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7问“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6-24 13:07:14报料热线:81850000

  2 猜想

  船载瓷器会是哪个阶层用的?

  大多是民窑青花瓷,应该是普通百姓使用

  “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出水遗物中,瓷器占了大多数。而这些瓷器多为青花,陶器器型有罐、壶等。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林士民看到过前期出水的这些瓷器,“从其特征来看,应该是景德镇民窑烧造。”

  据水下考古队员描述,这些青花瓷器,“胎多为白色,少量呈灰白色或灰色,质地细密。白釉,多泛青白色,有的泛灰白或灰色,釉层较薄,釉面莹润。纹样多为缠枝花卉纹,青花色泽明艳,有的泛灰。”

  “唐宋时期,一些从官窑烧造出来的瓷器,属于高档品,出口的话,基本上是给贵族用的。而从沉船上出水的这些瓷器应是普通百姓用的,而且从器型上判断,应该就是一些日常用具。”林士民表示,清晚期的青花瓷算不上特别珍贵,“我家就有。有些八九十岁的老人家里,估计也还留着类似的瓷器。”

  据水下考古队员透露,青花瓷碗、杯及五彩盖罐是在船体东北舱位中发现的,“成排成摞摆放整齐,分2—4层,紧贴船底板和肋骨,扰乱较少。因无使用痕迹,应为此船运载的船货。”

  在刘恒武看来,瓷器“非常适合远洋交易”,因为它们“可以密集码放,占用空间很小,而且还可以压舱”。但是,“远洋贸易船,必须在有限的船舱空间中尽可能装载更多的货物,以便扩大交易量。”刘恒武解释说,因为古代的远洋贸易船危险性高,“所以必须谋求利润最大化。”

  事实上,在古代,船遇险的几率比较大。“清代史料中,漂风难船的记录很多,中日韩都有很多记录,其中包括不少救助记录。”

  3 猜想

  梅园石除了压舱之用,还会销往哪里?

  宁波特有石材梅园石主要出口日本

  考古队员在沉船中部地区发现了大批成排成列的梅园石。梅园石是宁波特有石材,主要分布于鄞州区鄞江镇梅园山、锡山一带。而这也是这艘商贸运输船在宁波始发或途经宁波的重要证据。

  “梅园石一般是作为压舱石使用,也是顺带载运的货品。其传统的出口目的地并非东南亚。”刘恒武说,“自南宋时期起,宁波梅园石就开始出口日本,主要用于建造石狮、石塔(萨摩塔)等。”刘恒武曾经留学日本,他告诉记者:“日本本地石材大多肌理粗疏,不如梅园石细腻、易于雕刻。”

  梅园石是一种高档的建筑和雕饰石料。清徐兆昺《四明谈助》录《四明山志》有云:“东浙碑材。不能得太湖石,次之梅园。质颇近腻。今石孔久闭,佳者不易求矣。”

  至今,日本的一些建筑仍留有梅园石的痕迹。“最著名的当属东大寺门前的两个石狮,堪称日本国宝。”那么,东南亚一带会进口梅园石么?“不太可能,因为东南亚是福建、广东的传统贸易地,而福建两广不乏优质石材。”刘恒武说。

  4 猜想

  沉船的货主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根据一枚印章和船上生活用具推测,应是中国人

  沉船上的船员用品和大批货物摆放有序,据水下考古队员透露:“船体南端多见陶罐,北端多见青花碗,西北端多见五彩罐及器盖。船体周边除去地势最高的东南面外,均有零星的罐、锡器、铜钱、青花碗、银币等各类遗物散布其间。”

  “青花灯盏、碗、盘、铜器、锡器等可能是贩卖的商品,而陶罐、陶瓶、砚台等,因为数量较少,部分还有使用痕迹,应该是船上的生活用品。”水下考古队员如此表示。

  在这艘沉船上,还发现了一枚印章,上面刻有“盛源合记”四个字。刘恒武在仔细看了这枚印章的照片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印章的正确读法应是“源合盛记”。

  “读这枚印章印在纸面上的文字,顺序应该是:由右到左,由上到下。”刘恒武表示,“‘源合盛’是商号,而这枚印章是商号的印信。”

  商号印章具有现在公章的性质,是当时商号用来盖在凭证、广告、货单等单据上的印章。“与今天的收据、发票印章的功能大体一致。”刘恒武认为,“根据那枚印章和船上生活用具推测,沉船的货主应是中国人。”

  5 猜想

  船上的西班牙银币有何特殊之处?

