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员工的“幸福经”——利时集团党群工作纪实
稿源:   2012-09-18 16:23:30报料热线:81850000

  -杜锡平 夏静虹

  怎样的企业是优秀企业?让员工有更多的机会涨工资、升职、被领导和同事认可、不断提升工作技能……这一切归根结底都可以归结为一个词——幸福感。

  在经济快速发展、压力倍增的今天,企业使员工获得职业幸福感尤为重要,只有幸福感强的员工,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创造好的工作业绩。拥有6000多名员工的利时集团正是明白了这一点,以党建工作为载体,结合公司的“舍得”、感恩文化,千方百计提升员工的职业幸福感。

  所以,每个利时员工手中,都有一本厚厚的“幸福经”。

  幸福一:

  活动齐 乐子多

  党群办工作人员的甜蜜“烦恼”

  “九月徒步登山;十月举行职工运动会,设置了拔河、两人三足、接力等项目;十一月活动更多,有演讲比赛、利时十九周年厂庆,年底还有迎春晚会,接下来几个月都闲不下来喽。”走进集团党委书记许金波的办公室,他首先扬起桌上一叠厚厚的活动方案笑着说。

  利时集团创建于1993年,早在1996年,集团便建立了党组织,党建工作有着辉煌的过去——上世纪90年代,因为成绩突出,集团党委书记许金波两次受到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

  如今,利时一共有党员115人,集团党委在活跃气氛、构建和谐企业过程中,依然起着重要的“润滑剂”的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员工在工作之余,各类活动应接不暇。

  集团党群办的工作人员也有甜蜜的“烦恼”——“活动很多,人手有限,所以在我们这里,一个人都顶两个用。不过,只要大家玩得开心,我们累点也值得。”

  活动中,大部分是文体活动——

  利时有不少外地员工,住在公司宿舍里。为了丰富业余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利时大家庭的温暖,早在2002年8月,公司便投入资金数十万元,在生活区安装了健身器材,宿舍里还有电视、网络,设施一应俱全。

  中午走进位于办公楼10楼的职工活动室,会被这里的热闹场景感染。这里人声鼎沸,经过一个上午的忙碌工作后,大家纷纷走进职工活动室,欢声笑语不断。

  偌大的职工活动室里,边上靠墙处摆放着健身器材,不时有人在上面练得汗流浃背。旁边一张台球桌上,一群人围在一起,激战正酣。

  一边两张乒乓球桌,几个人轮流上阵,打得不亦乐乎。靠近门口处几张桌式足球台前,更是围满了员工,欢呼声不时响起。

  技术好不好,赛场见分晓,集团每两年举办一次职工运动会,已累计举办了7届。此外,跳绳、桌球比赛等各类小型比赛,每月在各公司开展。每个新员工进入利时,都要参加培训,并参加户外拓展培训,在训练中磨练意志,凝聚团队的力量。

  体育活动给员工的业余生活带来了健康和快乐,文艺活动则陶冶了员工的情操——

  从2003年起,利时每年出资100万元,举办“利时之约”音乐会,面向普通员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定期发票,如今已是第9年,累计赞助资金达900万元,先后邀请100多个著名艺术家和团体来宁波普及高雅艺术,很受欢迎。

  年底花100多万,在五星级酒店宴请员工,表彰优秀员工和优秀管理者。台上载歌载舞,台下杯盘交错,开怀畅饮,场面该有多热闹。这样的年底大狂欢,利时一下就坚持了十多年。

  幸福二:

  待遇好,感情深

  干了十多年的“夫妻档”,想在利时干到老

  今年,是利时日用品公司包装车间流水线装配工黄六秀在利时工作的第十四个年头。十几年前,她和丈夫从江西瑞金老家来到宁波,在利时找到了第一份工作——黄六秀进了包装车间,丈夫老钟进了品质部,夫妻俩一干便是十几年。不但如此,他们的女儿也曾在利时工作。

  如今,黄六秀是自己所在的流水线上的组长,她们的工资实行计件制,黄六秀熟悉各种产品的包装,她的工资也从最初的六七百元,涨到了三千多元。对于这样的收入,黄六秀自己和家人都很满意。

  不过,流水线装配工作枯燥乏味,基本上就是重复再重复,是什么促使她在这个重复枯燥的工作岗位上坚持了十几年?“这里订单充足,工资待遇好,公司还给我们提供宿舍,我已经把利时当成第二个家了。”

