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波近代城市改造之始地:外滩马路的前世今生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6-17 07:42:07报料热线:81850000

  现在的外马路。 胡龙召 摄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外马路天主教堂一带。(资料照,源自水银博客)

  黄定福

  当你在高处眺望宁波外滩时,就会发现从新江桥北堍、轮船码头到浙海关旧址之间有一条优美的外滩滨江轮廓线,那里至今保留着众多精美的西式近代建筑。这条优美的外滩滨江轮廓线就是宁波近代城市改造之始地——外马路,1934年建成的宁波历史上第一条新式马路。

  外马路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844年,鸦片战争后,宁波外滩开埠,1862年,美商旗昌洋行为了开通定班货轮,开始在江北岸外滩建造趸船式浮码头,以供船舶停靠,上下旅客,装卸货物。12年后,招商局又在外滩建造了3000吨级的栈桥式铁木结构趸船码头,差不多同年,丹麦的宝隆洋行修建了华顺码头。之后的20余年,一直到20世纪初,江北岸的外滩先后建造了江天码头、北京码头、永川码头、利涉码头、承川码头和新宁波码头等十多座码头……江北岸的外滩就是外马路的前身。

  19世纪80年代,近代宁波市政建设首先起步于江北岸的外滩。尽管这期间江北岸外滩一带人口有所积聚,市面趋于繁华,但市政建设乏善可陈。特别是岸线附近的江堤和道路建设,一直没有进行。据浙海关报告,当时江边道路仍然由一些在不同商行前的断断续续的路组成。“从一条路进入另一条,只有通过向北的小巷到后街,再来到江边,绕道而行,十分不便。”此时的外马路还没形成。

  1898年,经浙海关税务司提议,在江北岸成立了负责道路、卫生、电气、水道等市政建设事宜的工程局。工程局设董事会,浙海关外籍税务司穆麟德任董事长,另有局董8人,中外各4人。工程局成立后,即以码头捐收入在江北岸修筑一个长达数百米的码头,并对沿江堤岸与街面马路进行整修。不久,外马路正式建成开通。1898年12月28日的《德商甬报》就记载了当时城区甬江大道头的水月电灯,“焰火亮如浩月,光耀射目,与市上之灯烛比之,相差天涯也”。

  进入民国时期,在陈宝麟主政下的鄞县建设五年计划中,市政建设也是以江北外马路的扩建为起始而推及全城的。至1934年,长1.2公里,宽19.2米的外马路扩建工程完工,成为当时宁波一个标志性的市政建设工程。

  宁波外滩其实有3条主要的马路,从东边的甬江边往西,依次是外马路、中马路、后马路(今叫人民路),这个顺序也代表了三条马路修建时间的先后。  

  第一层是外马路,也就是原江北岸外滩,当时那里集中了报关行、洋行、银行及服务于港口的各种机构等西洋式办事机构、商贸楼建筑。

  第二层中马路,是消费区,主要服务于来往的船商和从事海运的流动人员的生活消闲,在中马路,有饭店、酒楼、诊所、牙科、娱乐场所、照相店、理发店、百货店等生活配套设施。

  第三层是后马路,也就是今天的人民路,是生活居住区,集中了小菜场、南北货店等。当时的菜场有380多个摊位,海员、码头工人、商贩等大多数居住在这里,这里把许多单体民宅连成一片,纵横排列,然后又按总弄和支弄作行列式的布局,从而形成一个个居住区,一个个近代石库门建筑群。

  由这三条主要街道为骨架,有约百余条巷道垂直或交叉分布在街道两侧,形成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街巷格局。遗存至今的小巷还有二横街、扬善路、羊山路以及车站路等。

  外滩的现存建筑除了外马路上西洋式办事机构、商贸楼建筑外的民居多建于清末至民国时期,如宁波帮的早期有名人物、“小港李家”的代表李云书宅。民国初的李宅,前面还有一条李家河,其建筑风格与江南水乡的质朴素雅相吻合,融实用、经济、美观于一体。中马路的两侧多为二层的店铺建筑,前店后厨,楼上是居寝之所,临河的建筑—般有踏步水埠一直通到水面。还有古桥、驳岸、河埠头、石板路、过街亭等富有水乡特色的建筑小品,可惜外滩上的小河已被填埋,旧日的居住环境和风貌只能从文献中查找和体会。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近代城市改造之始地:外滩马路的前世今生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6-17 07:42:07

