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甬商沈志宏:顺势而为才能抓住商机
稿源: 东南商报   2012-03-27 10:23:16报料热线:81850000
 

记者朱菽剑摄

  大半辈子的人生,在沈志宏的描述里异常简单。一个在1984年算是稀有物的大学毕业生,分配到事业单位之后不甘寂寞,自找门路去了国外留学。然后回来创业,赶上改革开放的好年景,顺风顺水地搞大了两个公司。

  他说这些的时候,带了点漫不经心,仿佛一切都是唾手可得,然而成功的背后是一次次审时度势、谋定后动的理性判断。面对自己一手创立发展的事业,他又流露出感性的一面,“工作不再是钱的问题,公司相当于你的孩子,你创造了它,看着它健康成长,心里高兴。”

  记者周静

  人物名片

  姓名:沈志宏

  单位:浙江前程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职位:董事长兼总经理

  外语:英语

  为人准则:克己复礼

  经营之道:每一家企业和每一位企业家都是参照的榜样。成者,学其得;败者,思其失。

  人物印象

  汲取他人养分的智者

  沈志宏,一如之前在几次活动中见过的他,一身随意的休闲服,微笑着向记者一行问好,随即开门见山地向记者介绍了公司的发展过程和个人创业经历。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他对过往的事情记忆清晰。对时间,可精确到具体日子;对资金,可精确到个位数。或许正是这种敏感,才能及时洞察了解市场变化。他并没有单纯罗列枯燥的数字,而是富有细节和情节地讲述,让记者感觉是在聆听一个个商海故事。

  在他身上,有着传统宁波商人的内敛与自信。从他反复提到的几个名字中,你会发现他深度关注财经事件中的一些传奇人物,譬如柳传志、牛根生等。他也许不认得他们,但他肯定曾经不止一遍地看过他们的经历,回味他们的经商之道,细细咀嚼并汲取营养。

  记者朱菽剑

  微点评

  大道至简,顺势而为。天下,势而已矣,但认清天下之势,却需要独到的眼光与深厚的修为。因利势导,则万物皆为我所用;循势而动,则顺境与危机中皆能捕捉到商机;钱散人聚,包容增长,则万人成势。看似一切唾手而得,实则暗含商业的终极法则。不经意间,彰显甬商的智慧、内敛与从容。是为“远大”,方有“前程”。

  (点评人: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副院长、教授鞠芳辉)

  人物故事

  南巡讲话让他看到了创业的机会

  沈志宏有过两次留学经历。

  第一次留学属于公派。“我1984年从浙江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了二轻工业研究所,是个事业单位,比较安定,但是我觉得很闷,总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沈志宏去报了托福培训班,1988年获得了一个机会去美国参加迪斯尼文化交流项目的培训,一年后回国。

  1990年1月,他去澳大利亚的悉尼伦敦英语学院学英语。“这次是自费留学,走之前办了辞职手续。一年学费是3万元人民币,生活费大约是3万到4万元人民币,但我没花家里一分钱。”沈志宏在悉尼勤工俭学,不但解决了求学费用,还为之后的创业掘来了第一桶金。

  “主要是给一家大型工厂做清洁工,下午三点到晚上十一点这段时间。在国外,像这种蓝领工作工资不低,当时就可以挣一小时13澳元。那个时候国内工资普通还是一个月80元人民币。我那时挣了不少钱,我给父母的零花钱就有5万元人民币,他们不舍得花,给我在黄鹂新村买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

  两年多以后,28岁的沈志宏纠结于继续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尽管当时身边的华人朋友都劝他留下,但沈志宏的犹豫并没有持续多久,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给了他很深的触动。“我觉得机会来了。”1992年10月,沈志宏回国。

  事业起步利用自我优势打响品牌

  在沈志宏的回忆中,上世纪九十年代正是宁波刚刚开始工业化进程的初级阶段,大家都在相同的起跑线上,没有强大的背景,没有深厚的资本,拼的就是创业的热情和选择产业方向的正确性。“相对比较容易演绎出一个白手起家、创业成功的动人故事。”