  西班牙银币曾在中国流通,并不稀奇

  在“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上,发现了一枚西班牙银币。据水下考古队员描述,这是一枚圆形银币,“钱径3.9厘米,厚0.2厘米。边缘压花,表面磨损,图案模糊,正面图案和印文模糊不可识,应为头像和铸造年份,背面是皇冠、盾徽,两边是双柱,周围镌刻着西班牙文HISPAN.ET IND.REX.M.8R.F.M等”。

  西班牙银币,在我国俗称“双柱”银元,铸地在墨西哥。“西班牙银币分两种:一种是币面铸两个半球,左右各列一柱,俗称‘双球双柱’;另一种正面是人物胸像,背面中间为盾形国徽,徽上有皇冠,国徽的两侧各列一柱,柱上卷轴缠绕,俗称‘人像双柱’。这枚银币应是‘人像双柱’。”水下考古队员透露。

  刘恒武告诉记者:“西班牙银币早年曾在中国流通。”他给记者解释说:“明末直至鸦片战争,中国是贸易顺差大国,外国货币流入中国很多。因为西班牙银币质量好,明末到清代中国一直在用,南京条约赔款还用它作货币单位。所以,在清代沉船中,发现西班牙银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6 猜想

  沉船上发现的焦炭是用来干什么的?

  很有可能是水手烧饭用的

  前期水下考古还发现了3块焦炭,这些焦炭“火烧痕迹明显,碳化程度较高”。那么,沉船上的焦炭当初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这些焦炭最有可能就是水手烧饭烧菜用的。”林士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清代的商贸木质船,在船上开伙一般用缸灶。”所谓缸灶,就是用一只小缸做的灶台。

  古时远洋航行,通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为此,水手都会备足干粮,而每到一个港口,水手也会上岸,从岛上补充淡水和新鲜的瓜果蔬菜。”

  而在刘恒武看来,“也不排除这艘船上的水手会带些活的牲畜和家禽,以资补给。”事实上,早在宋代,一些大型的远洋商船上,就已经可以养猪、种菜了。

  7 猜想

  船上的水手有没有逃生的可能?

  地处近海,出入渔船比较多,逃生很有可能

  不久前,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浙江宁波渔山小白礁一号沉船遗址调查与试掘》的文章。文中详细地描述了沉船上发现的诸多遗物,但并没有关于发现遗骸的记录。令人好奇的是,如果遗址中没有发现人的骸骨,那么,当初沉船触礁的时候,船上水手有没有逃生的可能呢?

  “有这个可能性。”刘恒武分析说,沉船发现地属于近海海域,“而且象山港是传统渔港,平时出入的渔船比较多。”也因此,“水手自救或者得到救助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刘恒武告诉记者,远洋船的船员都是专业水手,“他们大多富于航海经验,了解遇险应急技能,故而自救逃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延伸阅读

  760万元用来发掘一艘沉船,值!

  专家:考古价值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

  “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的发掘牵动人心。目前,760万元的发掘经费也已经全部到位。有人提出质疑,有没有必要花这么多钱,去发掘一艘清末的沉船?宁波大学历史系教授龚缨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考古价值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

  宁波目前已经发掘了5艘古沉船,“其他4艘都是在陆地上发现的,唯独‘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是在水下发现的。这也是浙东海域首次发现的具有较高价值的水下古沉船。”龚缨晏说,早在上世纪60年代,政府曾在象山石浦港打捞过一艘清朝的军舰,这艘名为“驭远”的军舰是在当年的中法战争中沉入海底的。但打捞和水下考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当年“驭远”的打捞,是为了保持航道的畅通。水下考古就不一样了,它是为了寻找历史遗物,还原历史真相。“‘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的考古发掘是宁波也是浙江省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水下考古项目。它不仅将推动宁波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也将为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贸易制度、航海技术、中国船员的组织结构等提供典型标本,而且,沉船上发现的文物也有可能解开‘海上丝绸之路’的诸多秘密。”

  也许,沉船上出水的清晚期的青花瓷器等文物,如果仅以经济价值来衡量,并不算昂贵。不过,龚缨晏认为,“小白礁Ⅰ号”的考古价值是第一位的,而考古价值是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的,“这艘沉船是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7问“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6-24 13:07:14

  2 猜想

  船载瓷器会是哪个阶层用的?

