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马荣荣水稻创新团队:16年追梦 他们携手走过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3-30 07:16:18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宁波网讯 水稻籼粳杂交的世界性难题,竟被一支近乎草根的基层农业科研团队——马荣荣水稻创新团队所破解,很多人十分迷惑。

  论科研实力,当年的宁波农科所在省里最多算“二流”。但这支平凡团队,16年如一日默默耕耘,书写了一个个传奇:突破了不可能的“禁区”,破解了世界性难题,闯出了一条现代种业跨越式发展之路。

  “与众不同”的平凡团队

  上世纪90年代,宁波粮食单产徘徊不前,1995年后亩产在350公斤至400公斤,低于浙江平均水平。

  1996年,听说省、市有关部门打算终止多年未能攻克的杂交稻育种项目,杂交稻课题组成员、时年35岁的马荣荣站了出来,主动请缨主持课题,并立下了“军令状”:保证在5年内育出能增产10%的杂交粳稻。

  马荣荣押注的是勇气,是担当,把天大的责任揽在了肩上。马荣荣庆幸的是,课题组另一位成员——寡言少语的陆永法坚定地与他站在了一起,16年来不离不弃。第二年,周华成来了,这位“半路出家”搞水稻不育系的汉子,在马荣荣身上看到了“咬定目标不放弃不服输”的精神。同样冲着马荣荣那颗强烈的事业心,农技师华国来推掉其他院所的高薪诱惑,加入了团队。1999年,种子公司负责人王晓燕也来了,这位患乙型肝炎后仍不愿转行跳出“农门”的执着女性,带着她的种子推广队伍与马荣荣课题组结成了同盟。2008年,硕士蔡克锋毅然加入了团队。

  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使命,把一颗颗心拧在了一起。

  “豁得出命”的团队精神

  马荣荣说:“我们团队的成员并不完美,但大家都有追求,相互团结、相互信任、分工协作,产生了巨大的能量。”

  培育一粒优良的种子,需要农业科研人员付出全部才智乃至毕生心血。在马荣荣办公室的大橱里,记载着几万份水稻材料的三百多本“田间管理档案”,同样记录着团队十几年来脑力、体力的双重付出。

  为了事业,16年来,王晓燕每天早出晚归,陪儿子吃饭的次数也寥寥可数。她积劳成疾,得了重症依然忘我工作。为了理想,61岁的老辅工华国来在海南繁育基地毫无怨言地度过了十年没有积蓄的日子。

  “这是一个为了事业可以放弃一切,甚至可以豁出命的团队。”马荣荣说。从1988年籼粳杂交稻课题立项准备到随后16年的执着坚守,从每年9万份“田间档案”到每年八万公里推广路,马荣荣团队在育成超级稻种的同时,同样锻造了一支坚守理想、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富有时代精神的优秀团队,凝炼了低调务实、不断超越、顽强拼搏的马荣荣团队精神。

  创新的土壤孕育伟大的种子

  生长在美国西海岸的红杉树,高约100米,相当于30层楼,但它的根只是浅浅地伏在地面。理论上只要一阵大风,就能将它连根拔起,但红杉却能屹立不倒。研究发现,红杉总是成片生长,一大片红杉的根彼此紧密相连,结成一大片。无论多大的飓风,也无法撼动几千株根部紧密连结、占地上千公顷的红杉林。

  低调务实的宁波人,骨子里从来不乏创新的勇气,从来不惧挑战。在四明大地,同样生长着并不断孕育着一株株“红杉树”,他们的根连在一起。1993年,宁波人提出在杭州湾建造跨海大桥时,不少专家认为是天方夜谭。2002年,当一个个技术难题摆上桌面时,3家美国桥梁建筑“百年老店”的顶级专家也被难住了。无畏无惧的宁波人放出“中国的跨海大桥要打出中国的品牌”的豪言。10多年间,国内100多家科研、施工单位,上千名专家联合作战,有9项重大创新成果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最普通的工人也创造了250项创新成果,节约建设成本约11亿元。

  马荣荣说,十几年来,团队经受了一次次挫折。“在创新团队最困难的时候,政府部门帮助团队渡过一个个难关,尽最大力量来扶持弱小的团队。这种支持,10多年来从未中断过。”

  创新的土壤孕育着一颗颗伟大的种子。马荣荣庆幸,团队遇到了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

