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父母不回去上坟 外来学生清明只能在家宅着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4-03 07:12:03报料热线:81850000

  又到清明节,每到这时,很多本地学生就会随父母一起去祭奠已故的亲人,但是对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说,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和周末假期无异,“因为老家太远,很少回去祭扫,清明节只能呆在家里写作业”。

  记者近日采访发现,虽然祭祖是清明最重要的传统,但是因为离家太远、父母亲无法抽出时间,带孩子回老家祭扫,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越来越远离清明传统文化。

  外来学生清明只能在家宅着

  如果不出意外,今年的这个清明节,学生詹发会和去年一样,呆在家里写写作业,玩玩游戏,做些和清明不沾边的事。

  詹发是海曙段塘学校四年级(2)班学生,4年前就随父母到海曙读书,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连续4个清明节,詹发一次都没回老家祭扫过。

  不是不愿意回去,而是离家太远,父母又没时间。詹发告诉记者,他老家在江西南昌安义县,父母是经营铝合金商店的个体户,因为工作太忙,离老家又远,所以父母很少带自己回去扫墓。

  和詹发有相同经历的学生有不少。3月30日,段塘学校四(2)班第4节课是体育课,但是因为下着大雨,学生们只能呆在教室里活动,在老师配合下,记者对“清明节回不回家祭扫”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发现,全班19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回老家祭扫的只有4名;而21名宁波本地学生中,有12人表示父母可能会带自己去祭扫。而原因主要是,对外来务工人员来说,清明节假期短,而且路途遥远,很多人只能春节期间回家一次。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宁波登记流入人口总数近430万人,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高达75:100。其中,北仑、镇海、鄞州、江北4个区的流动人口已经超过了本地户籍人口。因此,如何让外来人口子女感受和践行清明传统文化,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意义。

  别让外地孩子淡忘清明祭祖传统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外地小学生对清明节概念很模糊,一些学生简单地认为清明节就是扫烈士墓。

  “清明最重要的一个传统就是祭祖。”民俗专家、复旦大学教授郑元者认为,祭祖能让人知道自己的由来,形成情感上的依托、精神上的链条。这种关于先人的记忆是整个民族文化的共同记忆,如果得到很好传承,就会形成共同的力量。

  受访的多位老师表示,虽然在班队课会讲解清明节的知识,每年清明节也会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但这些活动也只是选派一些少先队代表、共青团员参加。而且即使都前去参加扫烈士墓,也无法替代为自己的亲人祭扫和缅怀。

  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老师说,即便孩子知道清明节相关传统,但是由于没有陪同父母到祖人墓地进行实地祭扫,寄托哀思,就很难从中体会清明节的真正内涵,感恩教育、生命教育也无从谈起。因此,长辈应尽可能在清明节期间,带晚辈祭奠已逝亲人,让他们意识到亲情很重要。

  老家在湖北的刘先生说,独生子女面临着越来越淡的家族情感,远离家乡后,和老家亲人的关系也越来越疏离,更显得孤独。所以,自己总是尽量在清明节带孩子回家祭扫,实在没时间,则会在家里购置些香案、香火,让孩子祭拜,这样孩子才不会淡忘亲情,懂得感恩。

  清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大有可为

  外来人口子女如何感受清明节文化,参加清明节相关活动?

  记者采访了多所中小学发现,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多数的学校,也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今年,一些学校还专门开展针对外地学生的清明节活动。

  江北区裘市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多数。该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正在开展姓氏寻根,探寻本族发祥地、本族先贤的活动。学生们要了解自己姓氏的起源、发源地,有哪些先贤圣人。

  江北洪塘中学针对外来务工子女较多的情况,利用信息技术课、班队课开展网络祭拜亲人,以及网络烈士扫墓活动。

  该校一位语文老师认为,网上祭祀和回家祭扫,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只要以诚恳的心去参与,忠于文化的内涵,这也能起到期待的效果。

