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日报记者厉晓杭通讯员俞继业洪 波
“白菜贵过猪肉”,最近,蔬菜价格的反季上涨,再次引发关注。
“菜价高?那是因为种的人少了。”近日,在北仑戚家山街道好而居农贸市场,菜农洪甫祥一边张罗着买卖,一边对记者说,除了气候、油价、流通环节等因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蔬菜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少,在农村,不靠种地吃饭,已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现实选择”。“3月份我到区里开农业技能培训会,一眼看去,全是头发花白的人。”
渡头蔬菜基地是北仑主要的蔬菜基地之一,种植面积约250亩,每年向市场提供四季蔬菜约100万公斤。
洪甫祥说,目前渡头基地有30多户菜农,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5060群体已成种菜主力军,他今年51岁,是基地里最“年轻”的本地人。
“什么时间干什么活,那都是有讲究的。”洪甫祥介绍,与种植玉米、花木等经济作物不同,种菜需要精耕细作,最忌讳马虎了事。眼下正值各种蔬菜生长旺季,他每天至少要花10个小时在大棚里。
“种大棚是件体力活。”菜农杨善惠补充道,清晨4点左右,他就要起床开始收菜,5点运到市场出售,中午打个瞌睡,下午1点左右进棚干活,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家,有些菜农干的太晚,就索性睡在田边的临时房里。
基地工作人员宋富强总结了一个字,那就是“累”。他说,尽管该基地菜农去年一年的纯收入平均在四五万元,比打工还多一点,但是田间地头几乎看不到40岁以下的人,现在的年轻人宁愿少挣一些,也不愿意吃这份苦。
采访中,菜农们纷纷表示,尽管有了大棚,但气候对蔬菜的生长依然很重要,“归根到底,种菜还得看天吃饭。”2月下旬,持续低温多雨,导致瓜果类蔬菜生长缓慢,打乱了本应错开的上市时间,可能影响最终售价。
“菜农的年收入很难预计和保证。”宋富强说,与工人每月领工资不同,年景好,种菜一年的确能赚好几万元;反之,就要白白辛苦一场。
“地租、种子、汽油、大棚膜、肥料以及摊位费都不停地涨、涨、涨。”杨善惠发起了牢骚,两年前种5亩地的成本大约是1万元,现在为了保证蔬菜质量,都得用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成本至少增加5千元,更要命的是,蔬菜的价格和产量都没办法保证。
在他看来,现在的年轻人大都比较现实,相较这种出力不一定讨好的活,他们宁愿给人打工,每月赚两三千元,起码“旱涝保收”,无需“提心吊胆”。
“没有年轻人进入,农业生产人员老龄化严重,是当前各地农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北仑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担忧,农业一线产业人员已出现明显断层,“人都出去了,谁来保障我们的‘菜篮子’?”记者了解到,年初,该区出台系列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吸引年轻人进入农业领域。
编辑: 陈燕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