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老太寻找烈士哥哥 多位热心市民提供有价值线索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3-29 10:47:41报料热线:81850000

  83岁舟山老太在宁波寻找烈士哥哥遗骨的事经本报报道后,多名市民拨通本报87777777新闻热线提供有价值的线索,令烈士亲属倍感欣慰。

  离休干部李君博

  荣校即现宁波市光荣院前身

  浙江革命烈士英名录记载的信息显示:蒋行水烈士生前部队为宁波六荣校八中队。现年81岁、住海曙苗圃路100弄的离休干部李君博老人昨天来电说:“保国寺旁的宁波市光荣院,就是以前的宁波荣军学校。我以前去那里找过老战友,你们可以去那里找找资料。”

  据记者了解,宁波市光荣院是市民政局直属优抚事业单位,主要承接宁波市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孤老复员军人、伤残军人、烈属来院长期或短期疗休养业务。其前身宁波荣军学校,是1950年成立的“浙江省人民政府荣军学校”的分支机构。省荣军学校于2000年更名为“浙江省荣军医院”。李君博老人1949年参加革命,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战士,他以前曾通过宁波市光荣院找到过失散多年的老战士。

  李君博老人还向记者提供了另一条寻找途径:去市档案局查档。“民政部门的有些档案,最终应该归档到档案部门,有可能就堆放在资料库某个角落,需要耐心去找。”

  墓区附近村民余根华

  手中有3本宝幢公墓安葬者名册

  有一个姓名疑似烈士,墓在碑无

  昨天,鄞州五乡镇联合村75岁村民余根华向本报提供了一条颇有价值的线索:他手中有3本文革初期宝幢公墓关闭时安葬者留底名册。在数万安葬者中,有一个叫蒋行世的,坟是无主坟。蒋行世这一姓名与烈士蒋行水(又名蒋行赛)很接近,宁波话的读音更是相近。

  余根华说,在他印象中,1951年开始,原来位于江北区姚江畔的四明公墓陆续搬迁到五乡宝幢公墓。“原来宝幢公墓的办公室就是借我们家的房子,因为是隔壁邻舍,我平时和这里的管理人员关系不错。”他说,1967年文革初期,宝幢公墓即将关闭前,他从工作人员那里借来记载安葬在这里的数万名逝者的名册,花了几夜时间抄录下来,足足抄了3大本。没想到,这3本留底的名册后来还发挥了作用,“有些人找不到亲人的墓,就是向我打听到的。”

  看到晚报的报道,翻阅3本留底名册找出“蒋行世”后,他又专门上山到墓区实地察看核实,发现“蒋行世”的墓地还在,不过墓碑已经不存在。“听说以前一直没人来这个墓前扫过墓。”他说,“到底是不是你们要找的那个烈士,还需要你们进一步核实。”

  殡仪馆退休的计民华

  部分烈士遗骨一直存放殡仪馆

  昨天,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专门向上世纪60年代就在宁波市殡仪馆工作的退休老同志计民华了解情况。随后,记者也和计老先生通了电话。计老先生告诉记者,报道中提及烈士遗体当初暂时存放在“四明会馆”,可能烈士家人记忆有误。

  “我掌握的情况是,当时在江北四明公墓前面只有一个四明公所,解放前就存在了,专门用来祭奠亡灵的,烈士遗体当时很可能临时存放在那里。”他说,上世纪60年代,四明公墓搬迁,当时埋葬在四明公墓烈士墓区内的70多名烈士及解放后因公牺牲或有一定行政级别的老干部的遗骸,经火化后,骨灰盒免费存放在宁波市殡仪馆。“后来虽然也有部分骨灰盒被人认领走,但绝大多数至今还没人来认领。”他说。

  昨天,宁波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还没认领走的这部分骨灰盒共69只,其中多数是烈士,也有个别的无名。

  “不过民政部门一有线索,就会想办法和他们的亲属取得联系。”工作人员表示。

  宁波晚报记者蔡铁锋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老太寻找烈士哥哥 多位热心市民提供有价值线索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3-29 10:47:41

