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宁波杂交水稻育种创新团队:稻作故乡追梦人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3-16 07:13:12报料热线:81850000

  “你们比农民还农民”

  ——制种基地农户的感慨

  1999年4月15日,第一批“甬优1号”亲本种子落户奉化松岙制种基地,分给500多户农户制种。种子一般3天抽芽,特殊情况也不会超过4天。然而,到了第5天,浸泡的种子依然“沉睡不醒”。

  农户坐不住了,纷纷质问。接连5天,马荣荣团队住在简陋的镇招待所里,不分白天黑夜,挨家挨户查看催芽情况,并不厌其烦地作技术指导。500多户制种户分散在6个村庄,走一遍要花一天。每户人家,马荣荣和王晓燕每天至少查一次。

  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种子依然没有发芽。看到两人一刻不停地奔走,农户们也谅解了:“算了,你们回去吧,给我们争取点赔偿就行了。”

  马荣荣和王晓燕并没有停下奔走的脚步,耐心地做稳定农户情绪的工作。就这样坚持到第十四天,这批在海南高温下繁育的种子度过了休眠期,终于发芽了!

  10多年来,马荣荣团队不知经受了多少次困难和挫折。还是1997年马荣荣刚带团队时,因连续的高温,造成余姚100多亩制种田每亩仅收了3公斤;两年后,受连续低温影响,分布在各县示范点的粳稻新组合几乎颗粒无收,有些农户忍不住对他们“动起粗”来。在绍兴诸暨,他们被几十名农户推推搡搡扯到田头;在舟山六横岛,他们被农户“扣留”过七天七夜。

  2000年前后,是马荣荣团队最为艰难的时候。粳粳杂交稻新品种刚刚面世,粳籼杂交超级稻还在加紧研发。新品种是好是坏,产量是高是低,用惯了常规稻种的农民根本不知道,要说服他们使用新品种决非是一件容易事。每年春耕前,马荣荣和王晓燕都要不停地在一个个乡镇奔波,向农民推销种子,宁波、绍兴、杭州的300多个乡镇跑了好几遍,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为减少农户顾虑,他们经常做出这样的承诺:“种子先放你这里,给你免费种着,种好了你来找我。”

  数不清的困难和挫折没有压垮马荣荣团队,吃不尽的苦头也没让他们低头退缩。每年11月份,种子公司到制种基地收种子。像这种活,作为老总的王晓燕根本不用自己动手,但为了保证种子的纯度,她非到场不可。种子倒出来,粉尘飞扬,在仓库里弥漫,呼吸都困难。王晓燕戴着口罩,站在种子输送带前,一家种子捞一小撮,放进抽样袋,写上农户名字。从早到晚,一丝不苟。一天下来,白口罩变得黑乎乎的,连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雇来的小工有的只做了一天就不想做了,而王晓燕一干就是一个星期多。

  各地高产示范方要看,试验田要看,全国各地的区试要参加,各地的经销商要去沟通。为了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这几年,马荣荣和王晓燕每年要跑7万多公里路。跟着他们东奔西走的驾驶员周师傅已经习惯了,他“心疼”的是车子,一辆别克君威六七年开了37万公里,换了5个排气管;最新的一辆车才开2年多,里程就已超过了20万公里。

  团队在宁波有上万亩制种基地。去年8月,宁海制种农户老潘发现,100亩制种水稻无法正常授粉。接到电话,马荣荣和王晓燕赶到田头,冒着毒辣辣的太阳,赤脚踏进烂泥田,猫着腰一株一株看过去。为找出异常原因,两人连沟渠里的灌溉水都捧到嘴里品尝,以“测试”土壤咸度,就这样整整查找了三天,终于找出了病根,帮老潘解决了难题。

  看到马荣荣他们如此辛苦,老潘感慨地说:“现在农民种田都靠机械化了,可他们到了田头不肯上来,什么事要都自己动手,真比农民还农民。”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杂交水稻育种创新团队:稻作故乡追梦人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3-16 07:13:12

