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健身的游戏
———放鹞子
放风筝是中国最传统的游戏之一,各地通行,宁波也不例外。只是宁波人习惯称其为“放鹞子”,“鹞”是鹰的别称,也叫“鸢”,风筝高飞天空,样子像鹰,故有此喻。风筝的起源据说和军事有关。《墨子·鲁问》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里的“鹊”就是“木鸢”。相传,公输子作木鸢是为了窥探宋城。汉代发明纸后,“纸鸢”替代了“木鸢”,但功能仍用于军事。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被叛军围困,“缚纸鸢飞空,告急于外”。风筝作为娱乐工具,最早史载于唐代,但最初只限于皇宫和贵族府第。北宋后这种游戏流传到民间,成为孩子们喜爱的玩物,并一直流传至今。放风筝是一种很好的健身运动,宋代人就已经认识了放纸鸢的健身作用,评价说:“春日放鸢,引丝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
在宁波,农历正月、二月是放风筝最好的季节,所以有“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的宁波老话流传。一些宁波诗人纷纷作诗描述之。清代余姚著名诗人陈梓就写过这样的《纸鸢诗》:“一线通天任所之,青雪得路日迟迟。何难放手真痴汉,不惜抬头是小儿。暮雨渐浓应早计,春风虽好不长吹。君看劲翮摩宵鹄,尚有燖毛下鼎时。”慈溪《浒山志》的编纂人之一高杲也作诗感叹:“是真是赝送飞鸢,偶借春风也到天。只道青云骤得路,谁知肘腋被人牵。”这首诗里,高杲先生显然是见鸢生情,托鸢喻理了。
角力对抗的游戏
———抲跌
“抲跌”为宁波方言,共同语称“摔跤”。“摔跤”是一项古老的运动,在各地流传甚广,古称“角抵”、“角力”、“相扑”等。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传说蚩尤部落和黄帝部落打仗时,头戴有角的器具,以角抵人来求胜利。秦汉时,它已由军事活动发展成表演游戏了。《古今图书集成》记载:“秦并天下,罢讲武礼,为角抵。”汉朝司马迁写《史记》时,干脆称它为“蚩尤戏”。唐代摔跤运动流行更广,只是那时人们更喜欢称其为“相扑”,这时候的相扑运动游戏色彩更浓,也更讲究技巧,为以后相扑在妇女中的流行创造了条件。《江表传》是最早记录女子相扑的书,距今已有1700多年。宋朝时女子相扑更为热门,甚至有赤裸情况发生。司马光实在看不下去,写了《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一文来加以批判。宋代以后,闺诫渐严,妇女相扑被视作有伤风化而禁止,民间就少见妇女“抲跌”了。
除“抲跌”外,宁波还有许多角力对抗游戏,如“拗手劲”、“斗鸡”、“挨市日”、“拔河”等。“拗手劲”就是扳手腕,两个人手握手,用力将对方的手往下压至手背碰物面为胜。“拗手劲”既可两人比赛,也可以多人打擂,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过去很受孩子们欢迎。
“斗鸡”则是脚和脚的对抗。游戏时,双方各用一腿蹦行,另一腿弯折起来,用手扶住,以膝盖为武器顶撞对方,弯腿落地者为败。此游戏可两人玩,也可多人玩,游戏性很强,活动量大,对锻炼孩子们身体的平衡性和柔韧性大有好处。
“挨市日”是一种集体游戏,多在冬天寒冷时举行,参加者背靠一墙,以膀相挤扛,均往中间用力,中间人被挤出后,再站一端往中间挤,挤暖和为止。这种热闹拥挤的游戏很像宁波人赶集,故喻名为“挨市日”。在取暖设备简陋的过去,这可是团体短时取暖的高效之法,很多农村孩子课余时间尤爱玩之。
“拔河”也是角力对抗的集体游戏,古称“牵钩”,相传起源于春秋,是中国古代军队中训练兵卒体力的项目,后来成为古人借以祈吉禳灾的手段。起初用竹索拔河,唐时改为大绳。拔河时,敲锣打鼓,呐喊助威,气氛十分热烈,据说这样才能压住邪祟,祈佑丰收。后来拔河的神秘性渐渐削弱,流行于民间后,形式更为简便易行,成为至今盛行不衰的少量传统游戏之一。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