把原先的水缸、锄头等农具带进了小区,五斗柜、旧沙发统统摆到“家”门口,挤占公共楼道;还有人“动手”能力极强,自作主张将草坪改造成“开心农场”,种上马兰、丝瓜、香椿等蔬菜……

  社区副主任杨丽君也凑过来“忆苦思甜”:“那时我刚毕业,分到东兴做村官。有次社区搞有奖竞答,台子刚刚搭好,回头一看,居民们都涌上来了!”杨丽君笑着说:“大伙儿实在太热情了,招架不住啊!”

  老娘舅巡逻队撑起“面子”

  每天几个社工一上班,便有忙不完的活儿,但她们用特有的柔韧、细致笑对居民的抱怨和不解。东兴社区由4个行政村组成,当时还没有成立党总支,但老村班子还在,村干部的“威望”很高。

  社工们决定以4个老班底为突破口,一部分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同志自愿组织起来实行基层自治,劝阻不文明行为。这便是“老娘舅巡逻队”的雏形!

  今年69岁的徐瑞法是一名老党员,也是社区60幢楼的楼长。2005年,他被吸纳为“老娘舅巡逻队”一员。12人的队,4人一班,每天三班倒。“我们这些老头套上红袖章,一走出来,大家多多少少会给点面子。比如看见我们来了,被子就不晒树上了,垃圾也不乱丢了……那次,社区大规模清理旧家具、旧农具,2.5吨的小货车,足足运出了150多车!”徐瑞法很是自豪,“我是看着社区一步步变好起来的!”

  居民给老娘舅“面子”,渐渐地,社区的“面子”也越来越好看:草坪慢慢绿了、卫生环境慢慢好了……

  大阿婶文艺团“织”出“里子”

  “面子”有了,那“里子”呢?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68岁的社区文艺团团长柴英丽快人快语。四村合并前,她曾任其中柴家村的妇女主任。“当时我心里就想,大家从农民变居民,手头有闲又有钱,精神面貌上也得有所改观啊!”

  说干就干!她利用做过妇女主任的优势,开始在社区里当起了“星探”:64岁的钟国棠,农闲时喜欢在家拉二胡;81岁的柴鸿昌,以前在临时剧团里打过鼓板,66岁的王明,“脑筋交关好”,又会快板又会编剧,说话活灵活现……

  没多久,这些文艺骨干便统统被柴英丽收入囊中,他们像“种子”一样在社区里生根发芽,遍地开花。如钟国棠被“收编”后,就成立了乐队,有二胡、琵琶、月琴、鼓板等乐器,最近还吸纳了一名大提琴手;而王明更是一专多能,她先后组建了腰鼓队、编剧组,“现在啊,社区里光文艺小分队就有8队啦,拉台两小时的晚会出来,根本不成问题!”柴英丽一脸得意。

  细水长流,才可春风化雨滋润心田。每年,社区文艺团送上的两台自编自演的文艺晚会,已成为东兴社区居民固有的文化盛宴。而近年,他们更是将“种”出来的文化成果输出、扩张。“姜山、邱隘、东吴,还有福明家园都邀请我们文艺团去表演过呢!”

  宁波日报记者单玉紫枫 通讯员胡明敏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面子""里子"都要有 9年间东兴社区农民变居民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3-13 10:52:51

社区“变迁”图片展吸引众多居民。(记者 周建平 摄)

社区志愿者义务为老人理发。(记者 周建平 摄)

  来自党报热线基层联系点的报道(11)

  基层点简介

  东兴社区地处宁波近郊下应街道,地域面积16.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楼69幢,标准套房2080套,建筑面积为18.7万平方米,是个典型的拆迁安置社区。社区内幼儿园、商业小街、医疗网点、文化活动中心、健身休闲设施、邮电、信用社等配套设备一应俱全。社区内绿化率达40%,自社区成立以来,相继获得宁波市园林式社区、浙江省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宁波市科普社区、四无社区、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单玉紫枫)

  大家一起

  “洋气”起来

  中国宁波网讯 9日上午,阴冷多风,太阳躲在云层后,迟迟不肯露面,但在鄞州区东兴社区小广场上,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记忆东兴 九载变迁”暨党报热线在基层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一块块展板不仅讲述着社区环境面貌的巨变,更向人们展示着“东兴人”农民变居民的“洋气”生活!

  “说古道今讲大道,现在妇女了不起,各级领导都有女,各行各业都兼遍,双手撑起半边天……”腰鼓队表演一完,队长王明就给记者唱上了她新编的快板。“以前务农,睁眼闭眼都是田间地头。”王明笑道,住进社区后,看到大家组织这个队那个队,她便再也“按捺”不住了,要来凑凑热闹!谁知,这一凑被她凑出了“味道”,如今她不光是腰鼓队队长,还是“土编剧”小组的骨干!