  宁波晚报记者成良田 通讯员张文明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父母不回去上坟 外来学生清明只能在家宅着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4-03 07:12:03

  又到清明节,每到这时,很多本地学生就会随父母一起去祭奠已故的亲人,但是对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说,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和周末假期无异,“因为老家太远,很少回去祭扫,清明节只能呆在家里写作业”。

  记者近日采访发现,虽然祭祖是清明最重要的传统,但是因为离家太远、父母亲无法抽出时间,带孩子回老家祭扫,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越来越远离清明传统文化。

  外来学生清明只能在家宅着

  如果不出意外,今年的这个清明节,学生詹发会和去年一样,呆在家里写写作业,玩玩游戏,做些和清明不沾边的事。

  詹发是海曙段塘学校四年级(2)班学生,4年前就随父母到海曙读书,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连续4个清明节,詹发一次都没回老家祭扫过。

  不是不愿意回去,而是离家太远,父母又没时间。詹发告诉记者,他老家在江西南昌安义县,父母是经营铝合金商店的个体户,因为工作太忙,离老家又远,所以父母很少带自己回去扫墓。

  和詹发有相同经历的学生有不少。3月30日,段塘学校四(2)班第4节课是体育课,但是因为下着大雨,学生们只能呆在教室里活动,在老师配合下,记者对“清明节回不回家祭扫”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发现,全班19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回老家祭扫的只有4名;而21名宁波本地学生中,有12人表示父母可能会带自己去祭扫。而原因主要是,对外来务工人员来说,清明节假期短,而且路途遥远,很多人只能春节期间回家一次。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宁波登记流入人口总数近430万人,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高达75:100。其中,北仑、镇海、鄞州、江北4个区的流动人口已经超过了本地户籍人口。因此,如何让外来人口子女感受和践行清明传统文化,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意义。

  别让外地孩子淡忘清明祭祖传统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外地小学生对清明节概念很模糊,一些学生简单地认为清明节就是扫烈士墓。

  “清明最重要的一个传统就是祭祖。”民俗专家、复旦大学教授郑元者认为,祭祖能让人知道自己的由来,形成情感上的依托、精神上的链条。这种关于先人的记忆是整个民族文化的共同记忆,如果得到很好传承,就会形成共同的力量。

  受访的多位老师表示,虽然在班队课会讲解清明节的知识,每年清明节也会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但这些活动也只是选派一些少先队代表、共青团员参加。而且即使都前去参加扫烈士墓,也无法替代为自己的亲人祭扫和缅怀。

  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老师说,即便孩子知道清明节相关传统,但是由于没有陪同父母到祖人墓地进行实地祭扫,寄托哀思,就很难从中体会清明节的真正内涵,感恩教育、生命教育也无从谈起。因此,长辈应尽可能在清明节期间,带晚辈祭奠已逝亲人,让他们意识到亲情很重要。

  老家在湖北的刘先生说,独生子女面临着越来越淡的家族情感,远离家乡后,和老家亲人的关系也越来越疏离,更显得孤独。所以,自己总是尽量在清明节带孩子回家祭扫,实在没时间,则会在家里购置些香案、香火,让孩子祭拜,这样孩子才不会淡忘亲情,懂得感恩。

  清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大有可为

  外来人口子女如何感受清明节文化,参加清明节相关活动?

  记者采访了多所中小学发现,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多数的学校,也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今年,一些学校还专门开展针对外地学生的清明节活动。

  江北区裘市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多数。该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正在开展姓氏寻根,探寻本族发祥地、本族先贤的活动。学生们要了解自己姓氏的起源、发源地,有哪些先贤圣人。

  江北洪塘中学针对外来务工子女较多的情况,利用信息技术课、班队课开展网络祭拜亲人,以及网络烈士扫墓活动。

  该校一位语文老师认为,网上祭祀和回家祭扫,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只要以诚恳的心去参与,忠于文化的内涵,这也能起到期待的效果。

  宁波晚报记者成良田 通讯员张文明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