  大多是民窑青花瓷,应该是普通百姓使用

  “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出水遗物中,瓷器占了大多数。而这些瓷器多为青花,陶器器型有罐、壶等。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林士民看到过前期出水的这些瓷器,“从其特征来看,应该是景德镇民窑烧造。”

  据水下考古队员描述,这些青花瓷器,“胎多为白色,少量呈灰白色或灰色,质地细密。白釉,多泛青白色,有的泛灰白或灰色,釉层较薄,釉面莹润。纹样多为缠枝花卉纹,青花色泽明艳,有的泛灰。”

  “唐宋时期,一些从官窑烧造出来的瓷器,属于高档品,出口的话,基本上是给贵族用的。而从沉船上出水的这些瓷器应是普通百姓用的,而且从器型上判断,应该就是一些日常用具。”林士民表示,清晚期的青花瓷算不上特别珍贵,“我家就有。有些八九十岁的老人家里,估计也还留着类似的瓷器。”

  据水下考古队员透露,青花瓷碗、杯及五彩盖罐是在船体东北舱位中发现的,“成排成摞摆放整齐,分2—4层,紧贴船底板和肋骨,扰乱较少。因无使用痕迹,应为此船运载的船货。”

  在刘恒武看来,瓷器“非常适合远洋交易”,因为它们“可以密集码放,占用空间很小,而且还可以压舱”。但是,“远洋贸易船,必须在有限的船舱空间中尽可能装载更多的货物,以便扩大交易量。”刘恒武解释说,因为古代的远洋贸易船危险性高,“所以必须谋求利润最大化。”

  事实上,在古代,船遇险的几率比较大。“清代史料中,漂风难船的记录很多,中日韩都有很多记录,其中包括不少救助记录。”

  3 猜想

  梅园石除了压舱之用,还会销往哪里?

  宁波特有石材梅园石主要出口日本

  考古队员在沉船中部地区发现了大批成排成列的梅园石。梅园石是宁波特有石材,主要分布于鄞州区鄞江镇梅园山、锡山一带。而这也是这艘商贸运输船在宁波始发或途经宁波的重要证据。

  “梅园石一般是作为压舱石使用,也是顺带载运的货品。其传统的出口目的地并非东南亚。”刘恒武说,“自南宋时期起,宁波梅园石就开始出口日本,主要用于建造石狮、石塔(萨摩塔)等。”刘恒武曾经留学日本,他告诉记者:“日本本地石材大多肌理粗疏,不如梅园石细腻、易于雕刻。”

  梅园石是一种高档的建筑和雕饰石料。清徐兆昺《四明谈助》录《四明山志》有云:“东浙碑材。不能得太湖石,次之梅园。质颇近腻。今石孔久闭,佳者不易求矣。”

  至今,日本的一些建筑仍留有梅园石的痕迹。“最著名的当属东大寺门前的两个石狮,堪称日本国宝。”那么,东南亚一带会进口梅园石么?“不太可能,因为东南亚是福建、广东的传统贸易地,而福建两广不乏优质石材。”刘恒武说。

  4 猜想

  沉船的货主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根据一枚印章和船上生活用具推测,应是中国人

  沉船上的船员用品和大批货物摆放有序,据水下考古队员透露:“船体南端多见陶罐,北端多见青花碗,西北端多见五彩罐及器盖。船体周边除去地势最高的东南面外,均有零星的罐、锡器、铜钱、青花碗、银币等各类遗物散布其间。”

  “青花灯盏、碗、盘、铜器、锡器等可能是贩卖的商品,而陶罐、陶瓶、砚台等,因为数量较少,部分还有使用痕迹,应该是船上的生活用品。”水下考古队员如此表示。

  在这艘沉船上,还发现了一枚印章,上面刻有“盛源合记”四个字。刘恒武在仔细看了这枚印章的照片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印章的正确读法应是“源合盛记”。

  “读这枚印章印在纸面上的文字,顺序应该是:由右到左,由上到下。”刘恒武表示,“‘源合盛’是商号,而这枚印章是商号的印信。”

  商号印章具有现在公章的性质,是当时商号用来盖在凭证、广告、货单等单据上的印章。“与今天的收据、发票印章的功能大体一致。”刘恒武认为,“根据那枚印章和船上生活用具推测,沉船的货主应是中国人。”

  5 猜想

  船上的西班牙银币有何特殊之处?

