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慈溪
五年蓝图描绘“绿色慈溪” 争创建国家级生态市
稿源: 慈溪新闻网   2012-09-13 11:46:04报料热线:81850000

  慈溪新闻网讯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为慈溪这座城市发展定下了绿色基调:强化生态优先,将“绿色慈溪”作为实现“品质之城、幸福家园”宏伟目标的五大任务之一。

  唱响绿色基调,打造“绿色慈溪”五年蓝图出炉。8月23日,《慈溪生态市建设五年规划》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规划提出,力争2015年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16年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基本建成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生态产业经济发展体系、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体系、生态道德文化体系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标志着慈溪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征程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将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点击蓝图亮点纷呈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资源,是财富,也是竞争力。历年来,慈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相继作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生态市建设等重大战略决策,深入实施了“811”环保新三年行动、“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市域污水治理等生态环境工程,全面开展了污染物减排、区域污染整治、水环境治理等环保重点工作,全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2年,慈溪市被批准为第七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2011年11月,慈溪市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2012年3月,慈溪市通过省级生态市创建考核现场验收。

  精心筹划未来五年生态建设蓝图,再度彰显城市发展的智慧与眼光。站在高起点,规划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市为实施年限2012年-2016年的总体目标。面向全方位,规划囊括了29个生态环境功能区建设(禁止准入区8个、限制准入区9个、重点准入区2个、优化准入区10个),总面积1322.0平方公里(陆域面积968.3平方公里),范围覆盖全市5个街道、14个镇。覆盖全领域,规划涉及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机制体制等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并提出了三大类22项指标要求。

  经过五年的努力,慈溪希望达成的愿景是:生态产业经济蓬勃发展。生态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宜居城区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森林慈溪”建设基本完成,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森林覆盖率达到21%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2%以上,饮用水源和地表水水质得到有效改善;生态文化广泛弘扬。崇尚自然、保护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道德渐成风尚,绿色消费模式初步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环保考核问责制度基本建立,全民共建共享机制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程度大大提高。

  解析任务任重道远

  全面梳理规划对创建国家级生态市面临的任务要求,慈溪面临不少挑战。

  对照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五项基本条件:规划编制及环保法律法规贯彻落实、环保机构及相关考核机制、节能减排及环境执法监管、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全国生态镇创建比例,前三项,慈溪市已基本符合条件,关键是后两项。尤其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难度较大。对此,规划提出以国家级生态市创建为抓手,深入推进“森林慈溪”建设,着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化面积;大力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水域面积;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污染减排水平。力争到2016年该项基本条件基本符合国家级生态市创建要求,全市80%的乡镇(包括涉农街道)达到全国生态镇考核标准并获命名。至2016年需新增国家级生态镇(街道)11个,每年需新增约3个国家级生态镇(街道)。规划分析,慈溪市现有省级生态镇(街道)16个,各镇(街道)生态建设基础条件比较好,但由于国家级生态镇(街道)创建名额相对有限,因此难度较大,需要全市上下积极推动基层生态创建。

  规划对22项指标的可达性也进行了分析,根据创建要求,22项指标中已有11项符合要求,11项未达到要求,各占一半。11项未达到要求的指标中,3项难度较小,8项需要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方可实现,分别是: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主导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比重、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平原区)、水环境质量、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化肥施用强度(折纯)、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盘点措施保障给力

  面对挑战,规划提出了6项重点任务,安排11项重点工程,谋划68个支撑项目,总投资129.46亿元。这既彰显市委市政府加快生态市建设的决心,也进一步凸显了规划可操作性强的这一最大特点。

  针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实现难度较大的情况,规划提出了4项重点工作任务: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进节能减排、加强污染防治、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并要求到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2%,生态经济发展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明显上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量明显下降,建成一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示范基地;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实现较2010年下降18.5%;以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深入实施“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三大行动,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慈溪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到2016年,全市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同时,还安排了生态宣教、机制体制建设两项重点任务来提升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从制度层面予以保障。为进一步落实6项重点任务,规划谋划了11项重点工程。规划安排了水污染治理与减排重点工程,包含21个支撑项目,累计投资70.57亿元,占总投资一半以上。此外,用于污染治理的还有:投资8.1亿元的大气污染治理与减排重点工程,含8个支撑项目;重点行业污染整治与提升重点工程,7.65亿元,含9个支撑项目;噪声和固废治理重点工程,7000万元,含2个子项目。因此,用于污染治理的4项重点工程共计40个支撑项目,投资93.32亿元,分别占项目总数的六成、投资总数的七成。其余用于自然生态建设的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工程,投资21.78亿元,含6个支撑项目;生态农业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工程,13.44亿元,含9个支撑项目;节能降耗重点工程、基层创建与“美丽乡村”重点工程、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重点工程、生态环保宣传重点工程、生态制度建设行动计划等5项工程,累计投资7.22亿元。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五年蓝图描绘“绿色慈溪” 争创建国家级生态市

