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象山90后一篇长微博火了:请别叫我富二代
稿源: 东南商报   2012-06-06 07:08:21报料热线:81850000

郑威奇 记者崔引 摄

  郑威奇博文:《回忆,我们仨儿》

  含着金钥匙出生,一帆风顺地长大,一身名牌,豪车坐驾,条件优越,自视甚高,怕吃苦,责任感低,这是许多人对“富二代”的看法。

  这两天,广泛流传的一篇长微博,改变了许多人的看法。一名来自象山的年轻人,细细记下了他所能记得的父母创业经历,充满了艰辛、曲折和磨难。

  写这篇博文的是“富二代”郑威奇,1992年出生,象山人,今年读大一,昨天,记者和他取得了联系。

  “我们不是你们想像的那样,从小生活条件就很好的,没吃过苦的。”

  “我的父母不是你们想像的那样,一夜暴富。风光只在人前,你懂的。”

  “我们不是你们想像的那样,父母把一切安排好,自己什么都不用操心。”

  郑威奇对记者说了许多心里话,他说,他并不喜欢别人叫自己“富二代”,他写这篇博文就是想告诉大家,上一代经历了什么,这一代,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

  关于“富二代”标签

  富来之不易,少有人看到背后的艰辛

  在象山县定塘镇,郑威奇的父母小有名气。他们做的是农业机械,就像他在博文中所说的,创业路上坎坷颇多,最穷的时候,一家三口整整喝了两年酱油汤。后来才慢慢好起来,去年的产值已经达到了5000万元,企业生产的小农牧机械质量在浙江省同行中名列前茅,企业基本不受金融危机影响,市场前景很不错。

  与此同时,郑威奇开始被同学们半开玩笑地称为“富二代”。

  郑威奇坦言,他不太喜欢这个称呼,但是走得近的朋友会以此来调侃自己,他倒也习惯。前几天,他的父亲受邀参加浙洽会产业对接会,要带他同往,因为准备资料他忙得团团转。后来和几个好朋友交流起来,有人又开起了玩笑:“还是我们的大学生活轻松,反倒是你这个‘富二代’,忙得跟什么似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句话再次触动了郑威奇。回去后他想了很多,“富二代”不是一个坏词,但很多人说到这个词,就会有一种很复杂的心态,特别是年轻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谁都想有钱,可是大家都只看到有钱人人前的风光,没有看到他们背后辛酸的努力。事实上,付出和回报是等值的,轻轻松松成功越来越不可能。

  回去后,有感而发的他,花了2个小时,细细地记录下自己所能记得的父母创业史。“不考虑文采、布局,甚至不多加思考,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就想把能记得的都写下来,将来不忘,没想到一口气写了5000多字。”郑威奇说,他后来把它贴到QQ空间,也是想让大家知道,上一代,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他这一代,知道创业艰难,懂得珍惜,绝不会坐吃山空。

  关于钱和生活

  花钱不在乎多少,但得花得有头绪

  在许多人眼里,“富一代”体会过创业的艰辛,有可能会舍不得花钱,但本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想法,所以“富二代”绝对生活奢侈。那么经历过重重磨难好不容易才富起来的郑家人,是怎么“享受”生活的呢?

  郑威奇的QQ空间里,记录了父亲这样一件趣事:

  清明放假在台州。下午的时候我跟老爸两个人从数码城出来,碰到一位卖眼镜的小商贩。

  “哎,这位老板,这批太阳镜我新进的,防眩光,还能透视看清扑克牌麻将!”

  “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卖?”老爸问他。

  “我看您这么有气质,打个折,800元给您吧!”

  “800元?80元能卖不?”

  “老板您真能开玩笑,这货我600元进的!我今天就不赚钱了,600元卖给您,我们交个朋友。”

  “不行,就卖给我80元!”

  “老板我看您应该是个爽气的人,我们做个朋友,我贴200元,300元您拿走!”

  “那就索性卖给我80元吧。”

  “老板我在您这儿说了很久了,平时已经卖出好几副了!这眼镜我今天就当充个数,100元您要是不买,我就走了。”

  然后老爸给他一张百元钞票,眼镜到手。

  郑威奇告诉记者,爸爸生来就非常节俭,衣服穿得很普通,没有老板派头,妈妈也是,对他也是。

  从高中住校开始,郑威奇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而他的同学,大多是在1500元至2500元。这1200元是他基本的生活费,上大学后,如果需要请同学吃饭,或者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那就只能自己挣了。上大学之前,没有时间出去兼职,额外开销还得管爸妈伸手,但是颇费工夫。

  郑威奇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比如读高中的时候他想把电脑升级一下,他就必须写一个详细的可行性报告,比如为什么要改装,哪些组件要升级,要达到什么效果。这份报告要由妈认可、签字,他才能拿到钱。

  “我妈妈虽然文化不高,但是她是个对钱非常敏感的人,而且特别会理财。我曾听司机说过,她是能把100万当1000万来用的人。”郑威奇说,在理财方面,母亲常说的一句话他觉得特别有道理,“花钱不在乎多少,得花得有头绪。咱家现在是有钱了,以后会有大笔资金交给你支配,但在这之前,你得学会怎么把钱花得有条理。尤其是有的时候,你用钱,不只是为自己在用。”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象山90后一篇长微博火了:请别叫我富二代

