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黄明朗:改革创新,成就社会难题的"宁波解法"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4-16 14:10:33报料热线:81850000

  □黄明朗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委员建议,建立一种跟医患双方均无利益关系的第三方调解机制,以解决日益增多的医患纠纷;3月底,国家部署上半年将推出居民阶梯电价。不过,这些问题在宁波己成“过去式”。近年来,为化解社会管理难题,一系列改革创新成就的“宁波解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其成功原因在于:

  一是以群众呼声作为出发点。任何改革创新,只有惠及百姓,才能得到最广泛的认同和参与,从而产生实际效果。在2010年被中央和省委确定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后,我市将事关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12个重点项目和38项工作确定为突破口,逐一解决。比如,长期以来群众反映:维权的路似乎很多,就是不知走哪一条。遇事找不到解决路径,激愤情绪埋下的往往是社会稳定的隐患。对此,根据市政协的一项建议,市委决定将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作为公共服务平台之一进行重点建设。市司法局在相关部门配合下,按照公益、便民、免费的服务理念,整合法律服务、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与群众需求直接相关的职能,为市民提供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的便捷高效法律服务,改变了过去“有事就找信访”、“闹事才能解决问题”等错误观念和弊端,先后提供各类法律服务近6万件,调处矛盾纠纷近1.9万件。国家司法部和省市委领导认为,这项领先全国的社会管理创新“具有方向性指导意义”。

  二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切入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发展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也没有现成的解法可套用。我市在化解社会管理难题过程中,深入研究城市社会管理的特点、规律,在法规、制度、体制、机制、能力建设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联合解决机制,是我市社会管理创新重点推进的12个项目之一。该机制通过整合综治、维稳、信访、司法、劳动、卫生等矛盾化解资源,建立县镇村上下贯通,各部门紧密配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在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市选择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探索建立交通事故、医患纠纷等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组织,更是领先全国的创新之举。全市“交调委”累计受理交通事故纠纷15万余起,调处成功率98.7%;全市“医调委”累计受理医疗纠纷2525起,调处成功率90.6%,无一例反悔。国家卫生部、司法部先后推广宁波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模式,《宁波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条例》通过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成为国内首个医疗纠纷处置地方性法规。

  三是以创新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为着力点。基层稳则全局安,基层是社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社会管理的起点和支点。如果改革措施不能落实到基层,表面上轰轰烈烈、声势浩大,却因不接地气而使百姓可望而不可即。我市通过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机制创新,坚持壮大基层力量,激发社会活力,为社会管理提供坚实群众基础。许多改革措施实现“全覆盖”很能证明这一点:基本建成市县镇村四级法律顾问体系,11个县(市)区全部建立司法行政服务中心,全市乡镇街道法律援助站覆盖率达100%;81890求助服务中心服务对象覆盖全市所有新老宁波人……正是这些“全覆盖”,把社会管理改革举措一竿子插到底,打通了社会管理改革措施充分发挥作用的“最后一公里”。

  新一轮改革直指行政体制、收入分配、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社会领域的弊端,其深度、难度是此前的改革所无法比拟的。不过,总结、借鉴以往改革创新的经验,对于凝聚共识、找准方向、少走弯路、增强成效,肯定大有裨益。

编辑: 陈燕纠错:171964650@qq.com

黄明朗:改革创新,成就社会难题的"宁波解法"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4-16 14:10:33

  □黄明朗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委员建议,建立一种跟医患双方均无利益关系的第三方调解机制,以解决日益增多的医患纠纷;3月底,国家部署上半年将推出居民阶梯电价。不过,这些问题在宁波己成“过去式”。近年来,为化解社会管理难题,一系列改革创新成就的“宁波解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其成功原因在于:

  一是以群众呼声作为出发点。任何改革创新,只有惠及百姓,才能得到最广泛的认同和参与,从而产生实际效果。在2010年被中央和省委确定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后,我市将事关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12个重点项目和38项工作确定为突破口,逐一解决。比如,长期以来群众反映:维权的路似乎很多,就是不知走哪一条。遇事找不到解决路径,激愤情绪埋下的往往是社会稳定的隐患。对此,根据市政协的一项建议,市委决定将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作为公共服务平台之一进行重点建设。市司法局在相关部门配合下,按照公益、便民、免费的服务理念,整合法律服务、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与群众需求直接相关的职能,为市民提供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的便捷高效法律服务,改变了过去“有事就找信访”、“闹事才能解决问题”等错误观念和弊端,先后提供各类法律服务近6万件,调处矛盾纠纷近1.9万件。国家司法部和省市委领导认为,这项领先全国的社会管理创新“具有方向性指导意义”。

  二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切入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发展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也没有现成的解法可套用。我市在化解社会管理难题过程中,深入研究城市社会管理的特点、规律,在法规、制度、体制、机制、能力建设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联合解决机制,是我市社会管理创新重点推进的12个项目之一。该机制通过整合综治、维稳、信访、司法、劳动、卫生等矛盾化解资源,建立县镇村上下贯通,各部门紧密配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在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市选择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探索建立交通事故、医患纠纷等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组织,更是领先全国的创新之举。全市“交调委”累计受理交通事故纠纷15万余起,调处成功率98.7%;全市“医调委”累计受理医疗纠纷2525起,调处成功率90.6%,无一例反悔。国家卫生部、司法部先后推广宁波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模式,《宁波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条例》通过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成为国内首个医疗纠纷处置地方性法规。

  三是以创新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为着力点。基层稳则全局安,基层是社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社会管理的起点和支点。如果改革措施不能落实到基层,表面上轰轰烈烈、声势浩大,却因不接地气而使百姓可望而不可即。我市通过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机制创新,坚持壮大基层力量,激发社会活力,为社会管理提供坚实群众基础。许多改革措施实现“全覆盖”很能证明这一点:基本建成市县镇村四级法律顾问体系,11个县(市)区全部建立司法行政服务中心,全市乡镇街道法律援助站覆盖率达100%;81890求助服务中心服务对象覆盖全市所有新老宁波人……正是这些“全覆盖”,把社会管理改革举措一竿子插到底,打通了社会管理改革措施充分发挥作用的“最后一公里”。

  新一轮改革直指行政体制、收入分配、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社会领域的弊端,其深度、难度是此前的改革所无法比拟的。不过,总结、借鉴以往改革创新的经验,对于凝聚共识、找准方向、少走弯路、增强成效,肯定大有裨益。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