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墅亭碑
赵晨沙
宁波江东区福明街道桑家村有一处民国早期的凉亭建筑———王墅亭。
从江南路到桑家村,向北深入村中寻觅,在后桑西侧的一幢普通民居前,王墅亭就在眼前。只见王墅亭残留的四根长形石柱孤零零伫立,亭顶木质构件荡然无存,据传由于节日燃放鞭炮而焚毁。
旧时,这曾经是供过往行人临时歇息的亭子。民国《鄞县通志》记载:“王墅亭,县东北王驻洋村南王墅桥畔。”王驻洋村即现今桑家村一带,亭系对应王墅桥而得名。
置身“亭”中,只见亭柱上直刻楹联,结构分别是长短四种形式。有十八字楹联一副:两途为鄞镇通衢,过客倘疲劳尽可到兹歇足。一望皆黍禾满野,农人如暇迩何妨坐此谈心。十字楹联一副:来来往往不妨在此息息,匆匆忙忙还是宽心坐坐。九字楹联一副:过柳渡以来方将十里,望梅墟而去又有一程七字楹联一副:近是主人远是客,坐而言者起而行。
楹联对仗工整,雅致通俗,仿佛使人置身旧时光阴。其中有两句分别用“柳渡”与“梅墟”作为方位词,一虚一实,相映成趣。“柳渡”,泛指以西十里的江东江厦桥一带;“梅墟”,则为现今高新区梅墟街道,往东就是古镇海(北仑)界。旧时,这里曾是往返鄞镇两地的交通古道。赶路匆匆的人们行经此处,在王墅亭内驻足小憩,“偷得浮生半日闲”。凭栏观望,河道阡陌纵横,船儿穿梭;岸上商贾云集,信客往来;田野稻谷飘香,白鹭飞翔。楹联映射出和平丰收年代江南城郊吉祥和谐的风情世态,这也正是造亭者所希冀的美好景象。
近旁立有《建王墅亭碑记》石碑一通,碑残,损坏严重。细加审视,尚存些许文字,记载了该亭所在的地理方位及周边水陆交通情况和建亭经过。民国九年九月(1920年9月),四位热心乡绅合建王墅亭。同年同月,敬立此碑。
据老人们回忆,王墅亭原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歇山造、九级顶,屋脊压顶,砖上有镂空砖饰,坐北朝南,面阔单开间,通进深同面阔,五步抬梁结构,檐角飞椽略有雕饰。亭柱均为石质,同连石凳,以供行人歇息时用,小巧简洁,为东郊一景。
附近原有王墅桥一座,现已拆。《鄞县通志》亦载:“县东北朱桑村西。清光绪六年,干事桑典清、永春、宋智选具刊;民国五年,里人重修。跨东洞桥港北流至复兴庵前,南流入后塘河,东行通朱桑村,西行通余隘村。”东洞桥港,即东塘河北岸支流,连接王墅桥。在桥西约50米处,1956年4月由邱隘区水利委员会建朱桑桥。王墅亭亦由河对岸向西迁移,历经岁月变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沧桑风雨王墅亭,水中倒影岸上景。一段90多年前宁波东郊的历史旧影重现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