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立夏吃只蛋 气力大一万"老宁波立夏习俗与民谣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4-29 08:54:05报料热线:81850000
  立夏称人
松花团
脚骨笋
 

  立夏赛会

  宁波立夏节有赛会的旧俗。行会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据1892年5月18日《申报·甬会纪盛》载:该年初九日适逢立夏佳节,宁波举行了迎赛都神会。“老文华”先“盘十柱”。走在队伍前面的,是由身强力壮的旗手轮流背着有个大“令”字的大旗,接着是刻有人物图案的头牌,头牌之后是挂在木龙颈顶、两面涂有黑漆的大锣,叫“乾锣”,由鼓手背着龙边走边敲。后面是莲灯,莲灯有廿四莲、廿一莲、十八莲、九莲,依次排列,形若梯子,每格一盏花灯,最高的有廿四盏,故称廿四莲。莲灯后是由八人抬的抬阁,抬阁状如楼阁,阁上坐有梅花形五个化装成戏文上的人物儿童,如五虎大将,精力充沛的青年踩高跷,高跷高约三四尺,化装成《铁公鸡》等戏文中的人物,各逞其能,如“连马”、“独脚竞”等。最后是华船,船形精雕细刻,画面上的人物、花草栩栩如生。内有鼓手,外有鼓锣手,上有大小铜锣九面。华船由四人抬着,内鼓外锣,边敲边走,鼓架后面还跟着对笛、京胡、板胡、绍胡、皮胡、三弦等。

  那天夜里,教场中用有彩色花纹的丝绸扎成牌楼,上挂明灯万点,照彻街衢,烟火盒子,火树烛龙,光焰夺目,如入长春之国,恍游不夜之城;街道左右两旁搭盖凉棚,开设茶坊酒肆,密如星罗。赛会之最佳者首推江厦街中的糖行街“彤云社”,有开路头牌、联灯、鼓亭、纱船、彩阁,均仿时新花样,色色鲜明;行会之人,一律崭新长衫;彩阁上美貌男童扮成绝色女子,仿佛月殿仙人;所扮戏剧人物,无不惟妙惟肖。

  “文英”、“三星”、“文华”等会,各色会器,绵延五六里之长,令观者目不暇接。

  倭豆米饭

  在旧时立夏节,宁波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白粳米煮成“五色米饭”,称之为“立夏饭”,今天宁波城乡部分家庭依旧保留这种古风,只是立夏饭的料改成了另外五种食物:蚕豆、大豆、竹笋、芥菜,外加咸肉或齑,叫“五样米饭”。如今,宁波大部分地区“五色饭”的古风已逐渐演变成了用倭豆肉煮糯米饭,称为“倭豆米饭”。据宁波老人说,古人眼疾普遍,倭豆颜色乌,人们为消除眼疾,以吃倭豆米饭来保佑一年到头眼睛像新鲜倭豆那般乌亮,无病无灾。宁波老话讲“吃过立夏饭,刮风落雨要出畈”、“倭豆到立夏,一夜一个杈”,是说立夏倭豆长势喜人。

  倭豆米饭的煮法:先将糯米浸泡半小时,然后将去皮的倭豆瓣和糯米放在一起焖,有的人家还要加少量咸肉入味,一刻钟后熄火,让糯米涨透,用文火再焖,加盐少许,再放入葱,搅拌一下,即可食用。据民间传说,立夏吃倭豆米饭和戚家军抗倭战争有渊源。当时戚家军在镇海甬江口戚家山抗击倭寇,将士们每杀一个倭寇,就会在附近摘一粒蚕豆,用线串在自己的胸前。蚕豆越多,说明杀敌多,格外荣耀。后来宁波人索性把蚕豆改称“倭豆”,用来纪念戚家军将士在甬抗倭。

  立夏称人

  宁波一向有立夏称人习俗,悬秤称人成了立夏节正午的重要活动。宁波老话“三月清明上坟播秧子,四月立夏称人健身子”、“立夏称人防疰夏”、“立夏称人数重轻,秤悬梁上笑盈盈”。 

  每年只有立夏才可以称人,如果平时称人则被视为不吉利,因为“称一称,瘦三斤”。旧时人们最怕身体瘦弱,体弱者容易在春夏之交出现减食、神倦、身瘦等症。称人时无论老幼都得参与,以验一年之肥瘦,作为是否疰夏的依据。体重增加在当时是有饱饭吃、有福气的象征。

