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慈溪
老照片征集到慈溪市最早“全家福”
稿源: 慈溪日报   2012-09-06 12:51:41报料热线:81850000

  一张见证历史的老照片。后排左一为杨彩意。

  这张“全家福”让母子俩忆起昔日往事。

  每张老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一段历史。日前,市档案局在面向社会征集老照片的过程中,收到市民应久昌送来的一张上世纪30年代的“全家福”,这是目前我市所发现的在本地拍摄的最早“全家福”照片。而更令人惊喜的是,历经80余载风霜,不仅照片保存完好,照片上其中一位年轻女性至今仍健在,并且牵出了一家“老字号”照相馆的兴衰史。

  80年前老照片

  重现旧时装束

  1930年,时年25岁的杨彩意与丈夫一家在位于今浒山城区城隍庙位置的老房子里,拍摄了一张“全家福”。当时的她也许不会想到,这张照片会完好地保存至今,并且今后还将在档案馆永久珍藏。

  这张老照片中的人物分前后两排,后排两位长者端坐正中,他们是杨彩意的公婆,儿子站在老人身后,儿媳、女儿则分列左右,前排四位小辈盘腿席地而坐。照片中人物着装反映出那个年代的特征。杨彩意的婆婆身穿传统的玄色绸缎大襟衫,上面尚有折痕,应该是为了拍照从箱底翻出来的出客衣,双耳戴有金耳环,右手无名指上戴有嵌宝戒子一枚,头发盘成发髻,也就是民间俗称的“绕绕头”。杨彩意的公公则一袭青布长衫,剃小平头,右手握一柄纸折扇,这也是当时商人的普通穿戴。

  杨彩意(后排左一)与她的几位小姑子都穿着改良短袄,是当时流行的袖长及肘、袖口7寸的“倒大袖”,也称“喇叭袖”,露出一小截手臂,下穿黑色长裙或裙裤,长及脚踝。

  而几位孩子的装束则与大人有所区别,两位女孩上穿花布斜襟衫,下穿裤子,头发则梳作三七开。两位男孩也理平头、穿对襟衫,一个脚穿半筒靴,一个脚穿平底小圆口布夹鞋。

  照片中较为显眼的是4位女子的“解放足”,从脚型可以推断出她们都是幼时缠足后来放开了。

  老照片引出

  一家照相馆的兴衰史

  老照片经历80余载岁月,却仍然清晰完好,这让我们的摄影记者也连连感慨。记者在照片的右下方看到印有“余姚北城孙埭桥畔鸿雪轩照片馆”字样,同时还有一个“叶梦天”的图章。

  照片的拍摄者是否是叶梦天?鸿雪轩照相馆是否还在?记者查阅了许多资料,发现了余姚首家照相馆的一段兴衰故事。

  鸿雪轩照相馆于1915(民国4年)开设,当时余姚县周巷驿亭路人叶杏林在上海学得照相技术,回来后夫妇俩撑船往返于村镇为乡民拍照。几年后,用积攒下的钱在龙泉山南麓买了一块荒山坡地,雇用石匠花资一万开凿石梯。从逊埭路进门到最高处“龙山一角”,即为“鸿雪轩照相馆”。东首后门的背景就是整个龙泉山了。叶杏林在此建造了一些楼台亭阁作为照相之用,并觅得山上水源,接出水穴,在进门处开掘一小泉,也称“龙泉”。池水终年不断,受益一方百姓,龙泉水乃冲片印照之必需。

  当时拍照技术相当原始,曝光用手工镜头盖,底片用玻璃,光源靠自然光,到40年代才用上皮球快门和软化片基。一般只能室外拍风景照,如在室内要用玻璃天棚,再用白色、蓝色或黑色遮挡,调节光线明暗。而该馆当年在余姚、慈溪颇有名气,许多殷实人家往往请他们上门拍照。

  叶杏林年老后照相馆由儿子叶梦天接替,招收学徒,扩大营业。随着照相技术改进,余姚陆续出现多家照相馆。叶梦天不甘落后,从硬件到软件都有重大突破,在余姚新建路中段新开了一家“山真”照相馆,原先的“鸿雪轩”就逐渐消失了。

  百岁老人

  将乘法口诀熟记于心

  照片中除了杨彩意老人外,其他人都已作古。杨彩意老人已107岁高龄,由于年事已高,回忆不起当年拍照片时的情形。杨彩意老人的小儿子应久昌告诉记者,他小时候曾向父母问起过这张老照片,也知道了一些家族的历史。

  “我们当时住在城隍庙那里,是店面房,也就是照片的拍摄地。我的祖父母是开香干店的,1935年左右先后亡故。我父亲成年后在余姚丈亭学做生意,解放后回家开了布店,1952年去了上海的工厂工作,1981年也过世了。”在应久昌眼里,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她的巧手能打出漂亮的金丝草帽,做出结实的布鞋,家中里里外外都是她一手操持。

  在那个年代,拍摄照片仍然是件较为稀罕的事,能挤出余钱拍摄照片的人家并不多。在老照片最左侧,记者发现有一位“看稀奇”的孩子,一脸好奇的表情被意外定格在了照片中。

  杨彩意老人长久卧床,神志已不是很清晰。但让人惊讶的是,她仍将乘法口诀熟记于心。应久昌为了证明这点,趴在母亲耳边问:“老母亲,小菜八角一斤,买了五斤,多少钱?”老人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五八得四十。” “当年在夫家跟着做生意,老底子一直在啊,其他什么都不记得了,就算术做得好。”应久昌笑着说,他平时没事就这样和老母亲逗着乐呵乐呵。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老照片征集到慈溪市最早“全家福”