稿源: 慈溪新闻网 2012-09-13 11:46:04

  慈溪新闻网讯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为慈溪这座城市发展定下了绿色基调:强化生态优先,将“绿色慈溪”作为实现“品质之城、幸福家园”宏伟目标的五大任务之一。

  唱响绿色基调,打造“绿色慈溪”五年蓝图出炉。8月23日,《慈溪生态市建设五年规划》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规划提出,力争2015年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16年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基本建成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生态产业经济发展体系、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体系、生态道德文化体系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标志着慈溪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征程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将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点击蓝图亮点纷呈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资源,是财富,也是竞争力。历年来,慈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相继作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生态市建设等重大战略决策,深入实施了“811”环保新三年行动、“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市域污水治理等生态环境工程,全面开展了污染物减排、区域污染整治、水环境治理等环保重点工作,全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2年,慈溪市被批准为第七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2011年11月,慈溪市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2012年3月,慈溪市通过省级生态市创建考核现场验收。

  精心筹划未来五年生态建设蓝图,再度彰显城市发展的智慧与眼光。站在高起点,规划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市为实施年限2012年-2016年的总体目标。面向全方位,规划囊括了29个生态环境功能区建设(禁止准入区8个、限制准入区9个、重点准入区2个、优化准入区10个),总面积1322.0平方公里(陆域面积968.3平方公里),范围覆盖全市5个街道、14个镇。覆盖全领域,规划涉及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机制体制等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并提出了三大类22项指标要求。

  经过五年的努力,慈溪希望达成的愿景是:生态产业经济蓬勃发展。生态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宜居城区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森林慈溪”建设基本完成,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森林覆盖率达到21%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2%以上,饮用水源和地表水水质得到有效改善;生态文化广泛弘扬。崇尚自然、保护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道德渐成风尚,绿色消费模式初步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环保考核问责制度基本建立,全民共建共享机制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程度大大提高。

  解析任务任重道远

  全面梳理规划对创建国家级生态市面临的任务要求,慈溪面临不少挑战。

  对照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五项基本条件:规划编制及环保法律法规贯彻落实、环保机构及相关考核机制、节能减排及环境执法监管、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全国生态镇创建比例,前三项,慈溪市已基本符合条件,关键是后两项。尤其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难度较大。对此,规划提出以国家级生态市创建为抓手,深入推进“森林慈溪”建设,着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化面积;大力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水域面积;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污染减排水平。力争到2016年该项基本条件基本符合国家级生态市创建要求,全市80%的乡镇(包括涉农街道)达到全国生态镇考核标准并获命名。至2016年需新增国家级生态镇(街道)11个,每年需新增约3个国家级生态镇(街道)。规划分析,慈溪市现有省级生态镇(街道)16个,各镇(街道)生态建设基础条件比较好,但由于国家级生态镇(街道)创建名额相对有限,因此难度较大,需要全市上下积极推动基层生态创建。

  规划对22项指标的可达性也进行了分析,根据创建要求,22项指标中已有11项符合要求,11项未达到要求,各占一半。11项未达到要求的指标中,3项难度较小,8项需要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方可实现,分别是: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主导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比重、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平原区)、水环境质量、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化肥施用强度(折纯)、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盘点措施保障给力

  面对挑战,规划提出了6项重点任务,安排11项重点工程,谋划68个支撑项目,总投资129.46亿元。这既彰显市委市政府加快生态市建设的决心,也进一步凸显了规划可操作性强的这一最大特点。

  针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实现难度较大的情况,规划提出了4项重点工作任务: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进节能减排、加强污染防治、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并要求到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2%,生态经济发展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明显上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量明显下降,建成一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示范基地;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实现较2010年下降18.5%;以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深入实施“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三大行动,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慈溪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到2016年,全市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同时,还安排了生态宣教、机制体制建设两项重点任务来提升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从制度层面予以保障。为进一步落实6项重点任务,规划谋划了11项重点工程。规划安排了水污染治理与减排重点工程,包含21个支撑项目,累计投资70.57亿元,占总投资一半以上。此外,用于污染治理的还有:投资8.1亿元的大气污染治理与减排重点工程,含8个支撑项目;重点行业污染整治与提升重点工程,7.65亿元,含9个支撑项目;噪声和固废治理重点工程,7000万元,含2个子项目。因此,用于污染治理的4项重点工程共计40个支撑项目,投资93.32亿元,分别占项目总数的六成、投资总数的七成。其余用于自然生态建设的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工程,投资21.78亿元,含6个支撑项目;生态农业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工程,13.44亿元,含9个支撑项目;节能降耗重点工程、基层创建与“美丽乡村”重点工程、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重点工程、生态环保宣传重点工程、生态制度建设行动计划等5项工程,累计投资7.22亿元。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