稿源: 东南商报 2012-06-06 07:08:21

郑威奇 记者崔引 摄

  郑威奇博文:《回忆,我们仨儿》

  含着金钥匙出生,一帆风顺地长大,一身名牌,豪车坐驾,条件优越,自视甚高,怕吃苦,责任感低,这是许多人对“富二代”的看法。

  这两天,广泛流传的一篇长微博,改变了许多人的看法。一名来自象山的年轻人,细细记下了他所能记得的父母创业经历,充满了艰辛、曲折和磨难。

  写这篇博文的是“富二代”郑威奇,1992年出生,象山人,今年读大一,昨天,记者和他取得了联系。

  “我们不是你们想像的那样,从小生活条件就很好的,没吃过苦的。”

  “我的父母不是你们想像的那样,一夜暴富。风光只在人前,你懂的。”

  “我们不是你们想像的那样,父母把一切安排好,自己什么都不用操心。”

  郑威奇对记者说了许多心里话,他说,他并不喜欢别人叫自己“富二代”,他写这篇博文就是想告诉大家,上一代经历了什么,这一代,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

  关于“富二代”标签

  富来之不易,少有人看到背后的艰辛

  在象山县定塘镇,郑威奇的父母小有名气。他们做的是农业机械,就像他在博文中所说的,创业路上坎坷颇多,最穷的时候,一家三口整整喝了两年酱油汤。后来才慢慢好起来,去年的产值已经达到了5000万元,企业生产的小农牧机械质量在浙江省同行中名列前茅,企业基本不受金融危机影响,市场前景很不错。

  与此同时,郑威奇开始被同学们半开玩笑地称为“富二代”。

  郑威奇坦言,他不太喜欢这个称呼,但是走得近的朋友会以此来调侃自己,他倒也习惯。前几天,他的父亲受邀参加浙洽会产业对接会,要带他同往,因为准备资料他忙得团团转。后来和几个好朋友交流起来,有人又开起了玩笑:“还是我们的大学生活轻松,反倒是你这个‘富二代’,忙得跟什么似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句话再次触动了郑威奇。回去后他想了很多,“富二代”不是一个坏词,但很多人说到这个词,就会有一种很复杂的心态,特别是年轻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谁都想有钱,可是大家都只看到有钱人人前的风光,没有看到他们背后辛酸的努力。事实上,付出和回报是等值的,轻轻松松成功越来越不可能。

  回去后,有感而发的他,花了2个小时,细细地记录下自己所能记得的父母创业史。“不考虑文采、布局,甚至不多加思考,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就想把能记得的都写下来,将来不忘,没想到一口气写了5000多字。”郑威奇说,他后来把它贴到QQ空间,也是想让大家知道,上一代,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他这一代,知道创业艰难,懂得珍惜,绝不会坐吃山空。

  关于钱和生活

  花钱不在乎多少,但得花得有头绪

  在许多人眼里,“富一代”体会过创业的艰辛,有可能会舍不得花钱,但本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想法,所以“富二代”绝对生活奢侈。那么经历过重重磨难好不容易才富起来的郑家人,是怎么“享受”生活的呢?

  郑威奇的QQ空间里,记录了父亲这样一件趣事:

  清明放假在台州。下午的时候我跟老爸两个人从数码城出来,碰到一位卖眼镜的小商贩。

  “哎,这位老板,这批太阳镜我新进的,防眩光,还能透视看清扑克牌麻将!”

  “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卖?”老爸问他。

  “我看您这么有气质,打个折,800元给您吧!”

  “800元?80元能卖不?”

  “老板您真能开玩笑,这货我600元进的!我今天就不赚钱了,600元卖给您,我们交个朋友。”

  “不行,就卖给我80元!”

  “老板我看您应该是个爽气的人,我们做个朋友,我贴200元,300元您拿走!”

  “那就索性卖给我80元吧。”

  “老板我在您这儿说了很久了,平时已经卖出好几副了!这眼镜我今天就当充个数,100元您要是不买,我就走了。”

  然后老爸给他一张百元钞票,眼镜到手。

  郑威奇告诉记者,爸爸生来就非常节俭,衣服穿得很普通,没有老板派头,妈妈也是,对他也是。

  从高中住校开始,郑威奇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而他的同学,大多是在1500元至2500元。这1200元是他基本的生活费,上大学后,如果需要请同学吃饭,或者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那就只能自己挣了。上大学之前,没有时间出去兼职,额外开销还得管爸妈伸手,但是颇费工夫。

  郑威奇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比如读高中的时候他想把电脑升级一下,他就必须写一个详细的可行性报告,比如为什么要改装,哪些组件要升级,要达到什么效果。这份报告要由妈认可、签字,他才能拿到钱。

  “我妈妈虽然文化不高,但是她是个对钱非常敏感的人,而且特别会理财。我曾听司机说过,她是能把100万当1000万来用的人。”郑威奇说,在理财方面,母亲常说的一句话他觉得特别有道理,“花钱不在乎多少,得花得有头绪。咱家现在是有钱了,以后会有大笔资金交给你支配,但在这之前,你得学会怎么把钱花得有条理。尤其是有的时候,你用钱,不只是为自己在用。”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