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清明既是农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的由来
稿源: 东南商报   2012-04-04 07:40:40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宁波网讯 昨天是清明小长假的第二天,趁着好天气,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踏青。记者在东钱湖十里四香景区附近看到,这里大片盛开的油菜花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拍照。人在花丛中,好一幅春日的美景。记者 王鹏 摄

  今天是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专家说,传统的清明节约始于周代,距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扫墓习俗则始于唐代,这时候,节气清明和节日清明才合二为一。

  作为节气的清明很“接地气”

  说到清明,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祭扫。“清明到,秧苗要下地,不然就错过了春耕的最好时机。”宁波民俗专家沈志远说,作为节气,清明首先反映的是物候和农事活动的变化。

  清明的时间一般为在的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雨量也明显增多,到了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时节,麦长三节”、“清明秧子谷雨花,立下苞谷顶呱呱”……这些农谚描述的就是清明时节农忙的景象。

  沈志远说,根据民间总结的经验,如果清明是个好天气,等到谷雨节气就可能会下雨,因此有“清明要晴,谷雨要阴”的说法,“预示着今年会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年。”

  清明变身节日得益于寒食节让位

  节气,本是农耕社会人们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时节节点,没有特别的节俗活动。那么,带着“乡土气“的清明节气何以能演变成为一个民俗节日?

  一来,得益于清明节气所处的时间。和很多传统节日不同,清明的时间一般在现行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此时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就连平时难得出门的女性,也都会三五成群携伴踏青出游。

  二来,亏了传统“寒食节”的让位。该节的主要习俗是禁火。在古人看来,寒食之后生新火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意味着季节更替,寒冷季节结束和春耕生产开始,象征新的希望和生命。

  据专家解释,最早的墓祭习俗早在周代就有,但不是清明时节,而是寒食扫墓。因为清明在寒食节后二三日,因此,自唐代开始,便有了清明扫墓习俗,于是节日和节气合二为一。

  在古代,每到清明节,朝廷要派官员到黄帝陵祭扫始祖陵墓。北宋时的清明节,男女老幼都要出郊上坟扫墓,一时间“车马如流,四野如市,香火缭绕,纸钱乱飞”。

  按照旧时习俗,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到墓地,供祭食物并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于坟上,叩头行礼祭拜。

  清明彰显“勃勃生机”新节俗

  “接棒”寒食节后,清明除了继承祭扫亡故的传统习俗,更是发扬了自身“天清地明”,适合踏青的特色,久而久之,放风筝、拔河、斗鸡、射柳、荡秋千、蹴鞠等丰富多彩的踏青活动就演变成了充满生机的新节俗。

  其中,放风筝是清明一种普遍流行的习俗。不过,和我们把它当做一种游艺活动不同,过去人们普遍把放风筝当做是一种巫术行为,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很多人会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自己的疾病都让风筝带走。

  尽管传承了寒食悼念亡故的传统,但身为节日的清明更看重“生”的意义,民间就有清明“插柳”的习惯,不仅因为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无心插柳柳成荫”,插到哪就能活到哪,年年插柳,便处处成阴;而且插柳带柳,也是因为柳在人们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在很多老宁波的记忆中就有“清明插柳,下世有娘舅”的民谚。 东南商报 记者 石承承 实习生 余欣遥

编辑: 张赛霞纠错:171964650@qq.com

清明既是农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的由来

稿源: 东南商报 2012-04-04 07:40:40

  中国宁波网讯 昨天是清明小长假的第二天,趁着好天气,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踏青。记者在东钱湖十里四香景区附近看到,这里大片盛开的油菜花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拍照。人在花丛中,好一幅春日的美景。记者 王鹏 摄

  今天是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专家说,传统的清明节约始于周代,距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扫墓习俗则始于唐代,这时候,节气清明和节日清明才合二为一。

  作为节气的清明很“接地气”

  说到清明,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祭扫。“清明到,秧苗要下地,不然就错过了春耕的最好时机。”宁波民俗专家沈志远说,作为节气,清明首先反映的是物候和农事活动的变化。

  清明的时间一般为在的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雨量也明显增多,到了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时节,麦长三节”、“清明秧子谷雨花,立下苞谷顶呱呱”……这些农谚描述的就是清明时节农忙的景象。

  沈志远说,根据民间总结的经验,如果清明是个好天气,等到谷雨节气就可能会下雨,因此有“清明要晴,谷雨要阴”的说法,“预示着今年会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年。”

  清明变身节日得益于寒食节让位

  节气,本是农耕社会人们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时节节点,没有特别的节俗活动。那么,带着“乡土气“的清明节气何以能演变成为一个民俗节日?

  一来,得益于清明节气所处的时间。和很多传统节日不同,清明的时间一般在现行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此时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就连平时难得出门的女性,也都会三五成群携伴踏青出游。

  二来,亏了传统“寒食节”的让位。该节的主要习俗是禁火。在古人看来,寒食之后生新火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意味着季节更替,寒冷季节结束和春耕生产开始,象征新的希望和生命。

  据专家解释,最早的墓祭习俗早在周代就有,但不是清明时节,而是寒食扫墓。因为清明在寒食节后二三日,因此,自唐代开始,便有了清明扫墓习俗,于是节日和节气合二为一。

  在古代,每到清明节,朝廷要派官员到黄帝陵祭扫始祖陵墓。北宋时的清明节,男女老幼都要出郊上坟扫墓,一时间“车马如流,四野如市,香火缭绕,纸钱乱飞”。

  按照旧时习俗,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到墓地,供祭食物并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于坟上,叩头行礼祭拜。

  清明彰显“勃勃生机”新节俗

  “接棒”寒食节后,清明除了继承祭扫亡故的传统习俗,更是发扬了自身“天清地明”,适合踏青的特色,久而久之,放风筝、拔河、斗鸡、射柳、荡秋千、蹴鞠等丰富多彩的踏青活动就演变成了充满生机的新节俗。

  其中,放风筝是清明一种普遍流行的习俗。不过,和我们把它当做一种游艺活动不同,过去人们普遍把放风筝当做是一种巫术行为,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很多人会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自己的疾病都让风筝带走。

  尽管传承了寒食悼念亡故的传统,但身为节日的清明更看重“生”的意义,民间就有清明“插柳”的习惯,不仅因为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无心插柳柳成荫”,插到哪就能活到哪,年年插柳,便处处成阴;而且插柳带柳,也是因为柳在人们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在很多老宁波的记忆中就有“清明插柳,下世有娘舅”的民谚。 东南商报 记者 石承承 实习生 余欣遥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张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