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一个古村落一群痴迷人一段文物情 西岙守望千年
稿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 2012-10-30 11:12:46

  一段重回民间的历史

  我们向着村庄的北面行进,寻找村里最年长的古迹——晋寺,据考证,此为宁海最早的寺院。

  存留至今的集福寺则是清康熙初重建殿宇,乾隆三十六年(1677)续建大殿,道光二十八年(1848)再建法堂、净土堂及“兴福庵”等,此时已颇具规模,尚存古印,大殿保存完整。

  我们读到的一长串史料,心生期待。但当来到寺院的“住址”,却发现想像中破寺院不见了,精美雕花的廊柱寻不到几根,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崭新的建筑。

  “那是我们永远的痛,‘好心办了坏事’呀。”现在的“文保队长”、村书记陈万甫这样陈述当年的“过错”。他说,“文保队”刚成立时,那座东晋古刹让他们抓破脑袋。他们没有任何文物保护的知识,仅凭着一股保护的冲动给出的“土办法”便是拆了重建。

  幸好,这样“好心的错误”仅此一件,这个并不专业的民间文保队很快就纠正了方向。如今看来,“功劳”是远远超过失误的,他们至少拯救了许多遗存,得以累世传承,“行大龙”就是其中一件。

  63岁的陈万珍是文保队的另一名骨干,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这号称“江南第一大龙”的两条竹龙——直径1米、长分别为32.5米和39米的青白双龙。

  “如果你正月十八来我们这儿,那可热闹了呢。”他喜滋滋地描述着,我们眼前已经有了这幅景象:36名壮汉抬着的青龙、44位村民抬着的白龙,光彩熠熠;人流随着巡游的双龙游走,烟花流光溢彩,欢呼声、鞭炮声荡漾开来;近万名村民,兴奋地抚摸着龙身,期盼沾点喜气……

  据说,“行大龙”最初游走在田头,寓意庄稼越踏越青,这一传统习俗始于南宋,一直保留到民国16年,已有700多年历史了,后因战乱而未能延续。

  2004年,文保队员翻出了村志,记忆起这一老习俗,着手复原。陈万珍说,没有模样可参照,他们就找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龙的模样,光龙的样品,试了十几次,才恢复了停演75年的“行大龙”。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编辑:郭静】