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上新屋村的和美之道—从“两创”迈向“两富”
稿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 2012-08-14 11:42:52

  在纬一路6号,66岁的王秀珍正在灯光下敲打着一种小螺丝。那些精灵般的小螺丝被统一嵌在剃须刀的刀架上,“每天嵌1000个,能赚40元。”她对记者说。村里那些工厂的外包业务,让像王秀珍那样的村民踊跃从事来料加工,提高了普通村民的收入。

  党员企业经营者杨海江说,仅他一家企业,从五金件、塑料件到包装、喷漆,一年外包的来料加工产值高达2000万元。

  越来越多的业务被外包,不仅让本村村民富起来,那些曾经身无分文、前来上新屋村打工的年轻人也有了创业的机会——购置几台加工设备,为原先打工的企业或更多的企业加工。

  上新屋村的变迁,堪称是一个传统农村市场化的标本。

  “零星种田,希望不大;规模种田,钱途无量。”63岁的村民杨伟峰告诉记者,“农户都把土地流转到村集体,再租赁给农业规模经营户。”现在,村里400多亩土地,由两家农业龙头企业经营,农户腾出时间打工、搞经营,大大增加了收入。

  在村干部引领下,记者轻轻叩响戚茂根的家门。老人刚吃过晚饭,见是常来常往的村干部,立即起身让座。在屋内,老人的妻子一听到说话声,亲切地喊:“阿江书记来了!”

  戚茂根因喉癌刚动了手术,妻子又多年瘫痪在床,“他们算是村里最穷的一户”。可是记者看到,即便是“最穷”,老人脸上却看不出丝毫担忧。

  因为说不出话,老人拿出写字板一笔一笔给记者算了笔经济账:除去国家和省里的低保补助,每年村里分红和补贴就有3000多元,而家里房屋出租又能赚6500元,再加上企业经营者们各项捐助,一年收入不低于2.5万元。而看病的医疗费,80%以上都能报销。

  “村干部对你好吗?日子过得好吗?”64岁的戚茂根听了感慨不已,在写字板上写下:“再好没有了!”

  一句承诺,带出一片广阔市场:村企不断发展的秘诀,就在于诚实守信有爱心

  “一户人家、一个村能抓住机会一时富起来并不难,难的是保持好的强劲发展势头。做到这一点,诚实守信不能少。”村干部杨伟申明亮眸子里闪耀着神采,“我们村这些年的发展就说明这一点。大家都有一股子劲,不能因为不讲诚信砸了上新屋村的牌子。”

  在村支部办公室的墙上,记者看到一排市里评选出的“诚信示范户”公示栏。

  46岁的王桥镇榜上有名。他在上新屋村经营电器厂已有20多年了,一提到这事儿,他就高兴得合不拢嘴:“评为‘诚信户’,企业大门口挂上这个牌子,到我们这里下订单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刚接触外国客商时,一家意大利厂商向他预订5万把直发器,可临近交货的日子,下游零配件供应商拖延供货,眼看就要违约了,怎么办?王桥镇一咬牙:发动员工加班加点,货物也由原先的海运改为空运,把货按时发往意大利。仅这一单生意,厂里亏了9万元,可意大利厂商与王桥镇彼此信任了,短线买卖成了长期生意。

  像王桥镇这样当选为“诚信户”的企业老板,上新屋村有十几个。

  前年,钢材等原材料价格大涨,面对跨年度的订单,是违约,还是按合同做亏本买卖?上新屋人义无反顾地选择后者。大家坚信,“信誉比黄金更重要”。

  义乌经销商李允达和上新屋村的企业做了20年的生意。他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他从上新屋村进的货没有出现一例假冒伪劣产品。

  凭着诚实守信的经营之道和优质的产品保证,上新屋村在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客户纷至沓来,企业实力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日益壮大。这里的车间正24小时开足马力,许多企业今年上半年出口增长率超过30%。

  评选“六好公民”,是上新屋村正在开展的一项活动,均通过村民海选获得:“激情务实好公民”、“文明崇德好公民”、“诚信奉献好公民”、“爱乡感恩好公民”、“和睦和谐好公民”、“互融共促好公民”。能够成为“六好公民”,上新屋村人觉得是最有面子的事。

  采访中,上新屋人相互关爱、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感人镜头,深深留在记者的脑海里。

  春节,村民吴荣生突发心血管疾病,看病花费不少钱。村党支部发出紧急倡议后,短短一天村民就捐了13万元。

【编辑: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