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清明小长假 宁波市民自发祭扫遗体捐献陵园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4-04 07:23:45报料热线:81850000

  我市器官捐献第一人——孙永海的3名家人前来祭扫遗体捐献陵园。

  中国宁波网讯 清明小长假,位于镇海区大同公墓第五墓区的市遗体捐献陵园就热闹了起来。不少市民在拜祭亲人之余,总会自发来这里看看这些平凡又可敬的人们。当一束束鲜花伴随着哀思一起放到遗体捐献纪念墙上的时候,墙上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和可敬的名字在灿烂的阳光下格外醒目,他们因奉献了人生最后的光和热让人们永远怀念。

  “爸爸留在宁波,挺好的”

  我市器官捐献第一人孙永海的3名家人也在这个清明节走进了市遗体捐献陵园。大儿子孙明星特意带上了自己还在上幼儿园的儿子,“我要让儿子知道,爷爷是个了不起的人,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了不起的人。”

  孙明星说,清明3天假期里他有两件事,一是来看看父亲和其他捐献者,二是带儿子去市妇儿医院看望被烫伤的4岁小女孩盈盈,准备把之前大家捐助的爱心款转捐一部分出来,希望把爱心一棒一棒传递下去。

  器官捐献者帅远杰的遗孀张慧宽则对着遗体捐献纪念墙失声痛哭。丈夫突然离去的打击对于这个家是一个重创,捐献丈夫器官的决定虽然为5个人带来希望,却也让她承担了莫大的压力。在她的老家,亲友们始终不太接受器官捐献的理念。

  好在,远在贵州上学的儿子小帅给了张慧宽继续直面人生的勇气和力量。小帅特意打来电话,询问父亲的名字刻在纪念墙上的哪一处位置,陵园的情景又是怎样。通过母亲的描述想象着父亲在另一个城市所得到的尊敬和光荣,小帅说父亲生前就喜欢宁波,如今,他能永远留在宁波,而且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怀念,挺好的。

  “这里以后也是我的家”

  住在颐乐园的王大钧老人也来到遗体捐献纪念墙面前,一站就是半个小时。“这里有我好几个老朋友,以后也将是我的家。”这位86岁高龄的老人向记者展示了一张遗体捐献志愿者证,上面的编号是NB128。

  章德士是江北区盲人协会的主席,62岁的他多年来饱受高度近视、黄斑变性的痛苦。他说,自己近来一直在考虑遗体和器官捐献的事,“让别人少受病痛的折磨。我的角膜是没法用,但我的遗体是有用的,别的器官或许也能帮到其他人。”

  在所有前来祭扫的市民中,36岁的梁国华或许是其中最感同身受的一个了。6年前,身患尿毒症的他被告知,只有移植一条路了。可是去做配型时他看到自己前面有一两千人在等着,捐的人几乎为零,有的人都等了好几年了。

  梁国华很绝望,先是将仅有的几万元救命钱捐给其他他认为有希望的人,然后填下了器官捐献志愿表,只因为不想让更多人像他一样陷入绝望。好在梁国华很幸运配型成功,获得了一个珍贵的肾脏,社会各界的爱心捐款又凑齐了手术费。

  之后,他更坚定了死后要捐献器官的意愿,“我的好几个器官都是好的,我要是走了,它们跟着我白白烂掉了就太可惜了。”梁国华说。

  这里比其他墓区更加干净

  在墓区打扫锡箔灰的黄师傅告诉记者,工作之余,自己也经常会走进市遗体捐献陵园看看。虽然这里几乎没有锡箔灰要扫,但黄师傅总是生怕有人留下果皮纸屑等影响了环境,可是事实上明显多虑了。

  黄师傅发现,虽然来的人一点也不比其他几个墓区少,但是遗体捐献陵园明显要干净多了。“我曾亲眼看到一个人,抽完烟将烟头扔地上,走出几步路后又返回把烟头捡起来丢进垃圾桶。”黄师傅说,陵园纪念的都是文明新风的先行者,他们的义举也将会让更多活着的人更加文明。

  说这些话的时候,黄师傅仔细地擦拭着遗体捐献纪念墙上的照片,即使上面已经光洁得能照出人影。墙上则遍布着市民们用胶带粘牢的鲜花,温馨得让人没法和死亡联想在一起。

  在瞻仰遗体捐献纪念墙后,许多市民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除了姓名、照片、生卒年月等基本信息,墙上最好还能多一些遗体捐献志愿者的平生介绍。“像墙壁葬一样,能有一个小的空间,存放他们生前的一些物品,后人看到也可以缅怀一下。”市民周先生说。

  新闻链接

  全市已登记捐献志愿者210人

  记者从市红十字会获悉,目前我市遗体、器官捐献工作的发展势头良好。我市是浙江省3个器官捐献试点城市之一,相关工作于2010年12月启动。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登记捐献志愿者210人,成功实现捐献3例,共捐献肝脏、肾脏9个,角膜6只,使9人获得新生,6人重见光明,遗体(角膜)捐献登记454人,实现捐献53人(其中角膜捐献登记160人,实现捐献28人)。全市另有4582人加入造血干细胞“生命银行”,实现捐献10人。