  “你们比农民还农民”

  ——制种基地农户的感慨

  1999年4月15日,第一批“甬优1号”亲本种子落户奉化松岙制种基地,分给500多户农户制种。种子一般3天抽芽,特殊情况也不会超过4天。然而,到了第5天,浸泡的种子依然“沉睡不醒”。

  农户坐不住了,纷纷质问。接连5天,马荣荣团队住在简陋的镇招待所里,不分白天黑夜,挨家挨户查看催芽情况,并不厌其烦地作技术指导。500多户制种户分散在6个村庄,走一遍要花一天。每户人家,马荣荣和王晓燕每天至少查一次。

  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种子依然没有发芽。看到两人一刻不停地奔走,农户们也谅解了:“算了,你们回去吧,给我们争取点赔偿就行了。”

  马荣荣和王晓燕并没有停下奔走的脚步,耐心地做稳定农户情绪的工作。就这样坚持到第十四天,这批在海南高温下繁育的种子度过了休眠期,终于发芽了!

  10多年来,马荣荣团队不知经受了多少次困难和挫折。还是1997年马荣荣刚带团队时,因连续的高温,造成余姚100多亩制种田每亩仅收了3公斤;两年后,受连续低温影响,分布在各县示范点的粳稻新组合几乎颗粒无收,有些农户忍不住对他们“动起粗”来。在绍兴诸暨,他们被几十名农户推推搡搡扯到田头;在舟山六横岛,他们被农户“扣留”过七天七夜。

  2000年前后,是马荣荣团队最为艰难的时候。粳粳杂交稻新品种刚刚面世,粳籼杂交超级稻还在加紧研发。新品种是好是坏,产量是高是低,用惯了常规稻种的农民根本不知道,要说服他们使用新品种决非是一件容易事。每年春耕前,马荣荣和王晓燕都要不停地在一个个乡镇奔波,向农民推销种子,宁波、绍兴、杭州的300多个乡镇跑了好几遍,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为减少农户顾虑,他们经常做出这样的承诺:“种子先放你这里,给你免费种着,种好了你来找我。”

  数不清的困难和挫折没有压垮马荣荣团队,吃不尽的苦头也没让他们低头退缩。每年11月份,种子公司到制种基地收种子。像这种活,作为老总的王晓燕根本不用自己动手,但为了保证种子的纯度,她非到场不可。种子倒出来,粉尘飞扬,在仓库里弥漫,呼吸都困难。王晓燕戴着口罩,站在种子输送带前,一家种子捞一小撮,放进抽样袋,写上农户名字。从早到晚,一丝不苟。一天下来,白口罩变得黑乎乎的,连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雇来的小工有的只做了一天就不想做了,而王晓燕一干就是一个星期多。

  各地高产示范方要看,试验田要看,全国各地的区试要参加,各地的经销商要去沟通。为了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这几年,马荣荣和王晓燕每年要跑7万多公里路。跟着他们东奔西走的驾驶员周师傅已经习惯了,他“心疼”的是车子,一辆别克君威六七年开了37万公里,换了5个排气管;最新的一辆车才开2年多,里程就已超过了20万公里。

  团队在宁波有上万亩制种基地。去年8月,宁海制种农户老潘发现,100亩制种水稻无法正常授粉。接到电话,马荣荣和王晓燕赶到田头,冒着毒辣辣的太阳,赤脚踏进烂泥田,猫着腰一株一株看过去。为找出异常原因,两人连沟渠里的灌溉水都捧到嘴里品尝,以“测试”土壤咸度,就这样整整查找了三天,终于找出了病根,帮老潘解决了难题。

  看到马荣荣他们如此辛苦,老潘感慨地说:“现在农民种田都靠机械化了,可他们到了田头不肯上来,什么事要都自己动手,真比农民还农民。”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