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宁波杂交水稻育种创新团队背后的故事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3-26 10:52:37报料热线:81850000

  从甬优1号到甬优17号,短短十来年间,“甬优家族”诞生了17个成员。目前,甬优6号、8号、9号、12号已成为我省水稻主导品种,成为农民争相选用的良种。

  在通过省级以上审定或在国家区试中,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品种产量屡创新高。甬优9号增产19.6%;甬优13号增产25%以上;最新育成的甬优17号单产增幅更是达到了31%。

  “超高产有何秘诀?就是经过一年又一年的杂交,从中选择出最理想的水稻株型。”为了这句话,马荣荣和他的团队历尽千辛万苦,勇攀高峰不懈怠,在广阔的田野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育种好比是搞艺术”

  杂交水稻育种,基础工作是选出理想的“亲本”,把籼稻与粳稻最有利的基因集中在一株水稻上。选配杂交组合成功的概率只有几千分之一,只有层层选优,才能得到最好的“基因”。

  马荣荣虽然学历不高,大专毕业,但脑子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在实践中,马荣荣提出大规模育种理念。在抽穗到收割的50天里,6万份材料他一份一份至少看三遍,不断地比对、观察,发现某一方面符合条件的,就把它选过来。

  作为团队的“大脑”,每到5月份,马荣荣不外出,谢绝访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遍又一遍地看育种材料,优化组合。整整一个月时间,老马就像一个艺术大师,挖空心思捕捉创作的“灵感”。他形象地说,育种好比是搞艺术,脑子里首先得塑造一个理想的“株型”。

  赶花粉是制种的一道关键环节。中午时分,正好是花开的时候,往往等授粉完毕,时钟指向了1点多,过了吃饭时间。有时,怕太饿了,10点左右大家就吃午饭。“开花不等你,只能你去等它。”马荣荣说,“我每天面对的是不说话的生物,你对它有多好,它对你也有多好。”

  “发现新大陆”

  1996年,马荣荣在观察“甬粳2号”时意外地发现,作为常规稻,它虽已被定为没有推广价值的“废品”,但它拥有抗病性好、米质优等特点,具有杂交利用价值。为此,甬粳2号转A(母)长达5年十代的过程开始了。三年后,当甬粳2号转A至第六、第七代时,一个令人意外的现象发生了:它与籼稻父本杂交后,结实率丝毫不逊色于与粳稻父本的后代,而且优势强、产量高。

  “这一发现,犹如发现了新大陆。”喜出望外的马荣荣和其他团队成员一起,加强了“甬粳2号A”与籼稻父本的测配范围,找到了比较优良的籼稻恢复系——K2001。在随后几年中,经过一系列组合试验,成功地在2004年培育出了籼粳杂交稻——甬优4号,由此吹响了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育种的冲锋号。

  但是,甬优4号也有弱点:茎杆较细,容易倒伏。于是,科研人员针对这一特性,选育出“甬优6号”,并于2006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

  “甬优6号”推广后,种植户反映,一米七十多的稻杆太高了,打药时人走进稻田,手提起来都够不着。

  马荣荣分析水稻形态后认为,叶片过长,造成后期分蘖成穗能力不强。在选甬优12号株型的时候,马荣荣的育种思路转变了,保持了6号的大穗,但杆子矮化了,叶片从70厘米缩短到50厘米,更挺,有效成穗也多了。

  一代代的种子,凝聚着团队的汗水和智慧,播撒希望,为农户带来福音。宁海县种子公司经理钱兴苗说,9年间,“甬优”不仅为宁海农户创造了2000万元的收益,也使一度陷于困境的县种子公司“起死回生”。

  宁波日报记者孙吉晶 余方觉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杂交水稻育种创新团队背后的故事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3-26 10:52:37

  从甬优1号到甬优17号,短短十来年间,“甬优家族”诞生了17个成员。目前,甬优6号、8号、9号、12号已成为我省水稻主导品种,成为农民争相选用的良种。

  在通过省级以上审定或在国家区试中,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品种产量屡创新高。甬优9号增产19.6%;甬优13号增产25%以上;最新育成的甬优17号单产增幅更是达到了31%。

  “超高产有何秘诀?就是经过一年又一年的杂交,从中选择出最理想的水稻株型。”为了这句话,马荣荣和他的团队历尽千辛万苦,勇攀高峰不懈怠,在广阔的田野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育种好比是搞艺术”

  杂交水稻育种,基础工作是选出理想的“亲本”,把籼稻与粳稻最有利的基因集中在一株水稻上。选配杂交组合成功的概率只有几千分之一,只有层层选优,才能得到最好的“基因”。

  马荣荣虽然学历不高,大专毕业,但脑子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在实践中,马荣荣提出大规模育种理念。在抽穗到收割的50天里,6万份材料他一份一份至少看三遍,不断地比对、观察,发现某一方面符合条件的,就把它选过来。

  作为团队的“大脑”,每到5月份,马荣荣不外出,谢绝访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遍又一遍地看育种材料,优化组合。整整一个月时间,老马就像一个艺术大师,挖空心思捕捉创作的“灵感”。他形象地说,育种好比是搞艺术,脑子里首先得塑造一个理想的“株型”。

  赶花粉是制种的一道关键环节。中午时分,正好是花开的时候,往往等授粉完毕,时钟指向了1点多,过了吃饭时间。有时,怕太饿了,10点左右大家就吃午饭。“开花不等你,只能你去等它。”马荣荣说,“我每天面对的是不说话的生物,你对它有多好,它对你也有多好。”

  “发现新大陆”

  1996年,马荣荣在观察“甬粳2号”时意外地发现,作为常规稻,它虽已被定为没有推广价值的“废品”,但它拥有抗病性好、米质优等特点,具有杂交利用价值。为此,甬粳2号转A(母)长达5年十代的过程开始了。三年后,当甬粳2号转A至第六、第七代时,一个令人意外的现象发生了:它与籼稻父本杂交后,结实率丝毫不逊色于与粳稻父本的后代,而且优势强、产量高。

  “这一发现,犹如发现了新大陆。”喜出望外的马荣荣和其他团队成员一起,加强了“甬粳2号A”与籼稻父本的测配范围,找到了比较优良的籼稻恢复系——K2001。在随后几年中,经过一系列组合试验,成功地在2004年培育出了籼粳杂交稻——甬优4号,由此吹响了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育种的冲锋号。

  但是,甬优4号也有弱点:茎杆较细,容易倒伏。于是,科研人员针对这一特性,选育出“甬优6号”,并于2006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

  “甬优6号”推广后,种植户反映,一米七十多的稻杆太高了,打药时人走进稻田,手提起来都够不着。

  马荣荣分析水稻形态后认为,叶片过长,造成后期分蘖成穗能力不强。在选甬优12号株型的时候,马荣荣的育种思路转变了,保持了6号的大穗,但杆子矮化了,叶片从70厘米缩短到50厘米,更挺,有效成穗也多了。

  一代代的种子,凝聚着团队的汗水和智慧,播撒希望,为农户带来福音。宁海县种子公司经理钱兴苗说,9年间,“甬优”不仅为宁海农户创造了2000万元的收益,也使一度陷于困境的县种子公司“起死回生”。

  宁波日报记者孙吉晶 余方觉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