  对于一家人和利时的缘分,黄六秀的脸上写满感激。如今她和丈夫住在公司宿舍。“宿舍条件特别好,里面什么都有,不用付房租,只需要交水电费,能省下一笔不小的花费。”黄六秀的笑容里透着满足。

  让黄六秀更为自豪的是,自己和丈夫用这几年赚的钱,在老家买了一套房子。“儿子年纪不小了,有了房子,就可以给他娶媳妇了。我要在利时一直干到老,然后回老家给儿子带孙子去。”

  黄六秀一家的幸福生活,仅仅是利时众多员工的一个缩影。

  “员工为公司出力,理应享受公司发展的成果,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他们的待遇。”这是集团董事长李立新一直以来秉持的理念。

  所以,不管企业经营状况如何,集团各企业每年按比例增加员工工资。即便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集团各产业板块销售锐减,员工工资仍然按10%至15%增长。有特殊贡献的员工,除给予奖励外,还可破格随时加工资或得到提拔。

  真金白银的舍得,换来的是用工队伍的稳定发展。利时的员工流失率在近三年间一直控制在0.9%以内。不少员工还会推荐亲戚朋友前来应聘。

  此外,为员工赠送生日蛋糕、“职工福利基金会”和员工生病住院必访、员工遇灾必访、员工家庭有困难必访、员工生子女必访、员工结婚必访、员工退休必访的“六必访”等贴心举措,也让员工感受到了利时大家庭的温暖。

  幸福三:

  培训多,“充电”忙

  边工作边学习,重回课堂当学生

  一大早,利时百货员工小林早早安排好手头的工作,带着笔和笔记本,来到公司组织的培训课堂上认真听起课来。

  “这次是高效沟通课程,正是我所欠缺的,课堂上学到的沟通技巧,对我的工作特别有用。”小林说,自己从学校毕业没多久,没想到这么快就重回课堂,而且高效沟通、时间管理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让自己的工作能力迅速提高。

  带上笔和本子充电忙,这样的场景,在利时经常上演。“要给钞票也要给知识,这也是利时的一个优良传统,相应的,利时为员工提供了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所以,在利时,谁都不能偷懒不学习。”许金波自豪地介绍。

  从2005年开始,集团开始实施“员工素质提升计划”,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员工培训。每一位新员工,都要参加为期两天的培训,进行企业文化、财务、办公室常用软件的学习,并参加拓展训练。

  面向普通员工,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特殊岗位专项培训层出不穷,单是今年上半年,由集团各公司组织的培训就达到145场,受训人数达3106人。此外,为鼓励在职员工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或报读成人高校,利时实行报销书学费、学习期间工资照发的助学政策。

  受此激励,2005年以来,集团已经有1500余名在职员工获得了大专及以上学历。对业绩突出、表现优异的员工及中高层管理人员,集团每年拨专项资金,安排他们到复旦、浙大、香港科技大学、中欧工商管理学院深造。通过这种方式,目前集团已拥有8名EMBA毕业生。今年,又有多名员工走进复旦大学EMBA、清华大学企业总裁工商管理高级课程研修班的课堂学习。

  幸福四:

  忙公益 献爱心

  乐善好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谢谢利时的帮助,我和妹妹一定好好学习,毕业以后回报社会,把爱心传递给更多人。”新学期即将开始,8月21日,利时集团地产公司副总经理沈雄伟通过鄞州区红十字会,向宁波市第三例器官捐献者——贵州籍外来务工人员帅远杰的一对儿女发放了2万元助学金。得知这个消息以后,电话那端帅远杰的儿子帅中贤一个劲地连声说“谢谢”。

  这笔助学金的背后,还有个感人的故事。

  2012年12月,黑龙江籍外来务工人员、曾在利时百货做保安的六旬东北老人孙永海,因遭遇意外,不幸逝世。在生命走到尽头之际,他做出了一个抉择——捐出3个脏器、2片眼角膜,把光明和希望留给5位长期遭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成为宁波器官捐献第一人。李立新得知这一消息后,当即决定个人向孙永海家属捐助10万元。

