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赛男(右)与薛亚玲校对账本。 记者 崔引 摄
统计数字很多时候“看上去很美”———对比十年的宁波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发生的变化,这个数据从2001年的11991元,跃至2011年的34058元,增长了近两倍。
但数据的来源让人觉得神秘,这些反映我们生活水平的统计数字到底是怎么得出来的?9月17日晚上,记者跟随辅助调查员孙赛男走进记账户薛亚玲的家里,探究一位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账本,是如何汇总成这个城市最后的统计数字,并生动地反映当下的时代变迁。
一名记账户的生活变化
就算买一株青菜也要记账
“刚开始很不习惯,后来就好了,现在每天都要记。”薛亚玲是一名老“记账户”,从2009年被抽中记账开始,已经近4年连续不断地记录下家中的每笔开支。
翻开封面上印着国徽的《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情况调查表》,记者看到密密麻麻、但誊写得很整齐的数字。
“那可是要逐笔记账,今天有一笔收入记一笔,明天有一笔支出记一笔。水电费、上网费、理发费、服装费等等都要一一记上,甚至买菜都不能写总数,还要青菜、青椒、韭菜、葱一样样分开记录。”
薛亚玲从事会计工作,但仍然感觉“开头的时候真有些不习惯,太琐碎了”。有时候早上去菜场买了菜,薛亚玲怕晚上遗忘了,到了单位就抽空记下买菜的价格,回家再抄进表中。“只有这样才不会影响数据的真实性,这样得出的数据才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