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那些台风来临的日子:各具特色的台风天生活札记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08月19日 08:15   【 】 【打印

  台风,一个能量超强的自然现象。

  宁波人习惯叫它“做风水”,这个词形象地勾勒出了人们印象中的台风天。

  经历了无数次与台风的较量,甬城市民感受过它的威力,承受过它的破坏,但更多的是从容应对的回忆。

  八月,一个台风季节。记者走进那些最普通的宁波家庭,翻出一本本各具特色的台风天生活札记。

  最新的记录

  生活免不了一些忙乱,但不慌

  像每年人们预料的那样,很嚣张地冒出来的双台风“苏拉”和“达维”,对甬城只是轻轻一扫,匆匆就离开了。

  但是,还来不及缓冲,频繁的气象预报就让“老宁波”们嗅到了强台风“海葵”的气息。防,是一定要防的,许多市民开始忙碌起来。

  8月6日,“海葵”逼近,习习凉风带来了暴风雨前的舒适。准备生活物资,早已成为江东划船小区胡女士家防台的主旋律。胡女士年近五十,为了在台风期间保证全家人的需求,她列了一张长长的清单,下班后就直奔超市。

  大米、干粮、大瓶装的矿泉水、爽口的酱瓜酸菜、新鲜便宜的蔬果,全被网罗在胡女士的清单中。而当天的超市、卖场相当热闹,和胡女士一样,不少家庭将周末的大购物提早了几天。面对这样的场景,胡女士调侃“有点像过年”。

  “我们白天就知道要刮台风了,说是明天风更大,这才赶来的。”临超市关门那会儿,一对小年轻急匆匆地从货架上抓了一些袋装食品,胡乱往购物车里放。与经验丰富的胡女士相比,他们的购物计划就显得粗糙多了。

  多年来与妻子胡女士默契配合,留在家里的王先生利落地开始台风来临前的安全隐患排查。空调外机的支架是不是牢靠?防盗窗铁皮有没有松动?搁在阳台上的花盆是不是稳妥?窗户的接缝处会不会渗漏水?还有,尽管已有好多年没有因为台风停电了,细心的他还是翻出钓鱼专用的强光手电,看看是不是要充一下电以备用。

  刚搬入江东BOBO城新居不久的小马夫妻可没有如此全面的防台意识,“我们父母打电话来叮嘱过了,上班出门前一定要关好所有门窗,将挂在外面的衣服全收到屋里。”他们下班后回家前,在附近快餐店要了一份订餐单,在小区门口小店随手多买了些休闲零食。

  不过,他们对自家爱车的防护倒挺在意的。台风带来大雨时,车子该停到什么样的位置?路面有多大积水,车子就不能开了?他们对这些仔细研究了一番。

  90后小陈家住海曙白龙社区,后勤事务由父母包揽,她最关心的是自己的“事业”———搜罗网上关于台风的各种信息,及时向朋友播报,以显示自己的“权威性”。她看到一条微博建议人们在台风天将太阳能热水器加满水后,就专门编了一条提示信息发到网上,很快被不少网友转发。就因为这些,小陈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来宁波没多久的河南姑娘小訾在海曙务工。她说,这次是自己第一次与台风“约会”,兴奋与恐惧都有。那感觉好比新交了男朋友,很想“他”多来来,可又怕“他”实际上不是自己想要的类型。

  小訾对防台没啥概念,在社区居委会的关照下,她有意识地多看看电视上的相关报道。除此之外,她还简单理出一个小包裹,防出租房进水,以便撤离。

  泛黄的记忆

  灾难让人心酸痛苦,但无奈

  在上了年纪的宁波人眼里,台风是防不胜防的。尽管大部分记忆随时间而淡去,但早年防御抵挡台风的艰辛多多少少还留存心中。

  今年77岁的林秀娣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除了小时候家在老外滩这一片,其余的五十多年都是在江北白沙居住。在林阿婆的印象里,小时候的台风天,她几乎是在屋顶上度过的。“解放前都是矮平房,我家又在江边,一刮台风,江水倒灌,只能上屋顶。我父亲是在码头挑货的,台风来了,没船没货没生意,就没钱买吃的,一饿就是好几天,太苦了。”林阿婆说着说着,眼眶都红了。

  “参加工作后,我就住进了白沙大庆新村的平房。”林阿婆说,1956年的台风让她印象最深,那一年她儿子不到一岁,丈夫半夜起床整东西,她在迷迷糊糊中发现屋子进水了。“水进得极快,瞬间床漂了起来,人也站不稳了。我把儿子、米以及被子都搁在最高处。自个儿搬把椅子叠桌子上,拿一把扫帚不停地划水。划水不是为排水,而是为了不让水里的泥浆在屋子里沉淀,等水退了便于打扫。”在阿婆的记忆里,每一次台风,她都累得筋疲力尽,好几天才能睡上一觉。

  64岁虞凤仙住在海曙高塘新村。给她印象深刻的,除了1956年的“8·1”台风外,还有1988年的大台风。“当时受条件限制,台风来了有太多太多的无奈。”虞大妈说,风雨一大,各种担心接踵而来,最怕的就是出人命倒房子。“台风来了,我们老百姓也没太多招数。在年轻人看来,有些或许还觉得好玩。”虞大妈记忆中,有好几次自己是坐在门板(当成船)上避了险。最惊险的有两次,一次是小时候从一片汪洋的家里漂出,而另外一次是在奉化遭遇台风被村民用门板救了出来。

  “有句老话叫‘八月蘸酱’,说的就是台风来了买不到新鲜的‘下饭’,家家户户会备好酱豆腐、咸菜、酱油等凑合着吃。”虞大妈说,每年台风一到,日子就过得更苦了。撇开吃的,饮用水也会成大问题,最多放点明矾消消毒,没条件的再脏的河水也得继续喝。出门的时候,只能将“凹”形的龙骨砖绑在脚下,踏高跷通过积水路面。房子没倒算是幸运,但漏水严重的十有八九,水桶、脸盆,能盛水的都拿出来在屋里接水。

  与老一辈“抗台”经历比起来,当时备受呵护的“小孩”们留下了不少有趣的记忆。这些人,现在大多已是中年。年近四十的俞女士记得,小时候家住东恩中学附近,台风后河水倒灌,她就和小朋友们在积水涵洞里摸鱼。老房子进水后,邻居忙得分不开身,就把出生不久的婴儿装在脸盆里,脸盆拴一根长绳子后再系在床脚上。“仔细想来,那时候父母真是辛苦,只是孩童都不知事。”俞女士说,因为台风受灾死伤的人,成年后回忆起来才觉得真可怕。

  20多岁的小潘对台风天几乎没有“悲情”记忆。她就记得,台风一来“天要塌掉一样”,冰箱里吃的东西好多,连水槽里都堆满了青菜,生活的主旋律是看电视,每次父亲湿漉漉地回家总能带来很多惊险的故事。

 [1] [2] 下一页
稿源: 宁波晚报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