  李立新的这一义举,也在利时拉开了爱心接力的大幕——

  员工受到感染,纷纷伸出爱心援手,捐款12余万元;利时百货成立了孙永海志愿服务队,设立“利时爱心日”,“爱心日”期间,四店联动进行爱心义卖,并从经营收入中拿出100万元,成立“利时孙永海爱心基金”,专门用于资助宁波市器官捐献者家庭。首期资金为100万元,每年将根据上一年基金支出额度注入相同资金,以确保爱心基金账户里有100万元资金可供支配。

  2012年1月18日,宁波第3例人体器官捐献者——帅远杰在车祸丧生后,捐出一个肝脏、两个肾脏和一双眼角膜。按照章程规定,爱心基金面向宁波本地市民,需要本地常驻户口,如是外来务工人员,则需在宁波工作满6周年以上,才能获得基金资助。帅远杰与妻子在鄞州邱隘打工才一年多,不符合资助条件。

  利时集团董事长李立新听说此事后当即表态,要让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好人有好报。尽管帅远杰不符合基金章程,但他的家庭有困难,一双儿女的书学费没有着落,利时应该尽点心意,每年资助兄妹俩各1万元助学金,帮助兄妹俩完成余下的大学学业。

  利时集团旗下的利时金融大厦项目负责人得知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主动要求承担这笔助学金。利时地产公司副总经理沈雄伟说:“利时金融大厦地处鄞州南部商务区,一直以来深受社会各界的支持,希望能以实际行动实实在在地做点事,奉献一份爱心,为社会尽一份责任。”

  得知助学金发放的消息后,远在贵州的帅中贤十分感动,他说,利时对我们的帮助,我们一定牢牢记在心里,毕业以后回馈社会,帮助更多有需要帮助的人。

  “企业做大了,就要回报社会,帮助我们身边最需要帮助的人。”李立新在创业初期,白手起家,曾经历过艰难困顿,尝过酸甜苦辣。因此,企业发展壮大以后,他始终不忘“致富思源,回报社会,关注民生,热心公益”的信念,弘扬“舍得”和感恩文化,并将这样的信念一次次付诸于实际行动中。

  在利时参与的众多公益事业中,捐资助学占了很大一部分。

  早在2003年,利时集团便捐资100万元设立了“利时爱心助学基金”,帮助解决鄞州区贫困学生就学问题。2004年,利时又出资400万元,用于鄞州区集仕港小学扩建。同时,出资200万元资助宁波外来民工子女上学,并建立了“利时爱心助学基金”,每年定向捐助同济中学、集士港中学、卖面桥小学等学校的困难学生。

  2006年,在宁波市“温暖午餐,万人助学”活动中,利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金亚儿认养孤儿40多名。

  2010年6月15日,李立新冒雨来到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和该市敬南镇“天一小学”的孩子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端午节”。当天,天一小学举行了“利时楼”的揭牌仪式。

  天一小学地处偏远山区,是全国一百多个贫苦乡镇之一。许多学生上学来回要走4、5个小时的山路,由于没有宿舍和食堂,学校课时安排只得从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中午许多学生无法就餐。了解到这些情况,李立新的心难以平静:“一个才10多岁的孩子,每天要花2小时甚至3到4个小时的时间在路上,这太让人揪心了。”

  为了帮助这所小学实现全日制教学,解决学生的食宿问题,李立新个人带头捐款4万元,员工纷纷慷慨解囊,最终,利时一共筹集资金35万元,为学校建起“利时楼”,并为其添置了很多设备。这座楼如今已经成为当地硬件设施最齐全、学生住宿最宽敞的宿舍楼。有了这幢楼,学校的100多名学生每天可以少走3小时的路,300多名学生可以上全日制的课时了。

  除了捐资助学,在许多抗震救灾的活动中,利时也是积极出钱出力。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正在国外商务考察的李立新得知灾情,心急如焚,立即拨通越洋电话,让公司第一时间捐款50万元,并为四川阿坝地区捐上价值达10余万元的药品。回国后,他亲自组织全体员工捐款、捐物,总价值近100万元。之后,他又委托利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金亚儿,来到四川青川县开展助学活动。金亚儿带着进出口公司取消出国商务考察节省下来的一笔资金,为乔庄小学捐赠图书3000册、书包1000个和衣服1000件,总价值达40万元。

  多年来,利时累计投入近2亿元用于捐资助学、帮困济贫及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利时也多次被评为“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浙江省文明企业”、“浙江省最佳雇主”、“宁波市和谐企业”。