  打定主意要做外贸的沈志宏首先看到了进出口经营权的稀缺。他跑到北京,通过朋友的帮助,获得了远大集团的授权。1994年,沈志宏在宁波创立浙江远大进出口有限公司。“我在迎凤街老年活动中心租了一层楼作为办公室,当时一起创业的有七八个人,开始做工艺礼品出口。”

  “那个时候竞争少,赚钱很容易,我们第一个月就开始盈利了。但是做自营,以我们的实力,还是比不过当时的国企。后来我就想,很多外贸业务员手里头有单子,也有工厂的资源,如果我们给他们提供一个通道,只收取一点代理费,这样的市场应该很大。”当时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较少,远大充分利用这点优势,通过为国外客户管理订单,为国内工厂代理出口等服务手段,迅速在宁波外经贸系统内树立了远大的品牌,同时也获得了银行的大量授信支持。

  沈志宏总结说,埋头认真干活的人,会是一个优秀的员工,边干活边思考怎样才能做得更好,那样的人会成为出色的领导。

  再度挂帅金融危机中抓住机遇

  沈志宏说到现在有两段创业,即浙江远大以及前程投资,都是在“危机”中抓住了机遇。

  “1998~1999年正是亚洲金融风暴肆虐的时期,我们经过市场调研,发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大宗化工原材料价格非常低廉,而慈溪、余姚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家电企业对这些原材料的需求都很大,远大从危机中看准转机,大举进入塑料进口分销领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喜人成果。”

  更有戏剧意味的是2008年。“我从浙江远大董事长兼总经理的位置上退下来,本来是打算提早退休,开始享受人生,因为我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没想到金融风暴来了。”

  金融风暴波及到了前程投资,这是2003年沈志宏和一起创业打拼的同事共同出资成立的公司。最困难的是2008年底那段日子,当年第四季度大宗商品快速跌价,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我很纠结,是按自己原来的规划远离纷扰去享受人生,还是重新披挂上阵,再来一次创业?”沈志宏坦承那个时候的压力,几乎是有生以来最大的,他甚至想到过失败后的结局。沈志宏说,“到了一定的份上,创业不再是钱的问题,相当于你的孩子,你创造了它,不能看着它不好。所以,我还是选择了重新创业。”他再度挂帅,出任浙江前程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2008年11月,温家宝总理宣布推出4万亿计划。沈志宏觉得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认为中国城市化进程刚刚开始,大宗原材料价格始终处于上升通道,金融风暴中价格暴跌40%显然不符常规,必然迎来反弹机会。中国政府4万亿投资计划和温总理‘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的讲话,说明未来中国经济会领先全球快速复苏,而大量货币投放后一定会产生一轮通货膨胀。所以我们果断地低价大量买入大宗商品。”

  “做公司一定要跟国家的政策相符合,政治和经济从来是密不可分的。”沈志宏很早就明白,顺势而为可以事半功倍。

  财散人聚留住人才就要舍得分钱分权

  有一句话沈志宏重复了好几次,“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这是牛根生的一句名言。

  在沈志宏的理解中,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要留住人才,不但要舍得分钱,更要舍得分权。在沈志宏总结的浙江远大的7条成功经验里,有3条跟“人”有关系。“保持员工工奖总额的持续稳定增长”、“保持员工对公司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满意度”、“保持核心及重要员工较低的离职率”。

  “1999年我们向中国远大申请改制,改制后的股份制公司由中国远大控股52%,公司13名骨干持股48%,注册资本1150万元。在接下来的9年间,浙江远大的销售额从1999年的15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80亿元,利润从1999年的2000万元上升到2007年的15000多万元,年均净资产报酬率为58%,共向股东分红达3亿多元。而这期间,13名股东的股份作为激励不断地分出去,如今,48%的股份的主人已经增加到了49名公司元老和骨干。”

  沈志宏在公司开会时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企业好的前提是员工很好,员工好的结果是企业更好”。“十二五时期的新口号是包容性增长,我们要把发展企业给人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一切常人看来很严肃的名词——制度、分配、股权,都可以用作实现员工幸福的具体工具。”沈志宏说。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甬商沈志宏:顺势而为才能抓住商机

