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上课前,同学们人人有一份“学案”。全班分成7个小组,同学们面对面而坐。一节45分钟的课,教师引领和提问的时间累计加起来只有10来分钟。教师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不见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昨日上午,市教育局组织有关人士,在李惠利中学参加高中课堂自主学习观摩课。这种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形式,引发了大家极大的兴趣。
课堂上教师不再唱“独角戏”
昨日上午,记者在李惠利中学看到,高一年级的教室在形式上和传统教室不同:教室的前后各有一块大黑板,学生的座位也不再是“秧田式”排列,而是7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围坐在一起。小组的划分依据学生的性别、个性、学习情况等因素而定。
上午8时55分,在高一年级的一个教室里,地理教师张小肖开始给学生们上课。她首先讲述了《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一节的学习目标,紧接着提出第一个问题:“谁能在地图上划出鲁尔区最繁荣的区域?”女生杨洲立即站起来,很快完成了这一任务。“请大家分析一下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区域优势在哪里?”很快,各小组经过一阵讨论酝酿,有了各自的答案。“我认为这里有6大优势。”一位学生举手以后,自信满满地把自己写的答案,通过投影仪,向全班同学展示。
“鲁尔区主要有哪些工业部门?”“鲁尔区为什么会衰落?”随着老师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同学们热烈地讨论着、发言着,还不时出现不同的意见交锋。
在教师小结之后,学生们又迅速地完成了当堂的自测作业。一节课下来,教师用于引导和提问的时间只有10来分钟。
师生和家长普遍认可这一改革
“这样上课,与以前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课后男生章成铭告诉记者:“以前都是教师在讲台前不停地讲,现在我们课前都拿到了‘学案’,知道老师这节课会讲些什么内容,我们须事先预习些什么内容,因此,课堂上只要老师一引领,我们就能很主动地学习,充分展示自己了。可以这样说,现在讲台不再只是老师表演自己才华的‘舞台’了,师生的互动交流更多了,我们喜欢这样的课。”
据悉,在李惠利中学高一年级中,这种改革上学期还只是在2个班级试点,这学期已扩大到所有班级里。为规范学习小组的行为,学校还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鼓励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激发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学校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让课堂教学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让学生体验学习知识、思考问题的价值,以引发、唤起学生对学习新知的需求,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
从目前家长反馈的情况来看,家长们也普遍认可这种课堂教学的模式。
东南商报记者 毛信意
编辑: 吴冠夏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