  广场两侧,几张长桌摆开架势,义工服务和党报热线“同台竞技”:缝纫熨烫、理发设计、法律咨询、测血压等免费服务台前,“生意”红火;而党报热线工作台前,却围满一群好奇的居民:他们这样记了拍了,我们明天是不是能见报了?

  社区书记陈明旺笑着介绍:“东兴社区由过去团桥、袁家、柴家、岙里王4个村组成,2002年旧村拆迁,2003年起4000多位农民相继入住小区。现在9年过去了,农民无论从生活习惯,还是精神风貌都全面转型成了居民!”

  一曲铿锵热辣的《nobody》奏起,20位大妈身着红装,挂着小鼓,腰肢一扭,手鼓一敲,喜气劲儿滋滋地往外冒。东兴社区的这出开场舞“腔调”十足,而最令人意外的是,大妈们竟无一例外全是“退休”农民!

  农民的生活习惯、文化素养怎样才能融入城市生活环境?从2003年筹建社区至今,“东兴”历时九年,终脱胎换骨!

  “往事不堪回首”

  “回想这九年,真是‘宝事’一箩筐!”社区书记陈明旺笑了笑说。社区刚成立时,一些农民身份骤变,很不适应,抱怨颇多。“他们说,以前独门独户自由自在,现在住进‘鸟笼子’,被人管起来了!”

  他们把以前生活习惯也带到了居民区里:楼上住户贪图方便,频频从上面“空投”垃圾;楼下住户不甘“示弱”,把原先的水缸、锄头等农具带进了小区,五斗柜、旧沙发统统摆到“家”门口,挤占公共楼道;还有人“动手”能力极强,自作主张将草坪改造成“开心农场”,种上马兰、丝瓜、香椿等蔬菜……

  社区副主任杨丽君也凑过来“忆苦思甜”:“那时我刚毕业,分到东兴做村官。有次社区搞有奖竞答,台子刚刚搭好,回头一看,居民们都涌上来了!”杨丽君笑着说:“大伙儿实在太热情了,招架不住啊!”

  老娘舅巡逻队撑起“面子”

  每天几个社工一上班,便有忙不完的活儿,但她们用特有的柔韧、细致笑对居民的抱怨和不解。东兴社区由4个行政村组成,当时还没有成立党总支,但老村班子还在,村干部的“威望”很高。

  社工们决定以4个老班底为突破口,一部分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同志自愿组织起来实行基层自治,劝阻不文明行为。这便是“老娘舅巡逻队”的雏形!

  今年69岁的徐瑞法是一名老党员,也是社区60幢楼的楼长。2005年,他被吸纳为“老娘舅巡逻队”一员。12人的队,4人一班,每天三班倒。“我们这些老头套上红袖章,一走出来,大家多多少少会给点面子。比如看见我们来了,被子就不晒树上了,垃圾也不乱丢了……那次,社区大规模清理旧家具、旧农具,2.5吨的小货车,足足运出了150多车!”徐瑞法很是自豪,“我是看着社区一步步变好起来的!”

  居民给老娘舅“面子”,渐渐地,社区的“面子”也越来越好看:草坪慢慢绿了、卫生环境慢慢好了……

  大阿婶文艺团“织”出“里子”

  “面子”有了,那“里子”呢?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68岁的社区文艺团团长柴英丽快人快语。四村合并前,她曾任其中柴家村的妇女主任。“当时我心里就想,大家从农民变居民,手头有闲又有钱,精神面貌上也得有所改观啊!”

  说干就干!她利用做过妇女主任的优势,开始在社区里当起了“星探”:64岁的钟国棠,农闲时喜欢在家拉二胡;81岁的柴鸿昌,以前在临时剧团里打过鼓板,66岁的王明,“脑筋交关好”,又会快板又会编剧,说话活灵活现……

  没多久,这些文艺骨干便统统被柴英丽收入囊中,他们像“种子”一样在社区里生根发芽,遍地开花。如钟国棠被“收编”后,就成立了乐队,有二胡、琵琶、月琴、鼓板等乐器,最近还吸纳了一名大提琴手;而王明更是一专多能,她先后组建了腰鼓队、编剧组,“现在啊,社区里光文艺小分队就有8队啦,拉台两小时的晚会出来,根本不成问题!”柴英丽一脸得意。

  细水长流,才可春风化雨滋润心田。每年,社区文艺团送上的两台自编自演的文艺晚会,已成为东兴社区居民固有的文化盛宴。而近年,他们更是将“种”出来的文化成果输出、扩张。“姜山、邱隘、东吴,还有福明家园都邀请我们文艺团去表演过呢!”

  宁波日报记者单玉紫枫 通讯员胡明敏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