  宁波晚报记者 童程红/文 张柯/摄

编辑: 张赛霞纠错:171964650@qq.com

清明小长假 宁波市民自发祭扫遗体捐献陵园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4-04 07:23:45

  我市器官捐献第一人——孙永海的3名家人前来祭扫遗体捐献陵园。

  中国宁波网讯 清明小长假,位于镇海区大同公墓第五墓区的市遗体捐献陵园就热闹了起来。不少市民在拜祭亲人之余,总会自发来这里看看这些平凡又可敬的人们。当一束束鲜花伴随着哀思一起放到遗体捐献纪念墙上的时候,墙上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和可敬的名字在灿烂的阳光下格外醒目,他们因奉献了人生最后的光和热让人们永远怀念。

  “爸爸留在宁波,挺好的”

  我市器官捐献第一人孙永海的3名家人也在这个清明节走进了市遗体捐献陵园。大儿子孙明星特意带上了自己还在上幼儿园的儿子,“我要让儿子知道,爷爷是个了不起的人,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了不起的人。”

  孙明星说,清明3天假期里他有两件事,一是来看看父亲和其他捐献者,二是带儿子去市妇儿医院看望被烫伤的4岁小女孩盈盈,准备把之前大家捐助的爱心款转捐一部分出来,希望把爱心一棒一棒传递下去。

  器官捐献者帅远杰的遗孀张慧宽则对着遗体捐献纪念墙失声痛哭。丈夫突然离去的打击对于这个家是一个重创,捐献丈夫器官的决定虽然为5个人带来希望,却也让她承担了莫大的压力。在她的老家,亲友们始终不太接受器官捐献的理念。

  好在,远在贵州上学的儿子小帅给了张慧宽继续直面人生的勇气和力量。小帅特意打来电话,询问父亲的名字刻在纪念墙上的哪一处位置,陵园的情景又是怎样。通过母亲的描述想象着父亲在另一个城市所得到的尊敬和光荣,小帅说父亲生前就喜欢宁波,如今,他能永远留在宁波,而且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怀念,挺好的。

  “这里以后也是我的家”

  住在颐乐园的王大钧老人也来到遗体捐献纪念墙面前,一站就是半个小时。“这里有我好几个老朋友,以后也将是我的家。”这位86岁高龄的老人向记者展示了一张遗体捐献志愿者证,上面的编号是NB128。

  章德士是江北区盲人协会的主席,62岁的他多年来饱受高度近视、黄斑变性的痛苦。他说,自己近来一直在考虑遗体和器官捐献的事,“让别人少受病痛的折磨。我的角膜是没法用,但我的遗体是有用的,别的器官或许也能帮到其他人。”

  在所有前来祭扫的市民中,36岁的梁国华或许是其中最感同身受的一个了。6年前,身患尿毒症的他被告知,只有移植一条路了。可是去做配型时他看到自己前面有一两千人在等着,捐的人几乎为零,有的人都等了好几年了。

  梁国华很绝望,先是将仅有的几万元救命钱捐给其他他认为有希望的人,然后填下了器官捐献志愿表,只因为不想让更多人像他一样陷入绝望。好在梁国华很幸运配型成功,获得了一个珍贵的肾脏,社会各界的爱心捐款又凑齐了手术费。

  之后,他更坚定了死后要捐献器官的意愿,“我的好几个器官都是好的,我要是走了,它们跟着我白白烂掉了就太可惜了。”梁国华说。

  这里比其他墓区更加干净

  在墓区打扫锡箔灰的黄师傅告诉记者,工作之余,自己也经常会走进市遗体捐献陵园看看。虽然这里几乎没有锡箔灰要扫,但黄师傅总是生怕有人留下果皮纸屑等影响了环境,可是事实上明显多虑了。

  黄师傅发现,虽然来的人一点也不比其他几个墓区少,但是遗体捐献陵园明显要干净多了。“我曾亲眼看到一个人,抽完烟将烟头扔地上,走出几步路后又返回把烟头捡起来丢进垃圾桶。”黄师傅说,陵园纪念的都是文明新风的先行者,他们的义举也将会让更多活着的人更加文明。

  说这些话的时候,黄师傅仔细地擦拭着遗体捐献纪念墙上的照片,即使上面已经光洁得能照出人影。墙上则遍布着市民们用胶带粘牢的鲜花,温馨得让人没法和死亡联想在一起。

  在瞻仰遗体捐献纪念墙后,许多市民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除了姓名、照片、生卒年月等基本信息,墙上最好还能多一些遗体捐献志愿者的平生介绍。“像墙壁葬一样,能有一个小的空间,存放他们生前的一些物品,后人看到也可以缅怀一下。”市民周先生说。

  新闻链接

  全市已登记捐献志愿者210人

  记者从市红十字会获悉,目前我市遗体、器官捐献工作的发展势头良好。我市是浙江省3个器官捐献试点城市之一,相关工作于2010年12月启动。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登记捐献志愿者210人,成功实现捐献3例,共捐献肝脏、肾脏9个,角膜6只,使9人获得新生,6人重见光明,遗体(角膜)捐献登记454人,实现捐献53人(其中角膜捐献登记160人,实现捐献28人)。全市另有4582人加入造血干细胞“生命银行”,实现捐献10人。

  宁波晚报记者 童程红/文 张柯/摄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张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