  在磅秤尚未普及之前,立夏节用来衡量瘦肥的,自然是卖柴用的红木大秤。立夏那天,有红木大秤的人家,吃好中饭,就把大秤、夹箩和手指粗的麻绳拿到堂前,先用一根麻绳甩过屋梁,再将绳穿过秤纽后打个结;然后将两根绳在箩底绞成“十字”形后提到箩筐上端打个结,钩进秤钩里。墙门里的左邻右舍都到堂前来称人,大人称体重,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司秤一打秤花,体重立见分晓。孩童手力不济,称体重时就坐在夹箩、籐篮里,或是竹椅、四脚朝天的凳子上。 

  据说,以前在立夏“称人”是为了祈求带来好运,因此在报分量时讲究讨口彩,若体重增加,称为“发福”;体重减轻,谓之“消肉”。替老人称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为姑娘称要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称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一边讲吉利话,一边称人,皆大欢喜。

  立夏节的史料记载

  1890年5月12日《申报·甬江琐记》:“宁俗立夏节各家必购竹笋、樱桃和白蛋黍饭食之,谓之立夏食。今年此四物中,惟樱笋为最贵,笋每斤售至百余文,樱桃每颗需三文,父老云实从来未有。”记载了清朝末年物价飞涨,穷人过不起立夏节的窘况。

  据1889年5月13日《申报·宁波农事》:“宁郡四乡植稻分早晚二种,早者自谷雨后立夏前即事分秧。今年以雨多寒久,布种后多致损伤,农人望晴甚切。间或开霁,而阳光甚薄,生机不甚蓬勃。刻下蚕豆成熟,而所收不多。麦性宜燥,近因时见阴雨,故低区半已受损,高田则芃芃颖秀,可望有秋也。”记载了宁波立夏的农事。

  1884年5月10日《申报·宁郡茶市》:“宁郡每值立夏前后,江东江北以及城西之开茶栈者,约有数十家,本年仅十二三家。皆因各码头钱庄倒闭,银根吃紧,是以收闭者多,开办者少。刻闻入山办茶者不过数家。如此情形,不但各栈伙固多赋闲,即各栈应用炒茶拣茶等人,亦大失所望也。”反映因经济不景气导致茶业凋敝。

  立夏民谣

  天气类 旧时,宁波人以立夏日的阴晴预测天气:“立夏东风昼夜晴”、“立夏晴,蓑衣好囥进。立夏落,蓑衣脱勿落”、“立夏前头三届热”、“三月三暖,立夏前勿冷”。立夏前后常有大风出现,名“龙王暴”,立夏日发东风,民间以为有水灾,甬谚谓“立夏东风雨涟涟”。“雨打立夏,呒处洗耙”,说明立夏晴则旱。

  农时类 宁波农谚云:“立夏晴,好年成”、“立夏落,炒破镬”,立夏落雨,意味着整个茶季湿气重,用手工做茶年代,湿气过重会给茶农增添炒茶成本。宁波旧俗将立夏作为“水稻开秧日”,“早稻插秧勿过立夏关”、“种田勿过立夏关,过了立夏要减产”,立夏前后正是宁波早稻插秧的旺季。“立夏种田过半滩,小满割麦抢时限”、“谷雨起半畈,立夏耕半滩”、“耕田耕到立夏边,有苗呒谷莫怨天”、“立夏浸种,小满插秧”、“立夏种田吃金团,小满上山蚕茧圆”、“立夏麻糍劳碌餽,重阳麻糍安稳餽”,是指立夏过后将进入农忙季节。“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地里杂草生长很快,“立夏三天遍地锄”、“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立夏勿落,犁耙高挂”。立夏是麦子的收割季节,“冬至种麦,立夏要割”、“早熟大麦立夏黄,早熟小麦三月黄”、“小麦不过立夏”、“立夏东风摇,麦子水里撩”。立夏倭豆刚刚上市,“冬至三瓣叶,立夏好过节”、“春分见花,清明见荚,立夏尝新,芒种卸粒”、“立夏六谷,谷雨稻谷”。麻类有“立夏前后种络麻”、“立夏芝麻,小满稻谷”、“过了立夏节,夜长一片叶”。蔺草有“立夏一过莫要燥,夏至芽头赶顶草”。毛笋有“立夏龙丝笋,小满正当时”、“谷雨势正旺,立夏落岭老”,谓立夏时节笋由嫩变老速度极快,刚刚运下山就老了。茶叶有“立夏茶叶夜夜老,过了小满变成草”、“茶过立夏一夜粗”,谓立夏茶叶由嫩变老速度极快,采摘宜迅速。“立夏勿种瓜,到老一朵花”,谓立夏是种瓜好时节。

