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今日9时至11时 央视直播小白礁水下考古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6-24 13:47:46报料热线:81850000

  

  昨天,考古潜水员在小白礁海域进行下水预演。(周建平摄)

  -首次采用陆海空三维直播,增加无人机海上航拍

  -6省市水下考古精英助阵,梅园石、青花瓷将一一亮相

  中国宁波网讯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暨央视直播活动昨日召开新闻发布会。6月24日、25日和28日,央视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宁波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中国宁波网将推出3场大型直播特别节目。其中24日、25日的直播时间为上午9时至11时。央视将首次采用陆海空三维直播,增加无人机航拍,观众将从空中、水面、水下三个角度看到整个考古发掘现场。据悉,昨天下午央视已经进行15分钟预播。

  “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是国家文物保护重点项目,自5月中旬正式启动以来,目前已进入潜水发掘阶段。“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是迄今我市发掘的第五艘古代沉船,其遗址位于象山县石浦镇渔山列岛海域。这是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时,于2008年首次发现的,2009年进行了重点调查。经初步研究,“小白礁Ⅰ号”沉船为一艘中等规模的远洋商贸运输船,以运输宁波本地特产的梅园石材为主,兼运青花瓷器等商品。

  2011年4月,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立项,由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开展,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合作支持,并调集北京、安徽、江西、福建、海南、浙江等地水下考古队员共同参与,现场发掘人员35名左右(其中宁波本地水下考古队员6名)。这是我市和我省第一个正式获批立项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也是国家文物局确定的2012年度全国重点文物工作之一,填补了我市和我省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的空白。

  根据发掘工作计划,“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拟分为2012和2013两个年度实施发掘。其中,今年主要完成船载文物发掘;2013年完成古船船体发掘。发掘工作完成后,还将向国家申报古船船体科技保护与复原项目,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北仑)开展修复并展示。

  今日上午9:00至11:00,“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发掘直播特别节目将在央视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和宁波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中国宁波网同时播出,小白礁Ⅰ号沉船将向全球观众揭开面纱。

  首次采取陆海空三维直播

  央视社会新闻部副主任王平曾经带队直播南澳Ⅰ号,昨日他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对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直播央视首次采取陆海空三维直播,“在此之前最多是平台、水底两维直播,明天将首次采用无人机航拍,除非风太大无人机上不了天,届时能够让观众从空中、水面、水下三个角度全面看见考古现场。”他认为,从条件、设备、水平及技术方案看,此次直播将是“迄今为止水下考古直播的巅峰之作”。

  按照计划,小白礁Ⅰ号沉船船体将于2013年出水,到时是否会组织直播?王平说:“今年做完直播后,再具体研究,希望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再次相见。”

  与国际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接轨

  谈到小白礁Ⅰ号与南海Ⅰ号、南澳Ⅰ号沉船在保护理念、技术上有何不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认为,小白礁Ⅰ号沉船本身极具特色。南海1号、南澳1号分别采用整体打捞和原址保护方式,小白礁Ⅰ号直接通过水下考古发掘。“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展水下考古,已经从单纯的水下考古走向全面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虽然与国外先进水平有一些差距,但基本理念已经与国际接轨。”

  全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从宁波起步

  省文物局副局长吴志强说,浙江水下考古工作起步比较早,“主要是宁波花费大量精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从宁波起步,国家基地于2010年正式挂牌,专业队伍在全国有很强的战斗力,在宁波海域开展了工作。不仅自己走出去参加全国的水下考古工作,也把全国的专家请进来向他们学习,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吴志强说,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发掘汇集了全国水下考古精英,对开启浙江水下文物保护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浙江是个海洋大省,古代商贸在海上留下大量遗存,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发现并用现代技术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省里正在发展海洋战略,进一步搞清历史遗存对促进现在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除了沿海水下,还有内陆水下也有很多遗存,是今后一个时期文物保护重要一环。”

  再次佐证宁波是“海上丝路”始发港之一

  考古直播指挥部执行指挥、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松才介绍,直播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发掘是一次富有意义的考古活动、宣传活动、合作活动,不仅宣传文物保护本身再次佐证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也通过央视直播,全方位宣传宁波这个现代化的港口城市,让更多人了解宁波,喜欢宁波。