编辑: 朱宗建纠错:171964650@qq.com

员工的“幸福经”——利时集团党群工作纪实

稿源: 2012-09-18 16:23:30

  -杜锡平 夏静虹

  怎样的企业是优秀企业?让员工有更多的机会涨工资、升职、被领导和同事认可、不断提升工作技能……这一切归根结底都可以归结为一个词——幸福感。

  在经济快速发展、压力倍增的今天,企业使员工获得职业幸福感尤为重要,只有幸福感强的员工,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创造好的工作业绩。拥有6000多名员工的利时集团正是明白了这一点,以党建工作为载体,结合公司的“舍得”、感恩文化,千方百计提升员工的职业幸福感。

  所以,每个利时员工手中,都有一本厚厚的“幸福经”。

  幸福一:

  活动齐 乐子多

  党群办工作人员的甜蜜“烦恼”

  “九月徒步登山;十月举行职工运动会,设置了拔河、两人三足、接力等项目;十一月活动更多,有演讲比赛、利时十九周年厂庆,年底还有迎春晚会,接下来几个月都闲不下来喽。”走进集团党委书记许金波的办公室,他首先扬起桌上一叠厚厚的活动方案笑着说。

  利时集团创建于1993年,早在1996年,集团便建立了党组织,党建工作有着辉煌的过去——上世纪90年代,因为成绩突出,集团党委书记许金波两次受到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

  如今,利时一共有党员115人,集团党委在活跃气氛、构建和谐企业过程中,依然起着重要的“润滑剂”的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员工在工作之余,各类活动应接不暇。

  集团党群办的工作人员也有甜蜜的“烦恼”——“活动很多,人手有限,所以在我们这里,一个人都顶两个用。不过,只要大家玩得开心,我们累点也值得。”

  活动中,大部分是文体活动——

  利时有不少外地员工,住在公司宿舍里。为了丰富业余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利时大家庭的温暖,早在2002年8月,公司便投入资金数十万元,在生活区安装了健身器材,宿舍里还有电视、网络,设施一应俱全。

  中午走进位于办公楼10楼的职工活动室,会被这里的热闹场景感染。这里人声鼎沸,经过一个上午的忙碌工作后,大家纷纷走进职工活动室,欢声笑语不断。

  偌大的职工活动室里,边上靠墙处摆放着健身器材,不时有人在上面练得汗流浃背。旁边一张台球桌上,一群人围在一起,激战正酣。

  一边两张乒乓球桌,几个人轮流上阵,打得不亦乐乎。靠近门口处几张桌式足球台前,更是围满了员工,欢呼声不时响起。

  技术好不好,赛场见分晓,集团每两年举办一次职工运动会,已累计举办了7届。此外,跳绳、桌球比赛等各类小型比赛,每月在各公司开展。每个新员工进入利时,都要参加培训,并参加户外拓展培训,在训练中磨练意志,凝聚团队的力量。

  体育活动给员工的业余生活带来了健康和快乐,文艺活动则陶冶了员工的情操——

  从2003年起,利时每年出资100万元,举办“利时之约”音乐会,面向普通员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定期发票,如今已是第9年,累计赞助资金达900万元,先后邀请100多个著名艺术家和团体来宁波普及高雅艺术,很受欢迎。

  年底花100多万,在五星级酒店宴请员工,表彰优秀员工和优秀管理者。台上载歌载舞,台下杯盘交错,开怀畅饮,场面该有多热闹。这样的年底大狂欢,利时一下就坚持了十多年。

  幸福二:

  待遇好,感情深

  干了十多年的“夫妻档”,想在利时干到老

  今年,是利时日用品公司包装车间流水线装配工黄六秀在利时工作的第十四个年头。十几年前,她和丈夫从江西瑞金老家来到宁波,在利时找到了第一份工作——黄六秀进了包装车间,丈夫老钟进了品质部,夫妻俩一干便是十几年。不但如此,他们的女儿也曾在利时工作。

  如今,黄六秀是自己所在的流水线上的组长,她们的工资实行计件制,黄六秀熟悉各种产品的包装,她的工资也从最初的六七百元,涨到了三千多元。对于这样的收入,黄六秀自己和家人都很满意。

  不过,流水线装配工作枯燥乏味,基本上就是重复再重复,是什么促使她在这个重复枯燥的工作岗位上坚持了十几年?“这里订单充足,工资待遇好,公司还给我们提供宿舍,我已经把利时当成第二个家了。”