  渔汛类 “立夏小满节,种田落洋生”,“落洋生”指下海捕鱼。大黄鱼鱼汛有“立夏花水,小满正水,夏至煞水”。乌贼产卵有“立夏上山,小满撞山,夏至离山”,“山”这里指海岛。“立夏打暴,乌贼抛锚”,“暴”指海上刮大风,“抛锚”是指乌贼在原地盘旋。立夏时节,当刮了西北大风后,原来随水流向西北岛屿游去的乌贼,此时移动速度减慢,也不易集群,在宁波洋面产生“抛锚”现象。“立夏连日东南风,乌贼逃进岩礁中”,是说在立夏季节,宁波外海连续吹刮东南风,会使水温上升,水流自东南外海流向西北岛屿沿岸,这时乌贼正值产卵期,卵要附在水中礁石上,加上乌贼本身游动能力很弱,它就随水流游到岛边,形成乌贼匆匆入岛的现象。鳓鱼有“谷雨到渔场,立夏赶卖场,大暑谢大洋”。

  立夏诗歌

  古代宁波文人对立夏节多有题咏。清代宋梦良《姚江竹枝词》:“春深争采雨前茶,立夏称人杂笑哗,蚕事既登田事起,年年小满动三车。”三车:丝车、油车、水车。

  清代虞景璜《芦江竹枝词》:“果存樱桃笋作羹,年年届节把身称。阿侬多吃豇豆饭,比较前年重也轻?”

  清代姚燮《西沪棹歌》:“糍糁新奇应节裁,骆驼去后牡丹开。花朝已食聪明菜,立夏还尝瞌睡梅。”此诗写地方风味美食骆驼蹄糕、牡丹糕、聪明菜、瞌睡梅。前两句写各种带有地方风味的食品如糍、糁、骆驼蹄糕、牡丹糕之类,皆顺应时节而栽种、生长与制作,后两句写西沪流行二月二吃聪明菜、立夏日吃梅的习俗。诗人自注:“端午日风俗,作骆驼蹄糕。重九作牡丹糕。二月初二花朝日,妇女煮饭,杂以菜食之,谓主聪明。立夏日摘梅食之,谓能醒睡。”

  清代谢辅绅《蛟川物产五十咏·蚕豆》:“水墨花开入画宜,种成一顷讵为箕,紫缨未饱青梅小,正是蛾眉上簇时。”

  宁波晚报摄影 龚国荣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立夏吃只蛋 气力大一万"老宁波立夏习俗与民谣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4-29 08:54:05

  立夏称人
松花团
脚骨笋
 

  立夏赛会

  宁波立夏节有赛会的旧俗。行会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据1892年5月18日《申报·甬会纪盛》载:该年初九日适逢立夏佳节,宁波举行了迎赛都神会。“老文华”先“盘十柱”。走在队伍前面的,是由身强力壮的旗手轮流背着有个大“令”字的大旗,接着是刻有人物图案的头牌,头牌之后是挂在木龙颈顶、两面涂有黑漆的大锣,叫“乾锣”,由鼓手背着龙边走边敲。后面是莲灯,莲灯有廿四莲、廿一莲、十八莲、九莲,依次排列,形若梯子,每格一盏花灯,最高的有廿四盏,故称廿四莲。莲灯后是由八人抬的抬阁,抬阁状如楼阁,阁上坐有梅花形五个化装成戏文上的人物儿童,如五虎大将,精力充沛的青年踩高跷,高跷高约三四尺,化装成《铁公鸡》等戏文中的人物,各逞其能,如“连马”、“独脚竞”等。最后是华船,船形精雕细刻,画面上的人物、花草栩栩如生。内有鼓手,外有鼓锣手,上有大小铜锣九面。华船由四人抬着,内鼓外锣,边敲边走,鼓架后面还跟着对笛、京胡、板胡、绍胡、皮胡、三弦等。

  那天夜里,教场中用有彩色花纹的丝绸扎成牌楼,上挂明灯万点,照彻街衢,烟火盒子,火树烛龙,光焰夺目,如入长春之国,恍游不夜之城;街道左右两旁搭盖凉棚,开设茶坊酒肆,密如星罗。赛会之最佳者首推江厦街中的糖行街“彤云社”,有开路头牌、联灯、鼓亭、纱船、彩阁,均仿时新花样,色色鲜明;行会之人,一律崭新长衫;彩阁上美貌男童扮成绝色女子,仿佛月殿仙人;所扮戏剧人物,无不惟妙惟肖。

