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昨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发布《宁波市文物事业发展蓝皮书》(2012卷总第六卷),对2011年全市地面文物保护、地下与水下考古发掘、博物馆事业、申遗工作等进行了全面回顾,并对新的一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文化遗产事业进行了分析。
采取有效措施
减少文物损害
蓝皮书指出,我市绝大多数文物受到自然或人为等多种因素的损害。在自然因素中,以“腐蚀或污染”对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的损害覆盖面最广,其次是“生物破坏”,再次是“灾害性天气”,包括低温连阴雨、台风、暴雨、冰雹、雷雨大风等等。在人为因素中,以受年久失修因素损害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最多,其次是受“生产生活活动”因素影响,再次是受“不合理利用”因素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文物损害变化因素。
博物馆发展良好
服务品质提升
蓝皮书数据显示,全市现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121家,比2010年增加了10.01%。其中国办87家,比2010年增加了7.41%;民办34家,增加了21.4%。由文化文物系统归口管理的49家,占总数的40.5%;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10家(国办9家,民办1家),占总数的8.26%。向社会免费开放104家,占总数的85.95%,比2010年增加了23.81%。国办博物馆年度内共征集文物817件。各类民办博物馆馆舍总面积已有490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近33950平方米,藏品总数已达39210件,其中展示品为15566件。
2011年全市文博系统举办各类临时性展陈83个,参观人数约271.1万人次。全市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全年接待参观人数492.65万人次,其中免费参观人数337.77万人次。各地继续开展“文化遗产大篷车”行动和“流动博物馆”活动,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宣传教育服务能力,贴近了社区和农村的群众文化生活。
文物安全执法检查
力度明显加大
蓝皮书指出,2011年,市、县(市)区两级文物部门继续完善文物保护单位日常维护监管法律机制,以推行“一点一本”(即每一处文物保护单位落实一个《文物保护单位日常巡查登记簿》)为依托,全面开展文物单位的日常巡查。各县(市)区文物监察机构通过“三员建设”(即设置监督员、聘请文保员、物色信息员)和加强“三员”业务培训,构建了县(市)区、乡(镇、街道)、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全市全年共组织文物执法专项检查89次,出动文物执法人员1805人次,组织全市性文物专项集中巡查4次;检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1123处,受理群众举报和投诉25起,立案查处违法案件8起。
蓝皮书提出大力推进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等新形态博物馆建设,探索建立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共融、互利多赢的长效机制。要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转变,进一步从馆舍建设、藏品征集、藏品保护、陈列展览、公众服务、文化传播、产品研发和管理等八方面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蓝皮书还公布一个新的文化亮点数据,即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整理古籍224935册,其中204366册已完成目录编制,占已整理总数的90.9%,善本文献量34184册。全年度服务社会公众查阅量400641册,古籍保护利用继续向前推进。
宁波日报记者陈青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