  对于一家人和利时的缘分,黄六秀的脸上写满感激。如今她和丈夫住在公司宿舍。“宿舍条件特别好,里面什么都有,不用付房租,只需要交水电费,能省下一笔不小的花费。”黄六秀的笑容里透着满足。

  让黄六秀更为自豪的是,自己和丈夫用这几年赚的钱,在老家买了一套房子。“儿子年纪不小了,有了房子,就可以给他娶媳妇了。我要在利时一直干到老,然后回老家给儿子带孙子去。”

  黄六秀一家的幸福生活,仅仅是利时众多员工的一个缩影。

  “员工为公司出力,理应享受公司发展的成果,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他们的待遇。”这是集团董事长李立新一直以来秉持的理念。

  所以,不管企业经营状况如何,集团各企业每年按比例增加员工工资。即便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集团各产业板块销售锐减,员工工资仍然按10%至15%增长。有特殊贡献的员工,除给予奖励外,还可破格随时加工资或得到提拔。

  真金白银的舍得,换来的是用工队伍的稳定发展。利时的员工流失率在近三年间一直控制在0.9%以内。不少员工还会推荐亲戚朋友前来应聘。

  此外,为员工赠送生日蛋糕、“职工福利基金会”和员工生病住院必访、员工遇灾必访、员工家庭有困难必访、员工生子女必访、员工结婚必访、员工退休必访的“六必访”等贴心举措,也让员工感受到了利时大家庭的温暖。

  幸福三:

  培训多,“充电”忙

  边工作边学习,重回课堂当学生

  一大早,利时百货员工小林早早安排好手头的工作,带着笔和笔记本,来到公司组织的培训课堂上认真听起课来。

  “这次是高效沟通课程,正是我所欠缺的,课堂上学到的沟通技巧,对我的工作特别有用。”小林说,自己从学校毕业没多久,没想到这么快就重回课堂,而且高效沟通、时间管理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让自己的工作能力迅速提高。

  带上笔和本子充电忙,这样的场景,在利时经常上演。“要给钞票也要给知识,这也是利时的一个优良传统,相应的,利时为员工提供了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所以,在利时,谁都不能偷懒不学习。”许金波自豪地介绍。

  从2005年开始,集团开始实施“员工素质提升计划”,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员工培训。每一位新员工,都要参加为期两天的培训,进行企业文化、财务、办公室常用软件的学习,并参加拓展训练。

  面向普通员工,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特殊岗位专项培训层出不穷,单是今年上半年,由集团各公司组织的培训就达到145场,受训人数达3106人。此外,为鼓励在职员工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或报读成人高校,利时实行报销书学费、学习期间工资照发的助学政策。

  受此激励,2005年以来,集团已经有1500余名在职员工获得了大专及以上学历。对业绩突出、表现优异的员工及中高层管理人员,集团每年拨专项资金,安排他们到复旦、浙大、香港科技大学、中欧工商管理学院深造。通过这种方式,目前集团已拥有8名EMBA毕业生。今年,又有多名员工走进复旦大学EMBA、清华大学企业总裁工商管理高级课程研修班的课堂学习。

  幸福四:

  忙公益 献爱心

  乐善好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谢谢利时的帮助,我和妹妹一定好好学习,毕业以后回报社会,把爱心传递给更多人。”新学期即将开始,8月21日,利时集团地产公司副总经理沈雄伟通过鄞州区红十字会,向宁波市第三例器官捐献者——贵州籍外来务工人员帅远杰的一对儿女发放了2万元助学金。得知这个消息以后,电话那端帅远杰的儿子帅中贤一个劲地连声说“谢谢”。

  这笔助学金的背后,还有个感人的故事。

  2012年12月,黑龙江籍外来务工人员、曾在利时百货做保安的六旬东北老人孙永海,因遭遇意外,不幸逝世。在生命走到尽头之际,他做出了一个抉择——捐出3个脏器、2片眼角膜,把光明和希望留给5位长期遭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成为宁波器官捐献第一人。李立新得知这一消息后,当即决定个人向孙永海家属捐助10万元。