稿源: 东南商报 2012-03-27 10:23:16

 

记者朱菽剑摄

  大半辈子的人生,在沈志宏的描述里异常简单。一个在1984年算是稀有物的大学毕业生,分配到事业单位之后不甘寂寞,自找门路去了国外留学。然后回来创业,赶上改革开放的好年景,顺风顺水地搞大了两个公司。

  他说这些的时候,带了点漫不经心,仿佛一切都是唾手可得,然而成功的背后是一次次审时度势、谋定后动的理性判断。面对自己一手创立发展的事业,他又流露出感性的一面,“工作不再是钱的问题,公司相当于你的孩子,你创造了它,看着它健康成长,心里高兴。”

  记者周静

  人物名片

  姓名:沈志宏

  单位:浙江前程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职位:董事长兼总经理

  外语:英语

  为人准则:克己复礼

  经营之道:每一家企业和每一位企业家都是参照的榜样。成者,学其得;败者,思其失。

  人物印象

  汲取他人养分的智者

  沈志宏,一如之前在几次活动中见过的他,一身随意的休闲服,微笑着向记者一行问好,随即开门见山地向记者介绍了公司的发展过程和个人创业经历。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他对过往的事情记忆清晰。对时间,可精确到具体日子;对资金,可精确到个位数。或许正是这种敏感,才能及时洞察了解市场变化。他并没有单纯罗列枯燥的数字,而是富有细节和情节地讲述,让记者感觉是在聆听一个个商海故事。

  在他身上,有着传统宁波商人的内敛与自信。从他反复提到的几个名字中,你会发现他深度关注财经事件中的一些传奇人物,譬如柳传志、牛根生等。他也许不认得他们,但他肯定曾经不止一遍地看过他们的经历,回味他们的经商之道,细细咀嚼并汲取营养。

  记者朱菽剑

  微点评

  大道至简,顺势而为。天下,势而已矣,但认清天下之势,却需要独到的眼光与深厚的修为。因利势导,则万物皆为我所用;循势而动,则顺境与危机中皆能捕捉到商机;钱散人聚,包容增长,则万人成势。看似一切唾手而得,实则暗含商业的终极法则。不经意间,彰显甬商的智慧、内敛与从容。是为“远大”,方有“前程”。

  (点评人: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副院长、教授鞠芳辉)

  人物故事

  南巡讲话让他看到了创业的机会

  沈志宏有过两次留学经历。

  第一次留学属于公派。“我1984年从浙江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了二轻工业研究所,是个事业单位,比较安定,但是我觉得很闷,总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沈志宏去报了托福培训班,1988年获得了一个机会去美国参加迪斯尼文化交流项目的培训,一年后回国。

  1990年1月,他去澳大利亚的悉尼伦敦英语学院学英语。“这次是自费留学,走之前办了辞职手续。一年学费是3万元人民币,生活费大约是3万到4万元人民币,但我没花家里一分钱。”沈志宏在悉尼勤工俭学,不但解决了求学费用,还为之后的创业掘来了第一桶金。

  “主要是给一家大型工厂做清洁工,下午三点到晚上十一点这段时间。在国外,像这种蓝领工作工资不低,当时就可以挣一小时13澳元。那个时候国内工资普通还是一个月80元人民币。我那时挣了不少钱,我给父母的零花钱就有5万元人民币,他们不舍得花,给我在黄鹂新村买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

  两年多以后,28岁的沈志宏纠结于继续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尽管当时身边的华人朋友都劝他留下,但沈志宏的犹豫并没有持续多久,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给了他很深的触动。“我觉得机会来了。”1992年10月,沈志宏回国。

  事业起步利用自我优势打响品牌

  在沈志宏的回忆中,上世纪九十年代正是宁波刚刚开始工业化进程的初级阶段,大家都在相同的起跑线上,没有强大的背景,没有深厚的资本,拼的就是创业的热情和选择产业方向的正确性。“相对比较容易演绎出一个白手起家、创业成功的动人故事。”