  宁波日报记者 张伟方

编辑: 吴冠夏纠错:171964650@qq.com

马荣荣水稻创新团队:16年追梦 他们携手走过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3-30 07:16:18

  中国宁波网讯 水稻籼粳杂交的世界性难题,竟被一支近乎草根的基层农业科研团队——马荣荣水稻创新团队所破解,很多人十分迷惑。

  论科研实力,当年的宁波农科所在省里最多算“二流”。但这支平凡团队,16年如一日默默耕耘,书写了一个个传奇:突破了不可能的“禁区”,破解了世界性难题,闯出了一条现代种业跨越式发展之路。

  “与众不同”的平凡团队

  上世纪90年代,宁波粮食单产徘徊不前,1995年后亩产在350公斤至400公斤,低于浙江平均水平。

  1996年,听说省、市有关部门打算终止多年未能攻克的杂交稻育种项目,杂交稻课题组成员、时年35岁的马荣荣站了出来,主动请缨主持课题,并立下了“军令状”:保证在5年内育出能增产10%的杂交粳稻。

  马荣荣押注的是勇气,是担当,把天大的责任揽在了肩上。马荣荣庆幸的是,课题组另一位成员——寡言少语的陆永法坚定地与他站在了一起,16年来不离不弃。第二年,周华成来了,这位“半路出家”搞水稻不育系的汉子,在马荣荣身上看到了“咬定目标不放弃不服输”的精神。同样冲着马荣荣那颗强烈的事业心,农技师华国来推掉其他院所的高薪诱惑,加入了团队。1999年,种子公司负责人王晓燕也来了,这位患乙型肝炎后仍不愿转行跳出“农门”的执着女性,带着她的种子推广队伍与马荣荣课题组结成了同盟。2008年,硕士蔡克锋毅然加入了团队。

  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使命,把一颗颗心拧在了一起。

  “豁得出命”的团队精神

  马荣荣说:“我们团队的成员并不完美,但大家都有追求,相互团结、相互信任、分工协作,产生了巨大的能量。”

  培育一粒优良的种子,需要农业科研人员付出全部才智乃至毕生心血。在马荣荣办公室的大橱里,记载着几万份水稻材料的三百多本“田间管理档案”,同样记录着团队十几年来脑力、体力的双重付出。

  为了事业,16年来,王晓燕每天早出晚归,陪儿子吃饭的次数也寥寥可数。她积劳成疾,得了重症依然忘我工作。为了理想,61岁的老辅工华国来在海南繁育基地毫无怨言地度过了十年没有积蓄的日子。

  “这是一个为了事业可以放弃一切,甚至可以豁出命的团队。”马荣荣说。从1988年籼粳杂交稻课题立项准备到随后16年的执着坚守,从每年9万份“田间档案”到每年八万公里推广路,马荣荣团队在育成超级稻种的同时,同样锻造了一支坚守理想、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富有时代精神的优秀团队,凝炼了低调务实、不断超越、顽强拼搏的马荣荣团队精神。

  创新的土壤孕育伟大的种子

  生长在美国西海岸的红杉树,高约100米,相当于30层楼,但它的根只是浅浅地伏在地面。理论上只要一阵大风,就能将它连根拔起,但红杉却能屹立不倒。研究发现,红杉总是成片生长,一大片红杉的根彼此紧密相连,结成一大片。无论多大的飓风,也无法撼动几千株根部紧密连结、占地上千公顷的红杉林。

  低调务实的宁波人,骨子里从来不乏创新的勇气,从来不惧挑战。在四明大地,同样生长着并不断孕育着一株株“红杉树”,他们的根连在一起。1993年,宁波人提出在杭州湾建造跨海大桥时,不少专家认为是天方夜谭。2002年,当一个个技术难题摆上桌面时,3家美国桥梁建筑“百年老店”的顶级专家也被难住了。无畏无惧的宁波人放出“中国的跨海大桥要打出中国的品牌”的豪言。10多年间,国内100多家科研、施工单位,上千名专家联合作战,有9项重大创新成果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最普通的工人也创造了250项创新成果,节约建设成本约11亿元。

  马荣荣说,十几年来,团队经受了一次次挫折。“在创新团队最困难的时候,政府部门帮助团队渡过一个个难关,尽最大力量来扶持弱小的团队。这种支持,10多年来从未中断过。”

  创新的土壤孕育着一颗颗伟大的种子。马荣荣庆幸,团队遇到了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

  宁波日报记者 张伟方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吴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