  据介绍,为了直播和考古工作安全、顺利、圆满完成,宁波前期组建了四个工作组。水下考古工作组作为主体,与央视紧密对接。直播组由央视派出精兵强将,宁波电视台紧密配合。水下考古远离大陆,要求高、压力大,水、电、通讯在渔山岛都不方便,海事海洋、电力通信等部门全力保障,组建了综合保障。外宣、内宣、网宣等组成新闻宣传组,有效宣传水下考古。这四个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准备就绪,而且各个保障组也已经多次预演,确保万无一失。

  在8级风浪中作业

  昨天,渔山列岛除了有大暴雨,还有大风,据气象预报为西南风6级,阵风7至8级,记者从石浦坐上不停颠簸的渔光曲号,2个小时到了渔山列岛。据船上工作人员介绍,平常上岛只需80分钟,“今天风大,船速只能慢下来。”

  到了渔山列岛,又坐船到了小白礁1号水下考古工作平台,央视的直播间也设在这里,船上整齐堆放着潜水服、氧气瓶以及各种设备,考古队员们上水、下水一直在忙乎。

  据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基地办公室副主任林国聪现场介绍,“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工作队上平台作业已经20天了,派员潜水工作220余人次、总潜水时间超过10500分钟。完成了纵横基线、水下探方、水上—水下通话扬声系统、水下监控摄像系统、水下照明灯阵等的布设;基本完成遗址南部和中部约140平方米范围的揭露清理。发掘过程中新出水各类文物标本34件,其中青花瓷24件、五彩碗4件、陶缸2件、“康熙通宝”铜钱1枚,酱釉陶盖1件、紫砂壶1件、铜构件1件,并采集出水了部分沉船遗址堆积中各类包含物、船板残件等测试样品,与浙江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合作制定了沉船遗址沉积物和水体检测分析方案。“在本次水下考古工作中,还布设了水上—水下监控指挥系统,并将短基线运用于水下考古实践中,这在国内尚属首次。按照工作进度安排,预计本次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将于7月上旬结束。”

   宁波日报记者 陈青 通讯员 徐学敏 象山记者站 丁华  孙建军 陈光曙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今日9时至11时 央视直播小白礁水下考古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6-24 13:47:46

  

  昨天,考古潜水员在小白礁海域进行下水预演。(周建平摄)

  -首次采用陆海空三维直播,增加无人机海上航拍

  -6省市水下考古精英助阵,梅园石、青花瓷将一一亮相

  中国宁波网讯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暨央视直播活动昨日召开新闻发布会。6月24日、25日和28日,央视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宁波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中国宁波网将推出3场大型直播特别节目。其中24日、25日的直播时间为上午9时至11时。央视将首次采用陆海空三维直播,增加无人机航拍,观众将从空中、水面、水下三个角度看到整个考古发掘现场。据悉,昨天下午央视已经进行15分钟预播。

  “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是国家文物保护重点项目,自5月中旬正式启动以来,目前已进入潜水发掘阶段。“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是迄今我市发掘的第五艘古代沉船,其遗址位于象山县石浦镇渔山列岛海域。这是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时,于2008年首次发现的,2009年进行了重点调查。经初步研究,“小白礁Ⅰ号”沉船为一艘中等规模的远洋商贸运输船,以运输宁波本地特产的梅园石材为主,兼运青花瓷器等商品。

  2011年4月,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立项,由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开展,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合作支持,并调集北京、安徽、江西、福建、海南、浙江等地水下考古队员共同参与,现场发掘人员35名左右(其中宁波本地水下考古队员6名)。这是我市和我省第一个正式获批立项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也是国家文物局确定的2012年度全国重点文物工作之一,填补了我市和我省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的空白。

  根据发掘工作计划,“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拟分为2012和2013两个年度实施发掘。其中,今年主要完成船载文物发掘;2013年完成古船船体发掘。发掘工作完成后,还将向国家申报古船船体科技保护与复原项目,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北仑)开展修复并展示。

  今日上午9:00至11:00,“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发掘直播特别节目将在央视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和宁波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中国宁波网同时播出,小白礁Ⅰ号沉船将向全球观众揭开面纱。