  李立新的这一义举,也在利时拉开了爱心接力的大幕——

  员工受到感染,纷纷伸出爱心援手,捐款12余万元;利时百货成立了孙永海志愿服务队,设立“利时爱心日”,“爱心日”期间,四店联动进行爱心义卖,并从经营收入中拿出100万元,成立“利时孙永海爱心基金”,专门用于资助宁波市器官捐献者家庭。首期资金为100万元,每年将根据上一年基金支出额度注入相同资金,以确保爱心基金账户里有100万元资金可供支配。

  2012年1月18日,宁波第3例人体器官捐献者——帅远杰在车祸丧生后,捐出一个肝脏、两个肾脏和一双眼角膜。按照章程规定,爱心基金面向宁波本地市民,需要本地常驻户口,如是外来务工人员,则需在宁波工作满6周年以上,才能获得基金资助。帅远杰与妻子在鄞州邱隘打工才一年多,不符合资助条件。

  利时集团董事长李立新听说此事后当即表态,要让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好人有好报。尽管帅远杰不符合基金章程,但他的家庭有困难,一双儿女的书学费没有着落,利时应该尽点心意,每年资助兄妹俩各1万元助学金,帮助兄妹俩完成余下的大学学业。

  利时集团旗下的利时金融大厦项目负责人得知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主动要求承担这笔助学金。利时地产公司副总经理沈雄伟说:“利时金融大厦地处鄞州南部商务区,一直以来深受社会各界的支持,希望能以实际行动实实在在地做点事,奉献一份爱心,为社会尽一份责任。”

  得知助学金发放的消息后,远在贵州的帅中贤十分感动,他说,利时对我们的帮助,我们一定牢牢记在心里,毕业以后回馈社会,帮助更多有需要帮助的人。

  “企业做大了,就要回报社会,帮助我们身边最需要帮助的人。”李立新在创业初期,白手起家,曾经历过艰难困顿,尝过酸甜苦辣。因此,企业发展壮大以后,他始终不忘“致富思源,回报社会,关注民生,热心公益”的信念,弘扬“舍得”和感恩文化,并将这样的信念一次次付诸于实际行动中。

  在利时参与的众多公益事业中,捐资助学占了很大一部分。

  早在2003年,利时集团便捐资100万元设立了“利时爱心助学基金”,帮助解决鄞州区贫困学生就学问题。2004年,利时又出资400万元,用于鄞州区集仕港小学扩建。同时,出资200万元资助宁波外来民工子女上学,并建立了“利时爱心助学基金”,每年定向捐助同济中学、集士港中学、卖面桥小学等学校的困难学生。

  2006年,在宁波市“温暖午餐,万人助学”活动中,利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金亚儿认养孤儿40多名。

  2010年6月15日,李立新冒雨来到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和该市敬南镇“天一小学”的孩子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端午节”。当天,天一小学举行了“利时楼”的揭牌仪式。

  天一小学地处偏远山区,是全国一百多个贫苦乡镇之一。许多学生上学来回要走4、5个小时的山路,由于没有宿舍和食堂,学校课时安排只得从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中午许多学生无法就餐。了解到这些情况,李立新的心难以平静:“一个才10多岁的孩子,每天要花2小时甚至3到4个小时的时间在路上,这太让人揪心了。”

  为了帮助这所小学实现全日制教学,解决学生的食宿问题,李立新个人带头捐款4万元,员工纷纷慷慨解囊,最终,利时一共筹集资金35万元,为学校建起“利时楼”,并为其添置了很多设备。这座楼如今已经成为当地硬件设施最齐全、学生住宿最宽敞的宿舍楼。有了这幢楼,学校的100多名学生每天可以少走3小时的路,300多名学生可以上全日制的课时了。

  除了捐资助学,在许多抗震救灾的活动中,利时也是积极出钱出力。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正在国外商务考察的李立新得知灾情,心急如焚,立即拨通越洋电话,让公司第一时间捐款50万元,并为四川阿坝地区捐上价值达10余万元的药品。回国后,他亲自组织全体员工捐款、捐物,总价值近100万元。之后,他又委托利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金亚儿,来到四川青川县开展助学活动。金亚儿带着进出口公司取消出国商务考察节省下来的一笔资金,为乔庄小学捐赠图书3000册、书包1000个和衣服1000件,总价值达40万元。

  多年来,利时累计投入近2亿元用于捐资助学、帮困济贫及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利时也多次被评为“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浙江省文明企业”、“浙江省最佳雇主”、“宁波市和谐企业”。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朱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