  “文英”、“三星”、“文华”等会,各色会器,绵延五六里之长,令观者目不暇接。

  倭豆米饭

  在旧时立夏节,宁波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白粳米煮成“五色米饭”,称之为“立夏饭”,今天宁波城乡部分家庭依旧保留这种古风,只是立夏饭的料改成了另外五种食物:蚕豆、大豆、竹笋、芥菜,外加咸肉或齑,叫“五样米饭”。如今,宁波大部分地区“五色饭”的古风已逐渐演变成了用倭豆肉煮糯米饭,称为“倭豆米饭”。据宁波老人说,古人眼疾普遍,倭豆颜色乌,人们为消除眼疾,以吃倭豆米饭来保佑一年到头眼睛像新鲜倭豆那般乌亮,无病无灾。宁波老话讲“吃过立夏饭,刮风落雨要出畈”、“倭豆到立夏,一夜一个杈”,是说立夏倭豆长势喜人。

  倭豆米饭的煮法:先将糯米浸泡半小时,然后将去皮的倭豆瓣和糯米放在一起焖,有的人家还要加少量咸肉入味,一刻钟后熄火,让糯米涨透,用文火再焖,加盐少许,再放入葱,搅拌一下,即可食用。据民间传说,立夏吃倭豆米饭和戚家军抗倭战争有渊源。当时戚家军在镇海甬江口戚家山抗击倭寇,将士们每杀一个倭寇,就会在附近摘一粒蚕豆,用线串在自己的胸前。蚕豆越多,说明杀敌多,格外荣耀。后来宁波人索性把蚕豆改称“倭豆”,用来纪念戚家军将士在甬抗倭。

  立夏称人

  宁波一向有立夏称人习俗,悬秤称人成了立夏节正午的重要活动。宁波老话“三月清明上坟播秧子,四月立夏称人健身子”、“立夏称人防疰夏”、“立夏称人数重轻,秤悬梁上笑盈盈”。 

  每年只有立夏才可以称人,如果平时称人则被视为不吉利,因为“称一称,瘦三斤”。旧时人们最怕身体瘦弱,体弱者容易在春夏之交出现减食、神倦、身瘦等症。称人时无论老幼都得参与,以验一年之肥瘦,作为是否疰夏的依据。体重增加在当时是有饱饭吃、有福气的象征。

  在磅秤尚未普及之前,立夏节用来衡量瘦肥的,自然是卖柴用的红木大秤。立夏那天,有红木大秤的人家,吃好中饭,就把大秤、夹箩和手指粗的麻绳拿到堂前,先用一根麻绳甩过屋梁,再将绳穿过秤纽后打个结;然后将两根绳在箩底绞成“十字”形后提到箩筐上端打个结,钩进秤钩里。墙门里的左邻右舍都到堂前来称人,大人称体重,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司秤一打秤花,体重立见分晓。孩童手力不济,称体重时就坐在夹箩、籐篮里,或是竹椅、四脚朝天的凳子上。 

  据说,以前在立夏“称人”是为了祈求带来好运,因此在报分量时讲究讨口彩,若体重增加,称为“发福”;体重减轻,谓之“消肉”。替老人称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为姑娘称要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称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一边讲吉利话,一边称人,皆大欢喜。

  立夏节的史料记载

  1890年5月12日《申报·甬江琐记》:“宁俗立夏节各家必购竹笋、樱桃和白蛋黍饭食之,谓之立夏食。今年此四物中,惟樱笋为最贵,笋每斤售至百余文,樱桃每颗需三文,父老云实从来未有。”记载了清朝末年物价飞涨,穷人过不起立夏节的窘况。

  据1889年5月13日《申报·宁波农事》:“宁郡四乡植稻分早晚二种,早者自谷雨后立夏前即事分秧。今年以雨多寒久,布种后多致损伤,农人望晴甚切。间或开霁,而阳光甚薄,生机不甚蓬勃。刻下蚕豆成熟,而所收不多。麦性宜燥,近因时见阴雨,故低区半已受损,高田则芃芃颖秀,可望有秋也。”记载了宁波立夏的农事。

  1884年5月10日《申报·宁郡茶市》:“宁郡每值立夏前后,江东江北以及城西之开茶栈者,约有数十家,本年仅十二三家。皆因各码头钱庄倒闭,银根吃紧,是以收闭者多,开办者少。刻闻入山办茶者不过数家。如此情形,不但各栈伙固多赋闲,即各栈应用炒茶拣茶等人,亦大失所望也。”反映因经济不景气导致茶业凋敝。

  立夏民谣

  天气类 旧时,宁波人以立夏日的阴晴预测天气:“立夏东风昼夜晴”、“立夏晴,蓑衣好囥进。立夏落,蓑衣脱勿落”、“立夏前头三届热”、“三月三暖,立夏前勿冷”。立夏前后常有大风出现,名“龙王暴”,立夏日发东风,民间以为有水灾,甬谚谓“立夏东风雨涟涟”。“雨打立夏,呒处洗耙”,说明立夏晴则旱。