  打定主意要做外贸的沈志宏首先看到了进出口经营权的稀缺。他跑到北京,通过朋友的帮助,获得了远大集团的授权。1994年,沈志宏在宁波创立浙江远大进出口有限公司。“我在迎凤街老年活动中心租了一层楼作为办公室,当时一起创业的有七八个人,开始做工艺礼品出口。”

  “那个时候竞争少,赚钱很容易,我们第一个月就开始盈利了。但是做自营,以我们的实力,还是比不过当时的国企。后来我就想,很多外贸业务员手里头有单子,也有工厂的资源,如果我们给他们提供一个通道,只收取一点代理费,这样的市场应该很大。”当时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较少,远大充分利用这点优势,通过为国外客户管理订单,为国内工厂代理出口等服务手段,迅速在宁波外经贸系统内树立了远大的品牌,同时也获得了银行的大量授信支持。

  沈志宏总结说,埋头认真干活的人,会是一个优秀的员工,边干活边思考怎样才能做得更好,那样的人会成为出色的领导。

  再度挂帅金融危机中抓住机遇

  沈志宏说到现在有两段创业,即浙江远大以及前程投资,都是在“危机”中抓住了机遇。

  “1998~1999年正是亚洲金融风暴肆虐的时期,我们经过市场调研,发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大宗化工原材料价格非常低廉,而慈溪、余姚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家电企业对这些原材料的需求都很大,远大从危机中看准转机,大举进入塑料进口分销领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喜人成果。”

  更有戏剧意味的是2008年。“我从浙江远大董事长兼总经理的位置上退下来,本来是打算提早退休,开始享受人生,因为我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没想到金融风暴来了。”

  金融风暴波及到了前程投资,这是2003年沈志宏和一起创业打拼的同事共同出资成立的公司。最困难的是2008年底那段日子,当年第四季度大宗商品快速跌价,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我很纠结,是按自己原来的规划远离纷扰去享受人生,还是重新披挂上阵,再来一次创业?”沈志宏坦承那个时候的压力,几乎是有生以来最大的,他甚至想到过失败后的结局。沈志宏说,“到了一定的份上,创业不再是钱的问题,相当于你的孩子,你创造了它,不能看着它不好。所以,我还是选择了重新创业。”他再度挂帅,出任浙江前程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2008年11月,温家宝总理宣布推出4万亿计划。沈志宏觉得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认为中国城市化进程刚刚开始,大宗原材料价格始终处于上升通道,金融风暴中价格暴跌40%显然不符常规,必然迎来反弹机会。中国政府4万亿投资计划和温总理‘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的讲话,说明未来中国经济会领先全球快速复苏,而大量货币投放后一定会产生一轮通货膨胀。所以我们果断地低价大量买入大宗商品。”

  “做公司一定要跟国家的政策相符合,政治和经济从来是密不可分的。”沈志宏很早就明白,顺势而为可以事半功倍。

  财散人聚留住人才就要舍得分钱分权

  有一句话沈志宏重复了好几次,“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这是牛根生的一句名言。

  在沈志宏的理解中,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要留住人才,不但要舍得分钱,更要舍得分权。在沈志宏总结的浙江远大的7条成功经验里,有3条跟“人”有关系。“保持员工工奖总额的持续稳定增长”、“保持员工对公司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满意度”、“保持核心及重要员工较低的离职率”。

  “1999年我们向中国远大申请改制,改制后的股份制公司由中国远大控股52%,公司13名骨干持股48%,注册资本1150万元。在接下来的9年间,浙江远大的销售额从1999年的15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80亿元,利润从1999年的2000万元上升到2007年的15000多万元,年均净资产报酬率为58%,共向股东分红达3亿多元。而这期间,13名股东的股份作为激励不断地分出去,如今,48%的股份的主人已经增加到了49名公司元老和骨干。”

  沈志宏在公司开会时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企业好的前提是员工很好,员工好的结果是企业更好”。“十二五时期的新口号是包容性增长,我们要把发展企业给人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一切常人看来很严肃的名词——制度、分配、股权,都可以用作实现员工幸福的具体工具。”沈志宏说。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