  83岁舟山老太在宁波寻找烈士哥哥遗骨的事经本报报道后,多名市民拨通本报87777777新闻热线提供有价值的线索,令烈士亲属倍感欣慰。

  离休干部李君博

  荣校即现宁波市光荣院前身

  浙江革命烈士英名录记载的信息显示:蒋行水烈士生前部队为宁波六荣校八中队。现年81岁、住海曙苗圃路100弄的离休干部李君博老人昨天来电说:“保国寺旁的宁波市光荣院,就是以前的宁波荣军学校。我以前去那里找过老战友,你们可以去那里找找资料。”

  据记者了解,宁波市光荣院是市民政局直属优抚事业单位,主要承接宁波市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孤老复员军人、伤残军人、烈属来院长期或短期疗休养业务。其前身宁波荣军学校,是1950年成立的“浙江省人民政府荣军学校”的分支机构。省荣军学校于2000年更名为“浙江省荣军医院”。李君博老人1949年参加革命,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战士,他以前曾通过宁波市光荣院找到过失散多年的老战士。

  李君博老人还向记者提供了另一条寻找途径:去市档案局查档。“民政部门的有些档案,最终应该归档到档案部门,有可能就堆放在资料库某个角落,需要耐心去找。”

  墓区附近村民余根华

  手中有3本宝幢公墓安葬者名册

  有一个姓名疑似烈士,墓在碑无

  昨天,鄞州五乡镇联合村75岁村民余根华向本报提供了一条颇有价值的线索:他手中有3本文革初期宝幢公墓关闭时安葬者留底名册。在数万安葬者中,有一个叫蒋行世的,坟是无主坟。蒋行世这一姓名与烈士蒋行水(又名蒋行赛)很接近,宁波话的读音更是相近。

  余根华说,在他印象中,1951年开始,原来位于江北区姚江畔的四明公墓陆续搬迁到五乡宝幢公墓。“原来宝幢公墓的办公室就是借我们家的房子,因为是隔壁邻舍,我平时和这里的管理人员关系不错。”他说,1967年文革初期,宝幢公墓即将关闭前,他从工作人员那里借来记载安葬在这里的数万名逝者的名册,花了几夜时间抄录下来,足足抄了3大本。没想到,这3本留底的名册后来还发挥了作用,“有些人找不到亲人的墓,就是向我打听到的。”

  看到晚报的报道,翻阅3本留底名册找出“蒋行世”后,他又专门上山到墓区实地察看核实,发现“蒋行世”的墓地还在,不过墓碑已经不存在。“听说以前一直没人来这个墓前扫过墓。”他说,“到底是不是你们要找的那个烈士,还需要你们进一步核实。”

  殡仪馆退休的计民华

  部分烈士遗骨一直存放殡仪馆

  昨天,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专门向上世纪60年代就在宁波市殡仪馆工作的退休老同志计民华了解情况。随后,记者也和计老先生通了电话。计老先生告诉记者,报道中提及烈士遗体当初暂时存放在“四明会馆”,可能烈士家人记忆有误。

  “我掌握的情况是,当时在江北四明公墓前面只有一个四明公所,解放前就存在了,专门用来祭奠亡灵的,烈士遗体当时很可能临时存放在那里。”他说,上世纪60年代,四明公墓搬迁,当时埋葬在四明公墓烈士墓区内的70多名烈士及解放后因公牺牲或有一定行政级别的老干部的遗骸,经火化后,骨灰盒免费存放在宁波市殡仪馆。“后来虽然也有部分骨灰盒被人认领走,但绝大多数至今还没人来认领。”他说。

  昨天,宁波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还没认领走的这部分骨灰盒共69只,其中多数是烈士,也有个别的无名。

  “不过民政部门一有线索,就会想办法和他们的亲属取得联系。”工作人员表示。

  宁波晚报记者蔡铁锋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