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鲜花寄哀思。
昨日,在宁波同泰嘉陵,众多市民参加了集体祈福仪式。记者 滕华 通讯员 袁天伦
又是一年一度扫墓祭祀缅怀亲人的日子。昨天一早,各大墓园内人头攒动。记者发现,跟往年相比,一束鲜花、一杯清水的文明祭扫,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现场见闻一
今年鲜花生意异常红火
清晨7时许,鄞州育王公墓前热闹非凡,通往墓园门口的一条小路旁,像往年一样摆满了销售烟花爆竹、香烛纸钱的小摊,有区别的是,今年这些小摊前无一例外地多放了几大桶菊花。在“育王公墓”偌大的石碑旁,有一个专门销售鲜花的摊位,生意异常红火。
“我们也没想到今年买鲜花的人会这么多,比前两年多多了。”摊主一边忙着包花、收钱,一边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在这个摊位上一下子买了三束鲜花的陈女士,是江东第二实验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她和丈夫、孩子一起也在育王公墓扫墓。她就表示:“一束鲜花、一杯清水,这种既干净又文明的祭扫方式觉得比以前用香烛、纸钱更有意义。”而大老远从上海赶来的顾老先生也是这么认为:“传统的祭扫方式是否会被更文明的形势完全替代,这个我们现在还真不好说,但至少,随着人们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崇尚文明祭扫、文明从我做起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的。”
同样,记者在随后走访的宝幢公墓、凤凰公墓等多处墓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显而易见,传统的祭扫方式依然是大批扫墓客的首选。但选择用一束鲜花、一杯清水,寄托对亲人的一丝怀念的更文明的祭扫方式,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现场见闻二
网络兴起高仿真祭奠
昨天,记者在鄞州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看到,市民的祭扫方式正逐渐低碳化、文明化,燃放鞭炮、焚烧纸钱等现象越来越少;小型纸花圈祭祀、网上祭奠则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成为一种祭祀新风尚。
昨天上午,记者走进陵园,前来祭扫的市民大多是手拿鲜花、水果等,个别市民另外带有纸钱、锡箔等。在公墓外摆摊的商贩,出售的祭扫用品也以鲜花、塑料花、小型纸花圈等为主。
“燃放鞭炮、焚烧纸钱,不仅会污染墓区的空气,更会破坏墓区整洁的环境。”前来祭拜亲人的罗小姐一家说,他们是前来“看望”外公的,“外公生前是老干部,他也不支持这样的方式。”随后,罗小姐一家在亲人墓前放下几束鲜花、一盘水果,几人轮流在墓前鞠躬后离开。
另外,记者在陵园内通过几位市民了解到,随着网络祭奠的开通,只要轻点鼠标,就能在网络上进行“献花”、“上香”、“点烛”、“跪拜”、“祭酒”等高仿真的祭奠活动,甚至可以拍摄实景照片植入菜单、向逝去的亲人留言。
现场见闻三
25年来扫墓变化巨大
踩着自行车,捎着鞭炮纸钱,大清早穿过泥泞的道路,前往各墓区扫墓。这就是老底子的扫墓者的群像,也是留给鄞州交警大队秩序中队老民警胡建华印象深刻的场景。
“一样是正清明的日子,同样是人山人海,不同的是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和祭祀的形式。”胡建华说,25年来的每一个清明,他都坚守岗位,也见证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爆竹纸钱到鲜花音乐,祭祀也越来越文明。
在增设的清运公交专线站台上,不少市民对目前的交通管制措施给予肯定。尽管不是尽善尽美,但大部分市民对发车班次极高的公交车以及严格的禁行措施表示满意。“我相信有一天,我们能通过轨道交通来扫墓,那样就会更便利了。”站在公交站台上的一名老伯期待地说。“只要心到了,形式变化先人也能理解。”从联合公墓区域出来的张阿姨在接受采访时说,今年在祭祀过程中没有燃放鞭炮,一方面是觉得天燥容易起火,另一方面则觉得影响环境。
昨天,在前往东线墓区的329国道上,记者还看到了不少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有的手持彩绳形成人墙维护秩序,有的挥动黄旗指挥交通,还有的扶着老人过马路。这些场景,很是赏心悦目。
宁波晚报记者吴震宁邵隽隽文/摄
相关新闻
过度哀思会引发抑郁情绪
近期心理疾病患者激增
时值清明时节,记者昨日从我市各家医院和心理诊所了解到,这几天,到医院看心理医生的患者猛增。
昨日一早,70多岁的陈大爷在家人的陪伴下,到墓地看望了一年前因病过世的老伴。思亲心切,他不禁老泪纵横。回到家后,他仍闷闷不乐。想到最近一段时间陈大爷都是郁郁寡欢,还常说胸痛,家人以为他心脏的老毛病犯了,于是带他到医院检查。心内科医生没发现问题,建议他看心理医生。经测评,老人是因过度的哀思而引发了抑郁情绪。
“菜花黄,人痴狂。”每年春天,都是心理及精神类疾病的高发期。记者从市康宁医院了解到,近段时间,无论是新发的还是复发的,到该院住院、求治的精神病患者都明显增多,约比平时增加了二三成。据该院统计室提供的数据显示:3月份,该院的床位使用率突破100%,450张床位天天住满。
心理专家指出,春天对于心理的影响一般多为季节性和阶段性的,只要懂得调节,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和同伴间的交流沟通,学会适当宣泄情感,遇到心理困惑主动拨打心理咨询热线,就能平稳地度过心理高危期。
宁波晚报记者叶海英通讯员曾蔚
编辑: 陈燕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