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3
考古队员在水底下如何交流?
“以前用手势,现在用无线通信系统”
为了保障安全,潜水作业实行双人编组的潜伴制度,一旦一人发生危险,另一人及时给予帮助。
那么,在海底,水下考古队员又是如何交流的?
“打手势。”傅亦民告诉记者,在培训班的时候,他们就曾学过一套水下作业的专用手势。
傅亦民竖起大拇指,说:“这个手势表示可以上去了。”随后,他又把大拇指往下翻,“这个代表往下潜。”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傅亦民感叹道,“现在的水下考古已经用上水下无线通信系统,实现了水面与水下、水下与水下之间的通话交流。”
水下考古,不同于陆上考古,它必须在水下完成测绘、记录。令人好奇的是,水下考古队员在水下也是用纸和笔的吗?
“是的,不过水下用的是特制的纸和笔。”傅亦民解开了记者的疑惑,“从外形上看,这种纸和陆上考古用的米格纸很相似,但是材质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傅亦民描述在水下写字的感受,“总归有些不自然的,况且又必须戴着手套工作。”
疑问4
考古队员身上绑铅块是为了什么?
“为了克服水的浮力。铅块数量因人而异。”
傅亦民介绍说,水下考古队员个人的潜水装备包括呼吸器、潜水服、面罩、压铅、脚蹼、潜水表、潜水刀等。
“绑铅块是为了更好地克服水的浮力。”傅亦民告诉记者,他下水时就要绑6块压铅,“当然,铅块的数量也是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定。”
水下需要氧气。“现在的供气设备包括气瓶和水面管供两种,管供就是由工作平台上的供气机通过供气管给潜水员直接供气。现在水下考古一般都会两个都备上。”
两种设备傅亦民都体验过,“用气瓶,喉咙会干,得了咽喉炎就麻烦了,想咳又不能咳,因为一咳嗽咬嘴就掉了。”
一般情况下,气瓶在10米深的水底,能用近一个小时。水下缺氧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要戴上潜水表,而且水上也得有人看着。如果出现忘我工作的情况,潜水表会发出警示信号,提醒你时间差不多了”。
不过,“现在有了水下无线通信系统,还有水下视频监控系统,这个问题也基本上不存在了。”傅亦民说。
延伸阅读
水下考古三大步骤
水下考古,并不只是简单地在水下完成记录、测量、绘图和摄影。傅亦民告诉记者,水下遗址的考古工作主要包括三个过程:
1.水下遗址的寻找和定位。 寻找有潜水寻找和仪器寻找两种。潜水寻找常用漂浮线寻找,即在水底放置一长绳,分段均有浮标,潜水员找到遗址的地方,找与之最近的浮标作出记号。仪器寻找就是借助现代化设备寻找,仪器包括测扫声呐系统、浅底层剖面仪、磁力仪等。现代化设备结合潜水员水下寻找是比较好的方法。
找到水下遗址后就要准确定位。定位是将遗址具体位置在海图上标出,用经纬数注明。定位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岸边参照物定位,并配以景物照片;二是仪器定位,即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准确定位。
2.发掘前的准备工作。 这方面工作有时需要一至两年才能完成。发掘前工作要根据地方环境、条件来确定形式,配置设备。前期调查工作主要包括判定遗址范围、性质、价值;海域水下环境;沉船遗址的保存现状、承载物品、掩埋程度;海底地层堆积和大体结构等。为了更多了解一些具体和直接的沉船情况,还应下水进行测量、摄影、钻探和小规模的发掘。
3.水下考古发掘。 水下考古同陆上考古一样也采用基线、探方形式发掘,水下每个探方都可作一坐标系,便于测量绘图。
水下遗迹遗物记录、测量、摄录完成后,就要提取遗物。物品提取按照先上层后下层、先易后难、轻拿轻放原则,分批装入网袋或筐内提出水面,冲洗后登记编号收藏。
本版撰稿 记者 梅薇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