  首次采取陆海空三维直播

  央视社会新闻部副主任王平曾经带队直播南澳Ⅰ号,昨日他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对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直播央视首次采取陆海空三维直播,“在此之前最多是平台、水底两维直播,明天将首次采用无人机航拍,除非风太大无人机上不了天,届时能够让观众从空中、水面、水下三个角度全面看见考古现场。”他认为,从条件、设备、水平及技术方案看,此次直播将是“迄今为止水下考古直播的巅峰之作”。

  按照计划,小白礁Ⅰ号沉船船体将于2013年出水,到时是否会组织直播?王平说:“今年做完直播后,再具体研究,希望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再次相见。”

  与国际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接轨

  谈到小白礁Ⅰ号与南海Ⅰ号、南澳Ⅰ号沉船在保护理念、技术上有何不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认为,小白礁Ⅰ号沉船本身极具特色。南海1号、南澳1号分别采用整体打捞和原址保护方式,小白礁Ⅰ号直接通过水下考古发掘。“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展水下考古,已经从单纯的水下考古走向全面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虽然与国外先进水平有一些差距,但基本理念已经与国际接轨。”

  全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从宁波起步

  省文物局副局长吴志强说,浙江水下考古工作起步比较早,“主要是宁波花费大量精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从宁波起步,国家基地于2010年正式挂牌,专业队伍在全国有很强的战斗力,在宁波海域开展了工作。不仅自己走出去参加全国的水下考古工作,也把全国的专家请进来向他们学习,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吴志强说,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发掘汇集了全国水下考古精英,对开启浙江水下文物保护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浙江是个海洋大省,古代商贸在海上留下大量遗存,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发现并用现代技术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省里正在发展海洋战略,进一步搞清历史遗存对促进现在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除了沿海水下,还有内陆水下也有很多遗存,是今后一个时期文物保护重要一环。”

  再次佐证宁波是“海上丝路”始发港之一

  考古直播指挥部执行指挥、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松才介绍,直播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发掘是一次富有意义的考古活动、宣传活动、合作活动,不仅宣传文物保护本身再次佐证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也通过央视直播,全方位宣传宁波这个现代化的港口城市,让更多人了解宁波,喜欢宁波。

  据介绍,为了直播和考古工作安全、顺利、圆满完成,宁波前期组建了四个工作组。水下考古工作组作为主体,与央视紧密对接。直播组由央视派出精兵强将,宁波电视台紧密配合。水下考古远离大陆,要求高、压力大,水、电、通讯在渔山岛都不方便,海事海洋、电力通信等部门全力保障,组建了综合保障。外宣、内宣、网宣等组成新闻宣传组,有效宣传水下考古。这四个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准备就绪,而且各个保障组也已经多次预演,确保万无一失。

  在8级风浪中作业

  昨天,渔山列岛除了有大暴雨,还有大风,据气象预报为西南风6级,阵风7至8级,记者从石浦坐上不停颠簸的渔光曲号,2个小时到了渔山列岛。据船上工作人员介绍,平常上岛只需80分钟,“今天风大,船速只能慢下来。”

  到了渔山列岛,又坐船到了小白礁1号水下考古工作平台,央视的直播间也设在这里,船上整齐堆放着潜水服、氧气瓶以及各种设备,考古队员们上水、下水一直在忙乎。

  据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基地办公室副主任林国聪现场介绍,“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工作队上平台作业已经20天了,派员潜水工作220余人次、总潜水时间超过10500分钟。完成了纵横基线、水下探方、水上—水下通话扬声系统、水下监控摄像系统、水下照明灯阵等的布设;基本完成遗址南部和中部约140平方米范围的揭露清理。发掘过程中新出水各类文物标本34件,其中青花瓷24件、五彩碗4件、陶缸2件、“康熙通宝”铜钱1枚,酱釉陶盖1件、紫砂壶1件、铜构件1件,并采集出水了部分沉船遗址堆积中各类包含物、船板残件等测试样品,与浙江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合作制定了沉船遗址沉积物和水体检测分析方案。“在本次水下考古工作中,还布设了水上—水下监控指挥系统,并将短基线运用于水下考古实践中,这在国内尚属首次。按照工作进度安排,预计本次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将于7月上旬结束。”

   宁波日报记者 陈青 通讯员 徐学敏 象山记者站 丁华  孙建军 陈光曙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