稿源: 慈溪日报 2012-09-06 12:51:41

  一张见证历史的老照片。后排左一为杨彩意。

  这张“全家福”让母子俩忆起昔日往事。

  每张老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一段历史。日前,市档案局在面向社会征集老照片的过程中,收到市民应久昌送来的一张上世纪30年代的“全家福”,这是目前我市所发现的在本地拍摄的最早“全家福”照片。而更令人惊喜的是,历经80余载风霜,不仅照片保存完好,照片上其中一位年轻女性至今仍健在,并且牵出了一家“老字号”照相馆的兴衰史。

  80年前老照片

  重现旧时装束

  1930年,时年25岁的杨彩意与丈夫一家在位于今浒山城区城隍庙位置的老房子里,拍摄了一张“全家福”。当时的她也许不会想到,这张照片会完好地保存至今,并且今后还将在档案馆永久珍藏。

  这张老照片中的人物分前后两排,后排两位长者端坐正中,他们是杨彩意的公婆,儿子站在老人身后,儿媳、女儿则分列左右,前排四位小辈盘腿席地而坐。照片中人物着装反映出那个年代的特征。杨彩意的婆婆身穿传统的玄色绸缎大襟衫,上面尚有折痕,应该是为了拍照从箱底翻出来的出客衣,双耳戴有金耳环,右手无名指上戴有嵌宝戒子一枚,头发盘成发髻,也就是民间俗称的“绕绕头”。杨彩意的公公则一袭青布长衫,剃小平头,右手握一柄纸折扇,这也是当时商人的普通穿戴。

  杨彩意(后排左一)与她的几位小姑子都穿着改良短袄,是当时流行的袖长及肘、袖口7寸的“倒大袖”,也称“喇叭袖”,露出一小截手臂,下穿黑色长裙或裙裤,长及脚踝。

  而几位孩子的装束则与大人有所区别,两位女孩上穿花布斜襟衫,下穿裤子,头发则梳作三七开。两位男孩也理平头、穿对襟衫,一个脚穿半筒靴,一个脚穿平底小圆口布夹鞋。

  照片中较为显眼的是4位女子的“解放足”,从脚型可以推断出她们都是幼时缠足后来放开了。

  老照片引出

  一家照相馆的兴衰史

  老照片经历80余载岁月,却仍然清晰完好,这让我们的摄影记者也连连感慨。记者在照片的右下方看到印有“余姚北城孙埭桥畔鸿雪轩照片馆”字样,同时还有一个“叶梦天”的图章。

  照片的拍摄者是否是叶梦天?鸿雪轩照相馆是否还在?记者查阅了许多资料,发现了余姚首家照相馆的一段兴衰故事。

  鸿雪轩照相馆于1915(民国4年)开设,当时余姚县周巷驿亭路人叶杏林在上海学得照相技术,回来后夫妇俩撑船往返于村镇为乡民拍照。几年后,用积攒下的钱在龙泉山南麓买了一块荒山坡地,雇用石匠花资一万开凿石梯。从逊埭路进门到最高处“龙山一角”,即为“鸿雪轩照相馆”。东首后门的背景就是整个龙泉山了。叶杏林在此建造了一些楼台亭阁作为照相之用,并觅得山上水源,接出水穴,在进门处开掘一小泉,也称“龙泉”。池水终年不断,受益一方百姓,龙泉水乃冲片印照之必需。

  当时拍照技术相当原始,曝光用手工镜头盖,底片用玻璃,光源靠自然光,到40年代才用上皮球快门和软化片基。一般只能室外拍风景照,如在室内要用玻璃天棚,再用白色、蓝色或黑色遮挡,调节光线明暗。而该馆当年在余姚、慈溪颇有名气,许多殷实人家往往请他们上门拍照。

  叶杏林年老后照相馆由儿子叶梦天接替,招收学徒,扩大营业。随着照相技术改进,余姚陆续出现多家照相馆。叶梦天不甘落后,从硬件到软件都有重大突破,在余姚新建路中段新开了一家“山真”照相馆,原先的“鸿雪轩”就逐渐消失了。

  百岁老人

  将乘法口诀熟记于心

  照片中除了杨彩意老人外,其他人都已作古。杨彩意老人已107岁高龄,由于年事已高,回忆不起当年拍照片时的情形。杨彩意老人的小儿子应久昌告诉记者,他小时候曾向父母问起过这张老照片,也知道了一些家族的历史。

  “我们当时住在城隍庙那里,是店面房,也就是照片的拍摄地。我的祖父母是开香干店的,1935年左右先后亡故。我父亲成年后在余姚丈亭学做生意,解放后回家开了布店,1952年去了上海的工厂工作,1981年也过世了。”在应久昌眼里,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她的巧手能打出漂亮的金丝草帽,做出结实的布鞋,家中里里外外都是她一手操持。

  在那个年代,拍摄照片仍然是件较为稀罕的事,能挤出余钱拍摄照片的人家并不多。在老照片最左侧,记者发现有一位“看稀奇”的孩子,一脸好奇的表情被意外定格在了照片中。

  杨彩意老人长久卧床,神志已不是很清晰。但让人惊讶的是,她仍将乘法口诀熟记于心。应久昌为了证明这点,趴在母亲耳边问:“老母亲,小菜八角一斤,买了五斤,多少钱?”老人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五八得四十。” “当年在夫家跟着做生意,老底子一直在啊,其他什么都不记得了,就算术做得好。”应久昌笑着说,他平时没事就这样和老母亲逗着乐呵乐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