  农时类 宁波农谚云:“立夏晴,好年成”、“立夏落,炒破镬”,立夏落雨,意味着整个茶季湿气重,用手工做茶年代,湿气过重会给茶农增添炒茶成本。宁波旧俗将立夏作为“水稻开秧日”,“早稻插秧勿过立夏关”、“种田勿过立夏关,过了立夏要减产”,立夏前后正是宁波早稻插秧的旺季。“立夏种田过半滩,小满割麦抢时限”、“谷雨起半畈,立夏耕半滩”、“耕田耕到立夏边,有苗呒谷莫怨天”、“立夏浸种,小满插秧”、“立夏种田吃金团,小满上山蚕茧圆”、“立夏麻糍劳碌餽,重阳麻糍安稳餽”,是指立夏过后将进入农忙季节。“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地里杂草生长很快,“立夏三天遍地锄”、“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立夏勿落,犁耙高挂”。立夏是麦子的收割季节,“冬至种麦,立夏要割”、“早熟大麦立夏黄,早熟小麦三月黄”、“小麦不过立夏”、“立夏东风摇,麦子水里撩”。立夏倭豆刚刚上市,“冬至三瓣叶,立夏好过节”、“春分见花,清明见荚,立夏尝新,芒种卸粒”、“立夏六谷,谷雨稻谷”。麻类有“立夏前后种络麻”、“立夏芝麻,小满稻谷”、“过了立夏节,夜长一片叶”。蔺草有“立夏一过莫要燥,夏至芽头赶顶草”。毛笋有“立夏龙丝笋,小满正当时”、“谷雨势正旺,立夏落岭老”,谓立夏时节笋由嫩变老速度极快,刚刚运下山就老了。茶叶有“立夏茶叶夜夜老,过了小满变成草”、“茶过立夏一夜粗”,谓立夏茶叶由嫩变老速度极快,采摘宜迅速。“立夏勿种瓜,到老一朵花”,谓立夏是种瓜好时节。

  渔汛类 “立夏小满节,种田落洋生”,“落洋生”指下海捕鱼。大黄鱼鱼汛有“立夏花水,小满正水,夏至煞水”。乌贼产卵有“立夏上山,小满撞山,夏至离山”,“山”这里指海岛。“立夏打暴,乌贼抛锚”,“暴”指海上刮大风,“抛锚”是指乌贼在原地盘旋。立夏时节,当刮了西北大风后,原来随水流向西北岛屿游去的乌贼,此时移动速度减慢,也不易集群,在宁波洋面产生“抛锚”现象。“立夏连日东南风,乌贼逃进岩礁中”,是说在立夏季节,宁波外海连续吹刮东南风,会使水温上升,水流自东南外海流向西北岛屿沿岸,这时乌贼正值产卵期,卵要附在水中礁石上,加上乌贼本身游动能力很弱,它就随水流游到岛边,形成乌贼匆匆入岛的现象。鳓鱼有“谷雨到渔场,立夏赶卖场,大暑谢大洋”。

  立夏诗歌

  古代宁波文人对立夏节多有题咏。清代宋梦良《姚江竹枝词》:“春深争采雨前茶,立夏称人杂笑哗,蚕事既登田事起,年年小满动三车。”三车:丝车、油车、水车。

  清代虞景璜《芦江竹枝词》:“果存樱桃笋作羹,年年届节把身称。阿侬多吃豇豆饭,比较前年重也轻?”

  清代姚燮《西沪棹歌》:“糍糁新奇应节裁,骆驼去后牡丹开。花朝已食聪明菜,立夏还尝瞌睡梅。”此诗写地方风味美食骆驼蹄糕、牡丹糕、聪明菜、瞌睡梅。前两句写各种带有地方风味的食品如糍、糁、骆驼蹄糕、牡丹糕之类,皆顺应时节而栽种、生长与制作,后两句写西沪流行二月二吃聪明菜、立夏日吃梅的习俗。诗人自注:“端午日风俗,作骆驼蹄糕。重九作牡丹糕。二月初二花朝日,妇女煮饭,杂以菜食之,谓主聪明。立夏日摘梅食之,谓能醒睡。”

  清代谢辅绅《蛟川物产五十咏·蚕豆》:“水墨花开入画宜,种成一顷讵为箕,紫缨未饱青梅小,正是蛾眉上簇时。”

  宁波晚报摄影 龚国荣

首页  上一页  [1]  [2]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