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马荣荣团队勇于创新终摘得科技桂冠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3-29 07:33:53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民营经济在浙江——全国知名网络媒体宁波行

【专题】创业闯世界 合力兴家乡--首届世界“宁波帮”大会

  宁波在文明架构中处于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结合点,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宁波人民勇于进取、敢作敢为的创新精神。

  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王辉忠提出,在工作中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体制环境,敢为天下先,敢趟深水区,敢啃硬骨头,在各项工作中大力推进创新,为发展提供永续动力……

  马荣荣,一位普通的农业科研人员,秉承沉淀于宁波人血脉之中的创新精神,不仅让粳稻与粳稻“通婚”,创造了破全国记录的产量,而且大胆让籼稻与粳稻“通婚”,突破世界性的科研难题,还创新机制,将销售人员引入科研团队,让科研与销售“联姻”。这三次“联姻”,谱写了一曲创新交响乐,使他和他的团队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荣誉。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刘安

  袁隆平育成了高产量的超级杂交籼,得到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杂交粳稻的培育一直不理想,增产优势不明显,在经历了多年的停滞不前后,各地纷纷停止了这项实验,连浙江省农科院等五大院所都放弃了杂交粳稻的研究。

  马荣荣认为杂交粳稻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改进技术来解决。就在我市于1996年打算终止杂交粳稻研究项目的时候,马荣荣主动立下“军令状”:保证在5年内育出能增产10%的杂交粳稻。

  2000年,杂交粳稻“甬优1号”诞生,实现了增产10%的承诺。之后,马荣荣团队再接再厉,先后选育出甬优2号、3号和8号杂交粳稻品种,最高亩产达到943.1公斤。

  不迷信权威,马荣荣团队解决了粳稻和粳稻杂交的难题!

  创,始造之也。——颜师古

  籼稻和粳稻分属水稻的两个亚种,他们之间的杂交被称为“驴马配”,是国际公认更好的增产方法,但技术上的难题一直没有解决。

  在一次田间调研中,马荣荣团队意外发现籼稻和粳稻“自然杂交”了。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们终于在2005年育成第一个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6号”,这种稻米不仅有籼米的清香、粳米的柔滑,而且产量很高。

  2009年,中国著名杂交水稻专家颜龙安领衔的专家组评价马荣荣团队: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其研究和生产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不盲崇经验,马荣荣团队让籼稻和粳稻“结婚”,生出了健康的“宝宝”!

  深谋远虑,所以不穷。——摘自《素书》

  专家学者主动找商家合作,并且亲自跑业务,在国外也许屡见不鲜,但十多年前,这在国内却很难看到。

  十多年前,科研经费不足困扰着马荣荣,他想到了与种子公司合作,将研究和经营相结合。说干就干,很快两家谈好了责任和义务:农科院负责育种,种子公司负责生产、推广和销售,赚到钱后两家按比例分。

  为了说服农民使用新品种,马荣荣常跟着种子公司一起去推广种子,足迹遍及福建、江西等多个省份。专家亲自推销,农民问什么问题都能答上,使推销效果更好了。

  马荣荣团队的这种研究和推广相结合的方法,很快带来了经济效益,国内许多科研单位来取经。现在,这一模式已在全国很多农科院推广开来了。

  做了前人没做过的事,马荣荣团队给整个业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变则通,通则久。——摘自《周易》

  像马荣荣一样,不断创新的科技人员,在宁波还有很多。

  任祖伊,余姚市禽畜病防治研究所所长,1954年开始创新,研制的兽药在全国1480多个县市推广应用,为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20多亿元。

  不仅科研人员,很多普通的工人、护士、民警等也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不断创新。竺士杰,宁波港集团一位普通的龙门吊司机,他发现传统桥吊操作方法不尽合理,探索出了“竺士杰操作法”。

  “裘秀菊护理服务法”、“缪永强工作学习法”、“王辉社情信息五定收集法”、“金国民追逃八法”、“肖文茂点检标记法”、“李岳锋支撑辊轴承缺陷判别法”……用创新者的名字命名的创新成果,在我市有很多。这体现了各部门、各单位对于创新的重视和对创新者的尊重,也说明创新精神已经广泛渗透到了我市的科技、医疗等领域。