  西班牙银币曾在中国流通,并不稀奇

  在“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上,发现了一枚西班牙银币。据水下考古队员描述,这是一枚圆形银币,“钱径3.9厘米,厚0.2厘米。边缘压花,表面磨损,图案模糊,正面图案和印文模糊不可识,应为头像和铸造年份,背面是皇冠、盾徽,两边是双柱,周围镌刻着西班牙文HISPAN.ET IND.REX.M.8R.F.M等”。

  西班牙银币,在我国俗称“双柱”银元,铸地在墨西哥。“西班牙银币分两种:一种是币面铸两个半球,左右各列一柱,俗称‘双球双柱’;另一种正面是人物胸像,背面中间为盾形国徽,徽上有皇冠,国徽的两侧各列一柱,柱上卷轴缠绕,俗称‘人像双柱’。这枚银币应是‘人像双柱’。”水下考古队员透露。

  刘恒武告诉记者:“西班牙银币早年曾在中国流通。”他给记者解释说:“明末直至鸦片战争,中国是贸易顺差大国,外国货币流入中国很多。因为西班牙银币质量好,明末到清代中国一直在用,南京条约赔款还用它作货币单位。所以,在清代沉船中,发现西班牙银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6 猜想

  沉船上发现的焦炭是用来干什么的?

  很有可能是水手烧饭用的

  前期水下考古还发现了3块焦炭,这些焦炭“火烧痕迹明显,碳化程度较高”。那么,沉船上的焦炭当初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这些焦炭最有可能就是水手烧饭烧菜用的。”林士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清代的商贸木质船,在船上开伙一般用缸灶。”所谓缸灶,就是用一只小缸做的灶台。

  古时远洋航行,通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为此,水手都会备足干粮,而每到一个港口,水手也会上岸,从岛上补充淡水和新鲜的瓜果蔬菜。”

  而在刘恒武看来,“也不排除这艘船上的水手会带些活的牲畜和家禽,以资补给。”事实上,早在宋代,一些大型的远洋商船上,就已经可以养猪、种菜了。

  7 猜想

  船上的水手有没有逃生的可能?

  地处近海,出入渔船比较多,逃生很有可能

  不久前,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浙江宁波渔山小白礁一号沉船遗址调查与试掘》的文章。文中详细地描述了沉船上发现的诸多遗物,但并没有关于发现遗骸的记录。令人好奇的是,如果遗址中没有发现人的骸骨,那么,当初沉船触礁的时候,船上水手有没有逃生的可能呢?

  “有这个可能性。”刘恒武分析说,沉船发现地属于近海海域,“而且象山港是传统渔港,平时出入的渔船比较多。”也因此,“水手自救或者得到救助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刘恒武告诉记者,远洋船的船员都是专业水手,“他们大多富于航海经验,了解遇险应急技能,故而自救逃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延伸阅读

  760万元用来发掘一艘沉船,值!

  专家:考古价值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

  “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的发掘牵动人心。目前,760万元的发掘经费也已经全部到位。有人提出质疑,有没有必要花这么多钱,去发掘一艘清末的沉船?宁波大学历史系教授龚缨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考古价值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

  宁波目前已经发掘了5艘古沉船,“其他4艘都是在陆地上发现的,唯独‘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是在水下发现的。这也是浙东海域首次发现的具有较高价值的水下古沉船。”龚缨晏说,早在上世纪60年代,政府曾在象山石浦港打捞过一艘清朝的军舰,这艘名为“驭远”的军舰是在当年的中法战争中沉入海底的。但打捞和水下考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当年“驭远”的打捞,是为了保持航道的畅通。水下考古就不一样了,它是为了寻找历史遗物,还原历史真相。“‘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的考古发掘是宁波也是浙江省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水下考古项目。它不仅将推动宁波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也将为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贸易制度、航海技术、中国船员的组织结构等提供典型标本,而且,沉船上发现的文物也有可能解开‘海上丝绸之路’的诸多秘密。”

  也许,沉船上出水的清晚期的青花瓷器等文物,如果仅以经济价值来衡量,并不算昂贵。不过,龚缨晏认为,“小白礁Ⅰ号”的考古价值是第一位的,而考古价值是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的,“这艘沉船是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首页  上一页  [1]  [2]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