  现在的外马路。 胡龙召 摄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外马路天主教堂一带。(资料照,源自水银博客)

  黄定福

  当你在高处眺望宁波外滩时,就会发现从新江桥北堍、轮船码头到浙海关旧址之间有一条优美的外滩滨江轮廓线,那里至今保留着众多精美的西式近代建筑。这条优美的外滩滨江轮廓线就是宁波近代城市改造之始地——外马路,1934年建成的宁波历史上第一条新式马路。

  外马路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844年,鸦片战争后,宁波外滩开埠,1862年,美商旗昌洋行为了开通定班货轮,开始在江北岸外滩建造趸船式浮码头,以供船舶停靠,上下旅客,装卸货物。12年后,招商局又在外滩建造了3000吨级的栈桥式铁木结构趸船码头,差不多同年,丹麦的宝隆洋行修建了华顺码头。之后的20余年,一直到20世纪初,江北岸的外滩先后建造了江天码头、北京码头、永川码头、利涉码头、承川码头和新宁波码头等十多座码头……江北岸的外滩就是外马路的前身。

  19世纪80年代,近代宁波市政建设首先起步于江北岸的外滩。尽管这期间江北岸外滩一带人口有所积聚,市面趋于繁华,但市政建设乏善可陈。特别是岸线附近的江堤和道路建设,一直没有进行。据浙海关报告,当时江边道路仍然由一些在不同商行前的断断续续的路组成。“从一条路进入另一条,只有通过向北的小巷到后街,再来到江边,绕道而行,十分不便。”此时的外马路还没形成。

  1898年,经浙海关税务司提议,在江北岸成立了负责道路、卫生、电气、水道等市政建设事宜的工程局。工程局设董事会,浙海关外籍税务司穆麟德任董事长,另有局董8人,中外各4人。工程局成立后,即以码头捐收入在江北岸修筑一个长达数百米的码头,并对沿江堤岸与街面马路进行整修。不久,外马路正式建成开通。1898年12月28日的《德商甬报》就记载了当时城区甬江大道头的水月电灯,“焰火亮如浩月,光耀射目,与市上之灯烛比之,相差天涯也”。

  进入民国时期,在陈宝麟主政下的鄞县建设五年计划中,市政建设也是以江北外马路的扩建为起始而推及全城的。至1934年,长1.2公里,宽19.2米的外马路扩建工程完工,成为当时宁波一个标志性的市政建设工程。

  宁波外滩其实有3条主要的马路,从东边的甬江边往西,依次是外马路、中马路、后马路(今叫人民路),这个顺序也代表了三条马路修建时间的先后。  

  第一层是外马路,也就是原江北岸外滩,当时那里集中了报关行、洋行、银行及服务于港口的各种机构等西洋式办事机构、商贸楼建筑。

  第二层中马路,是消费区,主要服务于来往的船商和从事海运的流动人员的生活消闲,在中马路,有饭店、酒楼、诊所、牙科、娱乐场所、照相店、理发店、百货店等生活配套设施。

  第三层是后马路,也就是今天的人民路,是生活居住区,集中了小菜场、南北货店等。当时的菜场有380多个摊位,海员、码头工人、商贩等大多数居住在这里,这里把许多单体民宅连成一片,纵横排列,然后又按总弄和支弄作行列式的布局,从而形成一个个居住区,一个个近代石库门建筑群。

  由这三条主要街道为骨架,有约百余条巷道垂直或交叉分布在街道两侧,形成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街巷格局。遗存至今的小巷还有二横街、扬善路、羊山路以及车站路等。

  外滩的现存建筑除了外马路上西洋式办事机构、商贸楼建筑外的民居多建于清末至民国时期,如宁波帮的早期有名人物、“小港李家”的代表李云书宅。民国初的李宅,前面还有一条李家河,其建筑风格与江南水乡的质朴素雅相吻合,融实用、经济、美观于一体。中马路的两侧多为二层的店铺建筑,前店后厨,楼上是居寝之所,临河的建筑—般有踏步水埠一直通到水面。还有古桥、驳岸、河埠头、石板路、过街亭等富有水乡特色的建筑小品,可惜外滩上的小河已被填埋,旧日的居住环境和风貌只能从文献中查找和体会。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