  要素保障难、产业转型难、体制突破难……当前,我市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难题。要破解这些难题,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创新。我们热切地盼望马荣荣团队身上的创新精神,从科技领域扩展到我市的更多领域,特别是管理领域。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马荣荣团队勇于创新终摘得科技桂冠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3-29 07:33:53

  宁波在文明架构中处于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结合点,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宁波人民勇于进取、敢作敢为的创新精神。

  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王辉忠提出,在工作中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体制环境,敢为天下先,敢趟深水区,敢啃硬骨头,在各项工作中大力推进创新,为发展提供永续动力……

  马荣荣,一位普通的农业科研人员,秉承沉淀于宁波人血脉之中的创新精神,不仅让粳稻与粳稻“通婚”,创造了破全国记录的产量,而且大胆让籼稻与粳稻“通婚”,突破世界性的科研难题,还创新机制,将销售人员引入科研团队,让科研与销售“联姻”。这三次“联姻”,谱写了一曲创新交响乐,使他和他的团队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荣誉。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刘安

  袁隆平育成了高产量的超级杂交籼,得到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杂交粳稻的培育一直不理想,增产优势不明显,在经历了多年的停滞不前后,各地纷纷停止了这项实验,连浙江省农科院等五大院所都放弃了杂交粳稻的研究。

  马荣荣认为杂交粳稻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改进技术来解决。就在我市于1996年打算终止杂交粳稻研究项目的时候,马荣荣主动立下“军令状”:保证在5年内育出能增产10%的杂交粳稻。

  2000年,杂交粳稻“甬优1号”诞生,实现了增产10%的承诺。之后,马荣荣团队再接再厉,先后选育出甬优2号、3号和8号杂交粳稻品种,最高亩产达到943.1公斤。

  不迷信权威,马荣荣团队解决了粳稻和粳稻杂交的难题!

  创,始造之也。——颜师古

  籼稻和粳稻分属水稻的两个亚种,他们之间的杂交被称为“驴马配”,是国际公认更好的增产方法,但技术上的难题一直没有解决。

  在一次田间调研中,马荣荣团队意外发现籼稻和粳稻“自然杂交”了。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们终于在2005年育成第一个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6号”,这种稻米不仅有籼米的清香、粳米的柔滑,而且产量很高。

  2009年,中国著名杂交水稻专家颜龙安领衔的专家组评价马荣荣团队: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其研究和生产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不盲崇经验,马荣荣团队让籼稻和粳稻“结婚”,生出了健康的“宝宝”!

  深谋远虑,所以不穷。——摘自《素书》

  专家学者主动找商家合作,并且亲自跑业务,在国外也许屡见不鲜,但十多年前,这在国内却很难看到。

  十多年前,科研经费不足困扰着马荣荣,他想到了与种子公司合作,将研究和经营相结合。说干就干,很快两家谈好了责任和义务:农科院负责育种,种子公司负责生产、推广和销售,赚到钱后两家按比例分。

  为了说服农民使用新品种,马荣荣常跟着种子公司一起去推广种子,足迹遍及福建、江西等多个省份。专家亲自推销,农民问什么问题都能答上,使推销效果更好了。

  马荣荣团队的这种研究和推广相结合的方法,很快带来了经济效益,国内许多科研单位来取经。现在,这一模式已在全国很多农科院推广开来了。

  做了前人没做过的事,马荣荣团队给整个业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变则通,通则久。——摘自《周易》

  像马荣荣一样,不断创新的科技人员,在宁波还有很多。

  任祖伊,余姚市禽畜病防治研究所所长,1954年开始创新,研制的兽药在全国1480多个县市推广应用,为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20多亿元。

  不仅科研人员,很多普通的工人、护士、民警等也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不断创新。竺士杰,宁波港集团一位普通的龙门吊司机,他发现传统桥吊操作方法不尽合理,探索出了“竺士杰操作法”。

  “裘秀菊护理服务法”、“缪永强工作学习法”、“王辉社情信息五定收集法”、“金国民追逃八法”、“肖文茂点检标记法”、“李岳锋支撑辊轴承缺陷判别法”……用创新者的名字命名的创新成果,在我市有很多。这体现了各部门、各单位对于创新的重视和对创新者的尊重,也说明创新精神已经广泛渗透到了我市的科技、医疗等领域。

  要素保障难、产业转型难、体制突破难……当前,我市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难题。要破解这些难题,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创新。我们热切地盼望马荣荣团队身上的创新精神,从科技领域扩展到我市的更多领域,特别是管理领域。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